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西汉吴王发动叛乱,为何迅速被周亚夫击溃?

作者:明月共读书

上一篇说到晁错被斩,是袁盎向景帝献的计策,袁盎其人,后面我们再细说。今天先来看看,为何韬光养晦四十余年的吴王刘濞,所带叛军竟如此不堪一击?

先来看看吴王和文帝一家的恩怨,为何别的诸侯不反,他吴王要反?

西汉吴王发动叛乱,为何迅速被周亚夫击溃?

原来,在文帝在位时,吴国太子进京朝见文帝,期间就陪着皇太子一起饮酒嬉戏。两个年轻人在一起,本身很容易发生冲突,更何况一个是皇太子,一个是吴太子,平日里都是被尊崇着,性情骄纵,自然更容易发生争执。

在博戏的过程中,吴太子与皇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汉景帝争执棋路,态度非常不恭顺。《资治通鉴》云:争道,不恭。

结果,皇太子恼怒之际,拿起棋盘就向吴太子砸去,一下子就把吴太子给砸死了。

吴太子死后,朝廷就送他回去吴国安葬,结果吴王恼怒地说“天下是刘氏一家的天下,死在长安就葬在长安好了,还送回来干嘛!”吴王就把儿子的灵柩又送回长安。

杀子之仇非同小可,自此,吴王就不怎么按照藩王的规矩办事了,经常声称身体不舒服,不来朝见文帝。

文帝当然心知肚明,但这不合礼仪的事情,一次两次则已,长此以往终究不行,于是朝廷就开始扣留审问吴国的使者。

吴王心里害怕了。《资治通鉴》上说,这时候吴王“始有反谋”,这才开始有了谋反的念头。

后来吴王又派了个使者来替他行使秋季朝见皇帝的礼仪,面对一再追问吴王为何不来的文帝,这个使者非常聪明,他坦诚地说道吴王确实没有生病,眼见朝廷扣留了好几批吴国使臣,吴王心中恐惧害怕,自然更是不敢来了,所以才说自己有病,派使者来朝见。

他还劝文帝说“察见渊中鱼不祥”,看见深潭中的鱼不吉利呀,还是别再追究了,让他改过自新吧。

文帝确实是一个有胸襟的好皇帝,他听懂了使者的言外之意,不仅让使臣们回去,还赏赐给吴王几案和拐杖,表示照顾他年事已高,不必再来朝见。

西汉吴王发动叛乱,为何迅速被周亚夫击溃?

吴王见朝廷不再追究自己的罪名,谋反之心也就慢慢淡下来了。

但是,自文帝到景帝四十多年,吴王在自己的国内一直采铜铸币,熬海为盐,颇有一套治国方法。正因为他有冶铜、制盐的财力,也就不向百姓征收税赋,甚至百姓要为朝廷服役的时候,他总会发代役金,另外雇人服役。

不仅如此,每逢节日,他还会去慰问贤能志士,给平民百姓发福利。他甚至还会庇护各地逃亡过来的亡命之徒,阻止前来抓捕他们的官吏。这样一来,越来越多的亡命之徒都选择了吴国作为自己的庇护所。

文帝在位的时候,放任吴王自主经营。景帝即位之后,晁错为汉王朝长远考虑,多次进言要削夺诸侯封地,首当其冲的就是吴王。

在晁错看来,吴王可以说是骄横无比,所做的一切都说明他在韬光养晦,早晚会反。还不如趁他还不足以与朝廷对抗的时候就赶紧削夺他的封地,这样才能永绝后患。

这一段故事,上一篇文章中已经聊到。我们也已经知道,七王之乱最终被周亚夫平定。但是,看起来实力不容小觑的吴王,为何会这么快就失败呢?

西汉吴王发动叛乱,为何迅速被周亚夫击溃?

根据史书记载,这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吴王虽然名义上是招揽人才,但正如袁盎,前吴国丞相所说,他招揽的其实都是些地痞无赖,哪有什么真才实学,正因如此,才会与他商讨叛乱之事,若是真正的正人君子,岂会不阻拦诸侯行此事?

二是吴王自己独断专行,不能采纳别人的意见。

当初,吴国大臣田禄伯献计说,要想取得成功,得会运用奇兵取胜。所以毛遂自荐,请求吴王给他五万人马,从另一路线逆流而上,最后与大军会师,形成出其不意之势。

而吴王却担心这样会削弱自己的力量,没有答应田禄伯的请求。

还有一个年轻的桓将军,分析吴国与朝廷汉军的优劣势,吴国步兵擅长在地势险峻的地方作战, 而汉军则以战车、骑兵为主力,善于在平原作战。

因此,建议吴王千万不要沿途攻城略地,不要恋战,应当挥师前进,首先占领洛阳武器仓库,再利用敖仓的粮食作为供应,最后凭借着山脉及黄河的天险占据有利地形,肯定能号令天下。

西汉吴王发动叛乱,为何迅速被周亚夫击溃?

可是,吴王征询老将军的意见时,他们都说桓将军年纪轻轻的,懂什么全局攻略,最多能冲锋陷阵,不值一提。于是,吴王也没有采纳桓将军的建议。

吴王起兵的时候,把当时投靠他的那些宾客都任命为将军等不同的职级,可是唯独没有任命以卖酒为生的周丘。周丘自己去申请了一个使节,靠着计谋把下邳县收伏了。就这么个能干事的人,偏偏吴王没有任用他。

可就算周丘这边证明了自己,也没有意义,因为吴王已经败走,最后周丘自己在退兵路上也生毒疮而死。

看着轰轰烈烈的七王之乱,就这样迅速被镇压了,其中的大功臣是周亚夫,而吴王自己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只是可怜晁错,被景帝推了出去,死在了帝王那一丝侥幸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