天天看点

决定死后不留骨灰,不买墓地,不求后人祭拜的,大多是这三种人

面对生命的终结,人们的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逝世后不保留骨灰、不购置墓地,甚至不期望得到后代的祭拜。

这种“无葬”的选择,究竟源自何种原因?

是现实问题的迫使,还是一种思想升华?有人把它视为摆脱“我执”的开悟,有人追求通过此种方式回归自然、实现自由。

无论如何,这都标志着人们对待死亡的观念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决定死后不留骨灰,不买墓地,不求后人祭拜的,大多是这三种人

墓地价格飞涨,年轻人流向城市

说到当代人对待死亡的新态度,我们不得不提到这样一个现象 - 墓地价格的飞涨速度,似乎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超过了房价。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住宅商品房均价上涨6.8%,而同一年,很多地方的墓地价格上涨竟超过10%。

不难想象,对许多普通老年人来说,这无疑成为了一笔不小的经济负担。

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年轻人涌入城市,留在农村的多为中老年人。这意味着,过去在农村拥有家族或家庭墓地的殡葬方式正在逐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购买公墓的人数不断增加。

决定死后不留骨灰,不买墓地,不求后人祭拜的,大多是这三种人

但并非每个人都有能力承担得起这笔费用。通常墓地的使用年限是50年或70年,而缴费周期大多为20年。在家庭观念日渐淡漠的当下,许多人不禁会为去世后几代子孙是否会真诚地前来祭拜而担心。

所以,对于这些负担不起购买墓地的人来说,选择不留骨灰反而成为了一种更加务实的选择。他们可以将原本打算用于购墓的钱,改善自己在世时的生活品质,或是留给子女作为养老、置业等用途。

更有不少老人出于不想给子女带来负担,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心理上的,而主动选择了这种“无葬”的方式。

决定死后不留骨灰,不买墓地,不求后人祭拜的,大多是这三种人

从繁重的经济负担到家庭观念的变迁,这些切实的现实问题,成为了越来越多人选择不保留骨灰、不买墓地的重要原因。

从“厚葬”到“无葬”——当代人如何看待死亡

对于生死大事,中国历史上一直秉持着一种“厚葬”的传统观念。

比如在汉代,大多数人都坚持“安葬入土”的做法,认为应当“如丧考妣”,把死者生前的尊贵与荣耀同葬,以此表达对逝者的悼念和敬意。

决定死后不留骨灰,不买墓地,不求后人祭拜的,大多是这三种人

这种观念源于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人们普遍认为,既然父母恩养子女,那么子女理当在父母离世后表现出最高的悼念和孝敬之情。

因此,人们倾向于尽可能地为逝者营造一个体面而隆重的“最后居所”。这种做法,既是对生者想念亡人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价值认同的体现。

决定死后不留骨灰,不买墓地,不求后人祭拜的,大多是这三种人

时代变迁与思想觉醒

随着时代的演变,这种“厚葬”的做法逐渐受到了挑战。首先是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倡导火葬,这无疑打破了传统的安葬入土观念。

与此同时,人们对死后事宜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相比之前那种重视和虔诚,现代人反而表现得更加淡然和开放。

有人认为,既然死亡是必然到来的,何须过多地在此事上耗费心力和金钱?不如将有限的资源用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决定死后不留骨灰,不买墓地,不求后人祭拜的,大多是这三种人

一种崭新的价值观正在浮出水面。人们开始思考,究竟什么才是对死者最好的安葬方式?是沉重而隆重的葬礼,还是简单而自然的处置?这牵扯到一个更加深层次的问题 - 我们对死亡究竟持着什么样的态度?

从执着到开悟

我们不得不承认,人性中普遍存在一种对“我执”的深切执着。许多人对自己生前积累的财富、地位和名誉都极为在意,难以接受死亡将一切都化为虚无的事实。

决定死后不留骨灰,不买墓地,不求后人祭拜的,大多是这三种人

这种执著,也造就了那些人在面临生命终点时对子女提出的各种苛刻要求,比如要求购买昂贵的墓地、使用高质量的建材,以及定期祭拜等。

但佛教哲学告诉我们,世间万物皆为空,这些执着其实都是无意义的。

当一个人离世,他的一切所有物和成就都将随之湮灭。因此,那些对此有更深理解的人,在处理自己后事上往往表现得更加从容和淡泊。

决定死后不留骨灰,不买墓地,不求后人祭拜的,大多是这三种人

他们珍惜当下的生活,对过去和未来都不过多执著,能以一种平和的态度接受生命的终结。这种视角的转变,让他们对所谓的“厚葬”不再执着,而是更乐于选择简单、自由的方式。

或许“无葬”不仅仅是一种实际选择,更是一种思想境界的体现。

对于那些选择“无葬”方式的人来说,他们往往已经走出了对生死的执著。在他们的观念中,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死后的安排,而更多在于如何珍惜当下的生活。

决定死后不留骨灰,不买墓地,不求后人祭拜的,大多是这三种人

正如《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中小天狼星所说的那样:“真正爱我们的人会永远停留在我们的心里。”

这些人认为,去世后是否有人来祭拜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重要的是要活得充实而有意义,让亲人记住你生前的样子,而不是过多地纠结于死后的礼仪。

因此,他们宁可把原本打算用于购买墓地的钱,用来改善自己在世时的生活品质,或是留给子女作为养老、置业等用途。

决定死后不留骨灰,不买墓地,不求后人祭拜的,大多是这三种人

更有一些人是出于不想给子女带来负担的考虑,主动选择了这种“无葬”的方式。他们认为,死亡是自然规律,不应给亲属带来太多麻烦。正如佛教中所说的“无我”思想,他们努力放下对自我的执著,以更加平和和自由的姿态面对生命的结束。

重新定义“善终”

这种选择,背后折射出一个有趣的问题。什么样的“终结”才算是一个“善终”?在传统观念中,“善终”往往意味着死者获得体面而隆重的葬礼,并得到后人恭敬的祭拜。但对于那些选择“无葬”的人来说,他们所追求的“善终”可能会有不同的定义。

决定死后不留骨灰,不买墓地,不求后人祭拜的,大多是这三种人

他们认为,真正的“善终”不在于繁琐的葬礼,而在于临终时内心的平静与解脱。只要自己在临终前能够做到心无挂碍,对生死坦然接受,那才是最好的结局。至于骨灰的保存或墓地的购置,不过是一些形式而已,本质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摆脱对这些物质形式的执著。

正如佛教徒所说的,“我执”是导致人类痛苦的根源。如果能够在生命的最终时刻放下一切执著,心灵达到一种超越生死的境界,那才是真正的逍遥自在,才是最大的解脱。

决定死后不留骨灰,不买墓地,不求后人祭拜的,大多是这三种人

对于选择“无葬”的人来说,他们的选择或许不为大众所理解,但在他们看来,这无疑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加从容的生命态度。他们的这种选择,不仅体现了对死亡的全新认知,也反映了人们在精神层面上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我,我会创作更好的文章。如果你对文章有什么看法,可以在评论区讨论,感谢你们的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