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读《乡村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不宜向教龄倾斜》有感

作者:心如初阳

在2024年3月13日《教师报》“师说新语”一栏读到一篇署名为汪文华老师所写的文章《乡村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不宜向教龄倾斜》,心里颇为感慨。

汪老师针对“近年来网络上出现的相当一部分教师呼吁的教龄满30年,直接认定高级职称”这一现象,介绍了吉林省就是职称评定的“3010”政策,指出宁夏、甘肃、河南等不少地方也出台了类似文件,摆出了赞同着的理由之后笔锋摆出了自己的观点:创新职称评审制度值得提倡,但应在相关规定的框架内进行,不可随意向某一群体倾斜。他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3个文件为依据,指出:这些政策文件虽然都鼓励支持各地创新教师职称评审举措,但是没有提出教龄可以“适度优先”或“充分照顾”的要求。各地要深刻领会政策文件精神,不要出现中小学教师职务认定“唯教龄”现象,并进一步表明态度:有关地方文件虽然都不是“唯教龄”,却存在偏重教龄的情况,有走向“唯教龄”的可能,这种现象值得关注。

他满怀忧患之心的指出:这种现象值得关注。“唯教龄”会催生主动“躺平者”和消极等待者,对青年教师的成长不利,可能会导致乡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能力弱化,从而影响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接着对做好新时代乡村教师职称评审举措创新工作,地方建立新制度新机制提出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坚持标准,杜绝降格或加码。二是分类施策,激励骨干和青年。三是加强考核,完善聘用及履职。

从行文语气来看,汪老师应该具有一定的地位,他对乡村教育确实非特别关心,时刻关注这乡村教育的有关政策发展变化。但作为一名乡村基层教师,我对汪老师的观点却并不完全认同。

首先说两个有关乡村教师的故事。一个是几个教师在课间闲聊,就有老师谈到了吉林省的“3010”政策,一个老师叹息一声说:“不是教龄还是年龄的问题,主要是大家都在一起工作多年,贡献都差不多,评比的时候突然有人拿出一大堆不知道从哪里搞来的证书,把别人比下去,让人实在无法信服。人家确实由突出贡献的,不管教龄还是年龄大小,上升职称我们没有任何意见。”另一个是有一个教数学非常好的班主任老师有次给我讲:她参加工作近30年,教了10多年的物理,然后一直教数学,评职称却需要全部准备语文资料,她每年都是教着数学或者物理,还自己备着语文教案,等待机会能评上高级。

现就汪老师提出的三个要求逐一表达下看法。

一是关于要坚持标准,杜绝降格和加码。“标准”是什么?汪老师当然认为应该是上级文件。是的,上级确实有文件,但是文件却是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笔者刚开始从教的时候,职称还没有改革,评职称是由学校自行制订的,那标准一年和一年都有差别,比如一篇省级论文,去年能加30分,今年可能只加10分或者1分都不加,所以评职称谁说了算,大家心知肚明。

现在职称改革后,由上级统一指定标准,学校遵照执行,却变成了唯“标准”论,基本上不考虑实际情况。学校缺少自主权也导致矛盾突出,有时候学校一些工作不好安排,还让教师内部出现了一些裂痕。曾经听到这样一个事例:某校评职称需要复印资料,一老师操作完后把一张证书忘从复印机里拿出来,等想起再去找时,发现被撕成了碎片扔到了垃圾篓中。我至今不相信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教师身上,但是当人性的恶被激发后,或许会有吧。

以前网络技术不发达,有胆大的通过“造假”成功上岸。现在查的严格,不管教了多少年,文凭都要上学信网查询自证,于是对照标准更为荒诞“造真”便出现了。据说某年某校评职称,一教师拿出一堆论文、课题以及专业书籍,对其他竞争者说:我这些都是找人代做的,花了一万多,我大方承认,大家也不需要再质疑。但是你们提供的东西只要能够敢说每一样都是实实在在那样做过的,我主动退出。他最终也成功上岸。以教师职称为依托已经形成一条较成熟的产业链。

教师职称评定标准并不能完全和现实学校实际对接,像上面那位资格证和文凭是中文的教师,尽管实际教着物理或者数学,单是“几证统一”这项标准就让她不得不拧巴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让人心酸而无奈。而且评审标准还在经常发生变化,并且只是在评审工作开始的时候,教师们才发现改变了,并且时间短促,每年评审职称的开始时间也不固定。所以不说降格和加码的问题,单从“唯标准”这一条来看,教师职称评审偏离了实事求是的规定,本来“唯标准”是为了巩固公信力,然而由于造假和造真的防不胜防,加之许多荣誉的评审不仅有指标限制,更容易被截留,基层教师很难获得,导致僧多粥少,反而损伤了公信力。因此正如第一位教师感叹的,乡村基层教师对“3010”的渴望是出于上面对基层实际的关照和对公平的渴望。哪些人更容易升职称,懂的都懂。

第二分类施策,激励骨干和与青年。这点我完全赞成。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青年骨干教师理应成为教育发展的主力军,对于他们中在教育上做出突出贡献的,理应让其享有应有的待遇和荣誉,职称晋升也可以有限考虑,让他们能够成为教育发展的领头羊。

但是对于上年龄的老师,也应该考虑其青年是为教育做出的贡献,分类施策,新人新政策,老人多照顾,就按照“3010”政策来推算一下:现在的老教师中就算原先是中师毕业,20左右参加工作,30年教龄已经50多岁了,加上10年一级中级岗位的要求,能在工作岗位上的基本上也就马上快退休了,给他们直接晋级高级职称,对他们来说能涨上去的工资数意义已经不大了,他们更希望的是一种荣誉感和归属感,是对他们终身从教的一种肯定。如果说要分类施策的话,我觉得“3010”还不够,对累计担任班主任工作25年或者担任毕业班班主任工作20年没有师德违规行为的老师也可以考虑直接晋升一级职称。

第三条加强考核,完善聘用及履职。就不多谈了,通过上面的推算,“3010”条件实际上是对终身从教的一种激励政策,通过这一途径晋升的教师基本上就马上离开教育了,对他们意义不大。至于汪老师担忧对青年教师成长不利的问题,基本上不会出现,只要能坚持实事求是,让评审更加公平公正,只要投入了教育的怀抱的有志青年,没有几个会想着要躺平等待三十年去晋身高级。在乡村学校,即便是临近退休没有晋升高级职称的教师,他们可能走起路来步履艰难,但是一走上讲台双目放光,激情不减当年,努力在站好最后一班岗。至于影响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就更无从谈起了。

实际上教师职称造假或者造真问题并不难以解决,制订的时候多一些调研,遇到特殊情况多一些解释说明,充分现实情况,从更有利于教育发展和教师成长出发,实在一些,许多矛盾和问题迎刃而解。怕就怕有一些非基层人员拿着几份文件,指点一气,寒了乡村教师的心。教育兴国家兴,这是一个怀疑的时代,更是一个需要坚守信仰的时代,请给坚守乡村教育的30年的老教师们多一份温暖和肯定吧。

有次探讨到教师职称中班主任经历造假的问题,一人说:这个如果要验证,非常简单,班主任领有班主任绩效,只要查一下其提供的年份的绩效工资发放册,一目了然,不需要本人提供什么资料。所以说群众之中有高人,只要集人民智慧,相信职称评审一定不会让教师如此纠结。

(本人并不知道汪老师何许人也,从事何种工作,仅仅就本文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不妥之处还望汪老师谅解,让我们共同关注乡村教育,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读《乡村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不宜向教龄倾斜》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