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王树民:接“地气”之说

作者:雪绒花原创文学

接“地气”之说

文/王树民

王树民:接“地气”之说

生活的,是最走心的,真实的,是最感人的。

接地气,顾名思义:大地里的力量、气息顺乎人理,顺其自然。

从高空、海洋回到地面,称接地气。在大自然界,只有地气和天气上下相接,才有春暖花开,生机蓬勃。

住单元楼时,老伴的身体隔三差五地就会闹点动静,弄得气氛时有紧张,生活里充斥了一种提心吊胆的气息。每当搬到庭院居住,她好像换了个人似的,病体状况有了明显好转。特别是精神上,更是轻松愉快了许多。问其啥原因变化如此之大?综合分析,对比判断下,得出了一个共同的认知:那就是接地气与不接地气的区别。

王树民:接“地气”之说

人,生活在地球之上,土地,就成为了赖以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土里刨食”这一传统的方式,几千年来得以延续传承,经久不衰,深刻地揭示了人与土地息息相关,和谐共生的朴素道理。土生金,生气,人类借金而通贵,遇气而益寿,无论发展到何种时候,这个定律永远不会改变。

接地气之说,不但适用于人类生存需要,而且适用于不同领域的活动。政商高层,要想取得政绩和经济效益,就必须善于去亲善大众,深入到普通百姓和广大消费者中间,去了解他们想什么?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充分体验他们的生活,理解他们的苦衷,反映他们的愿望、诉求和利益,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努力使自己的所为最大程度地接近他们的想法,踏踏实实、真心实意地与他们交朋友,只有这样才能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欢迎,才能使自己的商业活动和生产出来的产品符合他们的口味,收获企业和社会两大效益。否则,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和现实,甚至采取哄骗和欺诈的手段,投机钻营,急功近利,遭到人民群众的唾弃和市场的惩罚就在所难免。多少高官和富豪们因为严重背离了初心,泯灭了良心,失去了民心,锒铛入狱,身败名裂,财毁家衰,成为了千古罪人的严酷现实,雄辩地证明了不接地气就必然走向失败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王树民:接“地气”之说

文艺作品、文学创作同样如此。

“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这是文艺、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和方向,同样,也是更好接地气的一条必由之路。

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这是方向,也是原则。通俗地讲:就是提倡文艺、文学创作者们要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就必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中汲取营养,激发灵感。只有坚持来自人民,来自生活,为了人民,才能受到人民的认可和欢迎。文学创作之路有千条万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一条就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就是要接地气,通民心,知民意。

长期的创作实践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凡来自于生活,符合普通民众口味,反映人们熟悉的身边事,通俗易懂的作品,就明显地能够引起关注的目光,得到阅读者的青睐和好评。反之,虽花费了心血,付出了努力,但收效不佳。尤其是哪些云里雾里、不着边际、缺乏生活气息、凭空想象、所谓的高大上、华丽词藻垒砌、为写作而写作的东面,让人如梗在喉,难受至极。

王树民:接“地气”之说

接地气,就要脚踏实地。

顶天立地真英雄,人间烟火出将臣。纵观古今,真正的英雄豪杰,都是来自于人民。因为他们最了解百姓的疾苦,最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才在普通大众中享有较高的威望,深受他们的拥戴,助力其从成功走向辉煌。

地气,百姓的烟火之气,大自然的生机之气。这种气,虽无形,但却有道;虽无味,但却有局。只有与其相接,才会长盛不衰;只有与其相通,才能底气十足。大千世界,万物皆如此也!

王树民:接“地气”之说

作者简介:

王树民,笔名山之子。1955年出生,河北沙河市人。自幼酷爱文学,后参军入伍,长期从事文字工作,曾在一些报刋杂志上发表过通讯、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人生信条:释放自我,陶冶情操;放飞心灵,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