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決定死後不留骨灰,不買墓地,不求後人祭拜的,大多是這三種人

面對生命的終結,人們的态度發生了顯著變化。

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逝世後不保留骨灰、不購置墓地,甚至不期望得到後代的祭拜。

這種“無葬”的選擇,究竟源自何種原因?

是現實問題的迫使,還是一種思想升華?有人把它視為擺脫“我執”的開悟,有人追求通過此種方式回歸自然、實作自由。

無論如何,這都标志着人們對待死亡的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轉變。

決定死後不留骨灰,不買墓地,不求後人祭拜的,大多是這三種人

墓地價格飛漲,年輕人流向城市

說到當代人對待死亡的新态度,我們不得不提到這樣一個現象 - 墓地價格的飛漲速度,似乎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超過了房價。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2023年中國住宅商品房均價上漲6.8%,而同一年,很多地方的墓地價格上漲竟超過10%。

不難想象,對許多普通老年人來說,這無疑成為了一筆不小的經濟負擔。

此外,随着城市化程序的加速,大量年輕人湧入城市,留在農村的多為中老年人。這意味着,過去在農村擁有家族或家庭墓地的殡葬方式正在逐漸式微,取而代之的是購買公墓的人數不斷增加。

決定死後不留骨灰,不買墓地,不求後人祭拜的,大多是這三種人

但并非每個人都有能力承擔得起這筆費用。通常墓地的使用年限是50年或70年,而繳費周期大多為20年。在家庭觀念日漸淡漠的當下,許多人不禁會為去世後幾代子孫是否會真誠地前來祭拜而擔心。

是以,對于這些負擔不起購買墓地的人來說,選擇不留骨灰反而成為了一種更加務實的選擇。他們可以将原本打算用于購墓的錢,改善自己在世時的生活品質,或是留給子女作為養老、置業等用途。

更有不少老人出于不想給子女帶來負擔,無論是經濟上還是心理上的,而主動選擇了這種“無葬”的方式。

決定死後不留骨灰,不買墓地,不求後人祭拜的,大多是這三種人

從繁重的經濟負擔到家庭觀念的變遷,這些切實的現實問題,成為了越來越多人選擇不保留骨灰、不買墓地的重要原因。

從“厚葬”到“無葬”——當代人如何看待死亡

對于生死大事,中國曆史上一直秉持着一種“厚葬”的傳統觀念。

比如在漢代,大多數人都堅持“安葬入土”的做法,認為應當“如喪考妣”,把死者生前的尊貴與榮耀同葬,以此表達對逝者的悼念和敬意。

決定死後不留骨灰,不買墓地,不求後人祭拜的,大多是這三種人

這種觀念源于中國傳統的孝道文化,人們普遍認為,既然父母恩養子女,那麼子女理當在父母離世後表現出最高的悼念和孝敬之情。

是以,人們傾向于盡可能地為逝者營造一個體面而隆重的“最後居所”。這種做法,既是對生者想念亡人的一種方式,也是一種文化傳承和價值認同的展現。

決定死後不留骨灰,不買墓地,不求後人祭拜的,大多是這三種人

時代變遷與思想覺醒

随着時代的演變,這種“厚葬”的做法逐漸受到了挑戰。首先是土地資源的日益緊張,越來越多的地方開始倡導火葬,這無疑打破了傳統的安葬入土觀念。

與此同時,人們對死後事宜的态度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相比之前那種重視和虔誠,現代人反而表現得更加淡然和開放。

有人認為,既然死亡是必然到來的,何須過多地在此事上耗費心力和金錢?不如将有限的資源用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

決定死後不留骨灰,不買墓地,不求後人祭拜的,大多是這三種人

一種嶄新的價值觀正在浮出水面。人們開始思考,究竟什麼才是對死者最好的安葬方式?是沉重而隆重的葬禮,還是簡單而自然的處置?這牽扯到一個更加深層次的問題 - 我們對死亡究竟持着什麼樣的态度?

從執着到開悟

我們不得不承認,人性中普遍存在一種對“我執”的深切執着。許多人對自己生前積累的财富、地位和名譽都極為在意,難以接受死亡将一切都化為虛無的事實。

決定死後不留骨灰,不買墓地,不求後人祭拜的,大多是這三種人

這種執著,也造就了那些人在面臨生命終點時對子女提出的各種苛刻要求,比如要求購買昂貴的墓地、使用高品質的建材,以及定期祭拜等。

但佛教哲學告訴我們,世間萬物皆為空,這些執着其實都是無意義的。

當一個人離世,他的一切所有物和成就都将随之湮滅。是以,那些對此有更深了解的人,在處理自己後事上往往表現得更加從容和淡泊。

決定死後不留骨灰,不買墓地,不求後人祭拜的,大多是這三種人

他們珍惜當下的生活,對過去和未來都不過多執著,能以一種平和的态度接受生命的終結。這種視角的轉變,讓他們對所謂的“厚葬”不再執着,而是更樂于選擇簡單、自由的方式。

或許“無葬”不僅僅是一種實際選擇,更是一種思想境界的展現。

對于那些選擇“無葬”方式的人來說,他們往往已經走出了對生死的執著。在他們的觀念中,生命的意義并不在于死後的安排,而更多在于如何珍惜當下的生活。

決定死後不留骨灰,不買墓地,不求後人祭拜的,大多是這三種人

正如《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囚徒》中小天狼星所說的那樣:“真正愛我們的人會永遠停留在我們的心裡。”

這些人認為,去世後是否有人來祭拜并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重要的是要活得充實而有意義,讓親人記住你生前的樣子,而不是過多地糾結于死後的禮儀。

是以,他們甯可把原本打算用于購買墓地的錢,用來改善自己在世時的生活品質,或是留給子女作為養老、置業等用途。

決定死後不留骨灰,不買墓地,不求後人祭拜的,大多是這三種人

更有一些人是出于不想給子女帶來負擔的考慮,主動選擇了這種“無葬”的方式。他們認為,死亡是自然規律,不應給親屬帶來太多麻煩。正如佛教中所說的“無我”思想,他們努力放下對自我的執著,以更加平和和自由的姿态面對生命的結束。

重新定義“善終”

這種選擇,背後折射出一個有趣的問題。什麼樣的“終結”才算是一個“善終”?在傳統觀念中,“善終”往往意味着死者獲得體面而隆重的葬禮,并得到後人恭敬的祭拜。但對于那些選擇“無葬”的人來說,他們所追求的“善終”可能會有不同的定義。

決定死後不留骨灰,不買墓地,不求後人祭拜的,大多是這三種人

他們認為,真正的“善終”不在于繁瑣的葬禮,而在于臨終時内心的平靜與解脫。隻要自己在臨終前能夠做到心無挂礙,對生死坦然接受,那才是最好的結局。至于骨灰的儲存或墓地的購置,不過是一些形式而已,本質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擺脫對這些物質形式的執著。

正如佛教徒所說的,“我執”是導緻人類痛苦的根源。如果能夠在生命的最終時刻放下一切執著,心靈達到一種超越生死的境界,那才是真正的逍遙自在,才是最大的解脫。

決定死後不留骨灰,不買墓地,不求後人祭拜的,大多是這三種人

對于選擇“無葬”的人來說,他們的選擇或許不為大衆所了解,但在他們看來,這無疑是一種更加自由、更加從容的生命态度。他們的這種選擇,不僅展現了對死亡的全新認知,也反映了人們在精神層面上對生命意義的追求。

【圖檔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我,我會創作更好的文章。如果你對文章有什麼看法,可以在評論區讨論,感謝你們的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