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樹民:接“地氣”之說

作者:雪絨花原創文學

接“地氣”之說

文/王樹民

王樹民:接“地氣”之說

生活的,是最走心的,真實的,是最感人的。

接地氣,顧名思義:大地裡的力量、氣息順乎人理,順其自然。

從高空、海洋回到地面,稱接地氣。在大自然界,隻有地氣和天氣上下相接,才有春暖花開,生機蓬勃。

住單元樓時,老伴的身體隔三差五地就會鬧點動靜,弄得氣氛時有緊張,生活裡充斥了一種提心吊膽的氣息。每當搬到庭院居住,她好像換了個人似的,病體狀況有了明顯好轉。特别是精神上,更是輕松愉快了許多。問其啥原因變化如此之大?綜合分析,對比判斷下,得出了一個共同的認知:那就是接地氣與不接地氣的差別。

王樹民:接“地氣”之說

人,生活在地球之上,土地,就成為了賴以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土裡刨食”這一傳統的方式,幾千年來得以延續傳承,經久不衰,深刻地揭示了人與土地息息相關,和諧共生的樸素道理。土生金,生氣,人類借金而通貴,遇氣而益壽,無論發展到何種時候,這個定律永遠不會改變。

接地氣之說,不但适用于人類生存需要,而且适用于不同領域的活動。政商高層,要想取得政績和經濟效益,就必須善于去親善大衆,深入到普通百姓和廣大消費者中間,去了解他們想什麼?喜歡什麼?需要什麼?充分體驗他們的生活,了解他們的苦衷,反映他們的願望、訴求和利益,尊重他們的風俗習慣,努力使自己的所為最大程度地接近他們的想法,踏踏實實、真心實意地與他們交朋友,隻有這樣才能深受廣大人民群衆的愛戴和歡迎,才能使自己的商業活動和生産出來的産品符合他們的口味,收獲企業和社會兩大效益。否則,高高在上,脫離群衆和現實,甚至采取哄騙和欺詐的手段,投機鑽營,急功近利,遭到人民群衆的唾棄和市場的懲罰就在所難免。多少高官和富豪們因為嚴重背離了初心,泯滅了良心,失去了民心,锒铛入獄,身敗名裂,财毀家衰,成為了千古罪人的嚴酷現實,雄辯地證明了不接地氣就必然走向失敗這一颠撲不破的真理。

王樹民:接“地氣”之說

文藝作品、文學創作同樣如此。

“源于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這是文藝、文學創作的基本原則和方向,同樣,也是更好接地氣的一條必由之路。

毛澤東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人民生活中本來存在着文學藝術原料的礦藏,這是自然形态的東西,是粗糙的東西,但也是最生動、最豐富、最基本的東西;在這點上說,它們使一切文學藝術相形見绌,它們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源于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這是方向,也是原則。通俗地講:就是提倡文藝、文學創作者們要創作出人民群衆喜聞樂見的精品,就必須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從中汲取營養,激發靈感。隻有堅持來自人民,來自生活,為了人民,才能受到人民的認可和歡迎。文學創作之路有千條萬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一條就是紮根人民,紮根生活。就是要接地氣,通民心,知民意。

長期的創作實踐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凡來自于生活,符合普通群眾口味,反映人們熟悉的身邊事,通俗易懂的作品,就明顯地能夠引起關注的目光,得到閱讀者的青睐和好評。反之,雖花費了心血,付出了努力,但收效不佳。尤其是哪些雲裡霧裡、不着邊際、缺乏生活氣息、憑空想象、所謂的高大上、華麗詞藻壘砌、為寫作而寫作的東面,讓人如梗在喉,難受至極。

王樹民:接“地氣”之說

接地氣,就要腳踏實地。

頂天立地真英雄,人間煙火出将臣。縱觀古今,真正的英雄豪傑,都是來自于人民。因為他們最了解百姓的疾苦,最能代表廣大人民群衆的根本利益,是以才在普通大衆中享有較高的威望,深受他們的擁戴,助力其從成功走向輝煌。

地氣,百姓的煙火之氣,大自然的生機之氣。這種氣,雖無形,但卻有道;雖無味,但卻有局。隻有與其相接,才會長盛不衰;隻有與其相通,才能底氣十足。大千世界,萬物皆如此也!

王樹民:接“地氣”之說

作者簡介:

王樹民,筆名山之子。1955年出生,河北沙河市人。自幼酷愛文學,後參軍入伍,長期從事文字工作,曾在一些報刋雜志上發表過通訊、小說、詩歌、散文等作品。人生信條:釋放自我,陶冶情操;放飛心靈,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