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宁品读】春吃枸杞头

作者:上海长宁

孩提时的我,每到初春暖阳逼退了暮冬寒意的时节,照例就会想起离老屋不远处的河岸边,那一片片由枯黄杂草中探头探脑钻出来,铺展开水润春光的枸杞头,胃里的馋虫亦随之闹腾起来。

稍稍等上几个晴日,待那些芽头长成了寸半的嫩茎时,便约上数位伙伴,提着篮子去河滩边采摘了。

【宁品读】春吃枸杞头

本地的枸杞头,灰绿色的梗透着或深或浅的紫,加之枝干带刺,虬曲多姿。使得它们即便与杂草混于一处,也不难辨识。

只是,不像草本的荠菜,挑时要从根部铲挖。木本的枸杞,取的是嫩头,摘时得掌握技巧。须得如采茶般,用双手轻轻拎起枝条一端,顺势往下小心翼翼地一挼,长在小刺旁半遮半掩,最丰腴娇羞的嫩绿芽头,便咔嚓一声,清香漫溢地到手了。

民谚有云:春吃嫩头秋吃果。世人皆知,春日野蔬的新生芽叶,最是碧绿流油,嫩如雀舌。但同为新芽,它们彼此间的滋味,还是略有差别。吃过枸杞头的人都知道,其味微苦,且略带些许草叶的乡野气息。

【宁品读】春吃枸杞头

恰是这丝丝回味悠长,令人欲罢不能的清苦,使枸杞头与文人雅士扯上了关系。宋代陆游在《道室即事》中写道:“松根茯苓味绝珍,甑中枸杞香动人。劝君下箸不领略,终作邙山一窖尘。”显然,在诗人眼里,这清香甘脆的枸杞头,绝非凡物。无独有偶,将野菜写到极致的汪曾祺,也在其作品《故乡的食物》中言称:“春天吃枸杞头,云可以清火,如北方人吃苣荬菜一样。”

记得读小学时的我,作业时间久了,眼涩之际,外婆就会用枸杞头炒菜,并念叨着:“多吃点,枸杞头吃了眼清目亮,日后不用戴眼镜。”

印象中,外婆会取枸杞头至为水嫩的寸许长部分,下油锅大火快炒。眼看着蓬松的枸杞头裹上油脂,浸润出汁,调以食盐,即刻盛出,碧绿生青地堆在瓷盘里,热气腾腾,活色生香,垂涎欲滴是难免的。

起箸尝一口。伴着数声嚓嚓脆响,但觉清香爽口,脆落鲜嫩,让人体味到一种近乎秋凉如水般的舒爽,没有什么菜比得了!

人对食物的喜好,通常有阶段性。就像当年的我,既不喜苦,更怕涩味,唯独对枸杞头是例外。常常连自己都弄不明白,何以偏偏喜欢上了这微苦微涩的物事?

【宁品读】春吃枸杞头

由于刚经过一个漫长的冬日,吃枸杞头等同于吃春,将大好春意嚼于齿间。每回吃这菜,我都会像牛吃草般地大嚼特嚼,甚至连剩下的那点明亮汤汁都不放过。唇舌生津地将之喝下,不单是舌尖上的享受,更能抚慰烦躁的心灵。历代文人布衣爱这野菜,实是不谬!

当然,清炒枸杞头毕竟带点苦味,难以被大多数孩子接受。譬如我的妹妹,就一直拒绝这口在我看来无比脆美的清芬。而既为青绿之菜,枸杞头自然也可做汤或烧粥。就如清代饮食养生专著《养小录》中记录:“枸杞头,焯拌,宜姜汁,酱油,微醋。亦可煮粥。”早年的外婆,便专门给妹妹开小灶,烧煮枸杞头粥。我曾偷吃过一回,那滋味,与清炒各有千秋。

有些菜,不仅吃的法子简单,食用的时日也短,枸杞头便是其中一种。虽说被采过的芽头又会重新冒出来,但每吃一次滋味都会略有不同。不仅叶子的苦味愈来愈浓,茎也渐渐变得粗粗拉拉。在口感上,就得打点折扣了。

“宁品读”专栏投稿请发至[email protected],并注明姓名、联系电话,一经发布,稿费从优。

【宁品读】春吃枸杞头
【宁品读】春吃枸杞头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作者:钟正和

编辑:张 理

责编:廖且为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宁品读】春吃枸杞头

喜欢就点个“赞”

欢迎留言评论和“宁宁”互动

再送我一朵“在看”的小花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