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西漢吳王發動叛亂,為何迅速被周亞夫擊潰?

作者:明月共讀書

上一篇說到晁錯被斬,是袁盎向景帝獻的計策,袁盎其人,後面我們再細說。今天先來看看,為何韬光養晦四十餘年的吳王劉濞,所帶叛軍竟如此不堪一擊?

先來看看吳王和文帝一家的恩怨,為何别的諸侯不反,他吳王要反?

西漢吳王發動叛亂,為何迅速被周亞夫擊潰?

原來,在文帝在位時,吳國太子進京朝見文帝,期間就陪着皇太子一起飲酒嬉戲。兩個年輕人在一起,本身很容易發生沖突,更何況一個是皇太子,一個是吳太子,平日裡都是被尊崇着,性情驕縱,自然更容易發生争執。

在博戲的過程中,吳太子與皇太子也就是後來的漢景帝争執棋路,态度非常不恭順。《資治通鑒》雲:争道,不恭。

結果,皇太子惱怒之際,拿起棋盤就向吳太子砸去,一下子就把吳太子給砸死了。

吳太子死後,朝廷就送他回去吳國安葬,結果吳王惱怒地說“天下是劉氏一家的天下,死在長安就葬在長安好了,還送回來幹嘛!”吳王就把兒子的靈柩又送回長安。

殺子之仇非同小可,自此,吳王就不怎麼按照藩王的規矩辦事了,經常聲稱身體不舒服,不來朝見文帝。

文帝當然心知肚明,但這不合禮儀的事情,一次兩次則已,長此以往終究不行,于是朝廷就開始扣留審問吳國的使者。

吳王心裡害怕了。《資治通鑒》上說,這時候吳王“始有反謀”,這才開始有了謀反的念頭。

後來吳王又派了個使者來替他行使秋季朝見皇帝的禮儀,面對一再追問吳王為何不來的文帝,這個使者非常聰明,他坦誠地說道吳王确實沒有生病,眼見朝廷扣留了好幾批吳國使臣,吳王心中恐懼害怕,自然更是不敢來了,是以才說自己有病,派使者來朝見。

他還勸文帝說“察見淵中魚不祥”,看見深潭中的魚不吉利呀,還是别再追究了,讓他改過自新吧。

文帝确實是一個有胸襟的好皇帝,他聽懂了使者的言外之意,不僅讓使臣們回去,還賞賜給吳王幾案和拐杖,表示照顧他年事已高,不必再來朝見。

西漢吳王發動叛亂,為何迅速被周亞夫擊潰?

吳王見朝廷不再追究自己的罪名,謀反之心也就慢慢淡下來了。

但是,自文帝到景帝四十多年,吳王在自己的國内一直采銅鑄币,熬海為鹽,頗有一套治國方法。正因為他有冶銅、制鹽的财力,也就不向百姓征收稅賦,甚至百姓要為朝廷服役的時候,他總會發代役金,另外雇人服役。

不僅如此,每逢節日,他還會去慰問賢能志士,給平民百姓發福利。他甚至還會庇護各地逃亡過來的亡命之徒,阻止前來抓捕他們的官吏。這樣一來,越來越多的亡命之徒都選擇了吳國作為自己的庇護所。

文帝在位的時候,放任吳王自主經營。景帝即位之後,晁錯為漢王朝長遠考慮,多次進言要削奪諸侯封地,首當其沖的就是吳王。

在晁錯看來,吳王可以說是驕橫無比,所做的一切都說明他在韬光養晦,早晚會反。還不如趁他還不足以與朝廷對抗的時候就趕緊削奪他的封地,這樣才能永絕後患。

這一段故事,上一篇文章中已經聊到。我們也已經知道,七王之亂最終被周亞夫平定。但是,看起來實力不容小觑的吳王,為何會這麼快就失敗呢?

西漢吳王發動叛亂,為何迅速被周亞夫擊潰?

根據史書記載,這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是吳王雖然名義上是招攬人才,但正如袁盎,前吳國丞相所說,他招攬的其實都是些地痞無賴,哪有什麼真才實學,正因如此,才會與他商讨叛亂之事,若是真正的正人君子,豈會不阻攔諸侯行此事?

二是吳王自己獨斷專行,不能采納别人的意見。

當初,吳國大臣田祿伯獻計說,要想取得成功,得會運用奇兵取勝。是以毛遂自薦,請求吳王給他五萬人馬,從另一路線逆流而上,最後與大軍會師,形成出其不意之勢。

而吳王卻擔心這樣會削弱自己的力量,沒有答應田祿伯的請求。

還有一個年輕的桓将軍,分析吳國與朝廷漢軍的優劣勢,吳國步兵擅長在地勢險峻的地方作戰, 而漢軍則以戰車、騎兵為主力,善于在平原作戰。

是以,建議吳王千萬不要沿途攻城略地,不要戀戰,應當揮師前進,首先占領洛陽武器倉庫,再利用敖倉的糧食作為供應,最後憑借着山脈及黃河的天險占據有利地形,肯定能号令天下。

西漢吳王發動叛亂,為何迅速被周亞夫擊潰?

可是,吳王征詢老将軍的意見時,他們都說桓将軍年紀輕輕的,懂什麼全局攻略,最多能沖鋒陷陣,不值一提。于是,吳王也沒有采納桓将軍的建議。

吳王起兵的時候,把當時投靠他的那些賓客都任命為将軍等不同的職級,可是唯獨沒有任命以賣酒為生的周丘。周丘自己去申請了一個使節,靠着計謀把下邳縣收伏了。就這麼個能幹事的人,偏偏吳王沒有任用他。

可就算周丘這邊證明了自己,也沒有意義,因為吳王已經敗走,最後周丘自己在退兵路上也生毒瘡而死。

看着轟轟烈烈的七王之亂,就這樣迅速被鎮壓了,其中的大功臣是周亞夫,而吳王自己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隻是可憐晁錯,被景帝推了出去,死在了帝王那一絲僥幸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