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做实能动司法 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解读系列全媒体直播访谈综述之一

作者:中国审判
做实能动司法 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解读系列全媒体直播访谈综述之一

编者按

三月的北京,春风和煦。2024年全国两会圆满落下帷幕。

3月1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决议。《报告》近25页、1.4万余字,以“能动司法”为主线贯穿始终。

这是人民法院一年来能动履职交出的答卷。人民群众对于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寻求和诉求,都能从《报告》里找到答案。

为此,本刊围绕《报告》全媒体直播六场访谈活动,特推出一组报道,生动展现过去一年人民法院以审判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定信心和工作实绩。

再进发,向未来。

文 | 本刊记者 花蕾

“‘第二十条已被唤醒’占据微博热搜一整天,当日阅读量达1.5亿次。”“《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是一堂生动的全民普法课。”“《报告》使用了109组审判数据,升与降的背后都是治理。”……在3月10日上午举行的天津代表团全体会议现场,全国人大代表、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在审议《报告》时用了一副对联:上联“语言生动金句频频案例讲法满是正能量”;下联“不忘初心情理法融合唤醒二十条司法也温暖”,引发共鸣,现场响起热烈掌声。

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报告》。《报告》一结束,场内代表委员认真审议讨论,场外引起社会热议。3月1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报告》的决议。

做实能动司法 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解读系列全媒体直播访谈综述之一

3月9日,浙江代表团举行小组会议,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供图 CFP

做实能动司法 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解读系列全媒体直播访谈综述之一

3月9日,辽宁代表团举行小组会议,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供图 CFP

《报告》近25页、1.4万余字,以“能动司法”作为贯穿全篇的主线,列举了62个典型案例和109组数据。“《报告》是一年来50多万名法院干警‘拼’出来的,拼的是依法办案,拼的是‘如我在诉’,拼的是‘严管就是厚爱’,这些都是对人民群众公平正义获得感的积极回应。”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副主任、《报告》起草组负责人余茂玉在2024年全国两会《报告》解读系列首场全媒体直播第一场访谈上表示。

做实能动司法 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解读系列全媒体直播访谈综述之一

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举办2024年全国两会《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解读系列全媒体直播第一场访谈,图为办公厅副主任、起草组负责人余茂玉在接受访谈 摄影 胥立鑫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不仅讲了“法院干了什么”,还致力于讲明白“为什么这么干”,努力把理念、思路阐释清楚;不仅在主文中讲,还在附件中新设了“《报告》中重要问题释义”部分,专列“为什么要抓诉源治理”“如何让行政案件数量降下来”等重点问题,以务实举措、翔实数据、典型案事例,让各方面都了解司法审判能动履职背后的“抓前端、治未病”“案结事了政通人和”“双赢多赢共赢”,既是全面报告工作,也是自觉接受监督,更有利于凝聚共识,合力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这场国家治理的深刻革命。这就是人民法院2023年能动履职交出的沉甸甸答卷。

主题突出

“《报告》亮点纷呈、特点鲜明,重视理念阐释,重视法治引领,重视回应关切,重视以案释法。”余茂玉表示,贯穿《报告》的一条主线是“能动司法”。这是过去一年司法审判工作最鲜明的特点,也是《报告》通篇贯穿的主题词。在他看来,“能动”内涵丰富,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在服务大局上,就是坚持法的本质要求、明确规定,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靠前服务。《报告》中“服务(保障)”一词出现了37次,有27个案例直接体现以能动司法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在促进治理上,就是坚持“抓前端、治未病”,主动融入和促进国家治理,立足司法办案促推良法善治;在个案审理上,就是坚持“案结事了政通人和”,以“如我在诉”的意识,在法律框架内寻求案件处理的最佳方案;在履职方式上,就是坚持“双赢多赢共赢”,在党的领导下推动形成法治建设合力。

《报告》的一些小标题、中心句也体现了人民法院忠诚履职的政治担当: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促进公共安全治理,到助推金融法治建设、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从力解中小企业急难、做实以执行促发展,到做优企业合规改革、助“危机”企业寻“新机”;从抓实诉源治理、促推社会治理,到提升涉外司法效能、彰显中国法治智慧……《报告》处处体现以能动司法做实“从政治上看、从法治上办”的政治自觉。

《报告》处处可见“人民”“群众”“百姓”这样的词语,更重要的是《报告》处处体现“如我在诉”的意识和情怀:治理网络暴力、支持正当防卫,关护老年人权益、引领校园保护,维护外卖小哥权益……

余茂玉表示 :“‘案—件比’‘审限内结案率’等指标的设置,‘有信必复’、交叉执行的推进,这些看似法院内部的事,背后体现的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视角与立场。同时,《报告》以‘如我在看’‘如我在听’的理念,讲述了62个生动案例,力求让老百姓听得懂、喜欢听,进而理解法院的价值考量,案件裁判中蕴含的法理、事理、情理。”

“张军院长在《报告》中讲‘坚持办案就是治理’,就是注重发挥司法裁判对社会发展、对法治进步的引领作用。”余茂玉解释,《报告》中很多举措、案例,以及数据均融入了引领社会发展、引领法治进步的时代内涵。如明确“知假买假”仅在“生活消费”范围内支持惩罚性赔偿,治理高额彩礼促进回归“礼”的本质,都是通过法治方式处理社会争议性话题,引领社会公众法治意识的养成。《报告》还强调“金融行为须合规,高管违法要严罚,中介失职必追责”,包括对知识产权领域“钓鱼式维权”予以遏制,都体现出立足司法、引领发展的法治担当。

时代强音

“建议围绕各国老百姓可能遇到的共性问题多着些笔墨,展示中国法院处理这类问题的举措”“《报告》要体现大陆涉外法治建设水平”……此前,在最高人民法院举办的征求意见座谈会上,专家学者、媒体界人士等均提出建议。

结合意见建议,《报告》起草组更加重视这些方面典型案例的挖掘和阐述视角的转变,努力讲好新时代中国法治故事。

最长的涉外法治段落。《报告》用3个小标题、共711字讲述“服务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成效,是历年《报告》中篇幅最长的涉外法治内容。这在惜字如金的两会报告中是极其难得的。

其中,“大陆民企海外承建体育场馆被拖欠工程款案”不仅体现了人民法院维护大陆海外企业合法权益的坚定立场,还突出了中国司法尊重并运用国际规则、国际惯例,平等保护“一带一路”各方利益的形象;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作用的发挥,调解“东方经验”漂洋过海,首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联合国国际海事公约……这些都是中国司法影响世界的标记。

两次刷新历史的案件纪录。3月8日的人民大会堂,当张军院长讲到“刷新国内知识产权案件纪录”时,现场响起热烈掌声。“相信这是代表们对人民法院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的坚定立场给予的最大褒奖。”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邵志豪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至今仍记忆犹新。

一处是《报告》提到“蜜胺”发明专利及技术秘密侵权案,最高人民法院二审判决侵权人销毁生产系统并赔偿2.18亿元,该案刷新了国内知识产权案件判赔纪录。另一处是执行中巧用交叉执行,促成全面和解,侵权方获得使用许可,面临拆除的生产设备得以保留,权利人最终获偿6.58亿元,再次刷新了国内知识产权案件获偿纪录。

2023年,全国法院对465名公诉案件被告人和339名自诉案件被告人依法宣告无罪;依法再审改判无罪87件122人;实事求是、依法再审纠正涉产权刑事冤错案件42件86人;做实“有信必复”,7日内程序性回复19.1万件,实质性答复10.7万件……《报告》的一组组数据传递出中国尊重和保护人权、保护产权的时代强音。

中国法治正以鲜明的规则引领社会,以独特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影响世界。

“如我在诉”

《报告》提到,以“如我在诉”意识办好每一起民生案件。

究竟什么是“如我在诉”呢?

2023年3月15日,张军院长到最高人民法院履新。在3月16日召开的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会上,他提出“老百姓到法院是为了解决问题的,绝不是来‘走程序’的”。

“‘如我在诉’就是要站在老百姓的立场,想问题办事情。法官不仅要依法居中裁判,还要多想想,如果我是当事人,希望法院怎么做?”余茂玉解释。

余茂玉用《报告》中外卖小哥权益保障问题举例。“有的用人单位‘善于’运用法律——用人单位和服务公司签订外包合同,服务公司和劳务派遣公司签订派遣合同。最后,劳务派遣公司与外卖小哥签订承揽合同。”在余茂玉看来:“明明白白的劳动关系,经过层层转包后,变成了承揽关系。法律属性变了,保护力度就大打折扣。遇到拖欠工资之类的问题,人民法院能否机械地按照法律,认定为承揽关系?当事人怎么想?老百姓又该怎么看?所以,人民法院识破这种‘障眼法’,依法按照劳动关系支持小哥合理诉求。这些都是‘如我在诉’的鲜明例证。”

教育、医疗事关千家万户。余茂玉介绍,保护学生权益与支持学校依规管理、保护患者权益和维护正常医疗秩序,一直是“两难”问题。人民法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法、理、情有机融合,善用法治智慧努力办好一件件“小案”。

《报告》中提到的小学生体育课意外受伤案——小学生体育课意外受伤,家长起诉学校,校方已尽合理教育管理责任和救助义务,法院判定学校不担责。实践中,上体育课受伤的情况并不少见。媒体报道,有的学校因为怕学生受伤,不敢组织学生开展户外活动,支持和反对的声音都有。在该案中,家长起诉了学校,法院考虑到体育老师已经指导学生热身、讲解动作要领,并全程在现场指导,校方已尽必要教育管理责任和救助义务,因此依法认定学校不担责。

“裁判传递的规则是,对依规教学的学校不能‘求全责备’,施以过于严苛的责任,让学校该组织体育运动就组织体育运动、该安排户外活动就安排户外活动,根本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从这个角度讲,依法保护学校就是更好地保护学生。”余茂玉表示。

“其实,处理长期以来存在的医患纠纷也是同样的道理。保护医生就是保护患者,依法保护医生是为了更好医治患者。”余茂玉表示,人民法院一方面严惩非法行医等犯罪行为,依法维护患者权益;另一方面依法认定医疗机构免责情形,明确医疗机构善尽诊疗义务,或者限于当时医疗水平难以诊疗的不担责,让符合规范的诊疗活动有保障,让全力救治患者的医生受保护,就是要让医生放下包袱、全力以赴救死扶伤,最终受益的是患者。

《报告》提到,“社会在发展,司法须前行”。余茂玉举例说,在网络时代,不少工作通过网络进行,上班不局限于坐在办公室,手机、电脑在手,哪里都可以办公。新问题也来了——劳动者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以外利用微信等社交媒体工作算不算加班?对此,人民法院明确,把“付出实质性劳动”和“明显占用时间”作为线上“隐形加班”的认定标准,让在线工作有收益、离线休息有保障,“这也是司法在与时俱进、前行”。

就这样,“置身事中”“如我在诉”,就有了《报告》中的“用心办好百姓身边案”“用情断好百姓家务事”“依法惩治网络暴力”“全方位呵护少年儿童成长”……努力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正义提速

今年春节,电影《第二十条》火爆全网,具有强烈的现实关照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明确规定了正当防卫制度。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印发《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

“然后就万事大吉了吗?并没有。电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正当防卫在实践中适用起来依然很难。”余茂玉表示,真实的案件远比小说、电影复杂,有时候,到底是正当防卫,还是防卫过当,或者是互相斗殴,界限并没有那么清楚。“特别是,老百姓讲究‘死者为大’,一旦出现人命,即使确实属于正当防卫,在认定的时候也需要顶着很大压力。电影中,死者的家属带人到司法机关闹事、施压,就是这种情况。”

余茂玉介绍了《报告》中的正当防卫案例。付某酒后夜间到马某家砸门,叫嚣着要杀人。马某对付某说找错人并报警。付某不予理会并砸碎多片窗户玻璃。马某拿着刀开门出去制止,两人遂扭打到一起。在这个过程中,马某手部、背部受伤,付某被刀伤了多处,导致失血性休克死亡。

那么,马某是属于正当防卫,还是故意伤害?“案件经历了一审、上诉、抗诉、二审发回重审,最终,法院坚持认定马某属于正当防卫、无罪,这个过程确实非常不容易。”在余茂玉看来,“2021年至2023年,有77名被告人被以正当防卫宣告无罪,充分说明了这种不容易。不过我们始终坚信,‘法不能向不法让步’不能停留在口头上,‘第二十条’已经被唤醒,必将持续落到实处。”

余茂玉表示:“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反复强调,‘公正与效率’是司法审判工作永恒的主题。毫无疑问,(公正与效率)都不可或缺。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公正’这个根本要求,同时,兼顾效率,积极回应‘效率’这一人民期盼。‘迟到的公正’总比不到要好,但是‘迟到的公正’是打了折扣的公正,我们要尽最大努力为正义提速!”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报告》中仅“做实”一词就出现了25次,包括“做实”“抓实”等各类“实”字共计出现95次。这是一份实干担当体现在字里行间的《报告》,也是人民法院向党和人民作出的、紧扣一个“实”字抓好2024年工作的承诺。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全国两会已经胜利闭幕,法院人将聚焦“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突出问题导向,严格公正司法,全面提升审判工作质效,努力以审判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本期封面及目录

《中国审判》杂志2024年第5期

中国审判新闻半月刊·总第339期

编辑/徐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