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任正非:什么管理都学习,那最后的结果就是一个白痴!

作者:虎妞儿读书
任正非:什么管理都学习,那最后的结果就是一个白痴!

用辩证法研究华为任正非的创业思想,以下引文出自——《在 IPD 动员大会上的讲话1999 年 4 月 17 日》

案例

流程的核心是要反映业务的本质。企业的三大业务流分别是产品开发、市场销售和售后服务,为此建立对应的三个流程系统,即 IPD(产品集成开发)、LTC(机会至收款)、ITR(问题到解决),同时用流程 IT 的方式进行固化。 流程建设最大的难度是随时面对很多的噪音、阻力和反弹,总有人想随便找个借口就打发它,或修正主义式的学习。任正非很清楚地这一点,因此在动员会上放出狠话:削足适履穿美国鞋,学不好就杀头,就地正法!华为董事长孙亚芳在 2011 年回忆说:“他(任正非)坚定不移地推行,把不适合的人调开,这么巨大的管理工程变革实施历经十四年,才有今天的研发水平和端到端的交付水平,培养了服务于全球客户的能力。”

辩证法分析

LTC,机会至收款,也就是价值到货币,价值和货币构成了一组正反面,货币要转化成价值,价值又要转化成货币,如此循环往复,实现货币的增长。这也是价值和货币的正反面兼具。

ITR,问题到解决,解决就是问题的回答,也就是问题到答案,问题和答案构成了一组正反面,问题要走向答案,答案要走向问题,这也是问题和答案的正反面兼具。

所以,流程,就是实现走向反面,实现正反面兼具。

所以,推测IPD,是需要和可能的正反面,技术是可能,需要的载体就是产品(商品),也即实现技术的产品化(商品化),也是实现商品(产品)的技术化。

流程,也即意味着标准化、自动化、扩展化、继承化,既是终点、又是起点。这意味着习惯的重塑,也就意味着来自旧习惯的各种阻力和旧习惯的反弹。

这些流程和习惯,就构成了环境,人和环境构成了一组正反面,在环境没有形成之前,就要把不适合的人调开——以免他影响了环境、人走向了环境。

当环境形成之后,就可以用这种环境来同化人,实现环境走向人。

任正非:华为公司的最低纲领应该是要活下去,那最高纲领是超过 IBM。

最低和最高构成了一组正反面,有最低、就要有最高,这样定目标是更符合辩证法的。活下去的目标,是和华为的策略相匹配的,

1)先立足于不败之地,

2)实现量变到质变。

为了实现量变到质变,就要有足够的量变,就必须保证活下去——以实现产生足够的量变。最后在质变中解决一切问题。

所以,华为的速度是先慢后快的。

任正非:当然我们让大家去穿一双美国鞋,但是我们让美国顾问告诉我们美国鞋是这个样子,到你们中国鞋是不是可能变一点,但这只有顾问有这个权力,我们没有这个权力,下面的员工不要再提很多新的建议,表明自己很有才能,很有才干,我想至少我们 PDT 小组考核的话,不以那些提出歪门邪道的人作出表扬,就要深刻理解 IBM 这套管理方法了,我能不能改,可以,十年二十年你来改,那个时候我们产值可能已过 2000 亿美金了,那么现在没有,因此我认为在这个时候需要一个非常严谨的学习方法,大家老是觉得我的讲话好象跟我们平时的讲话是不一样的。

在学习IBM的过程中,学即意味着肯定的性质,也即肯定的阶段。而提很多新的建议——这是否定的性质。符合辩证的做法是,

1)肯定阶段

2)否定阶段

在肯定的阶段没有足够走完之前,就否定,就会结束掉肯定的阶段。所以,此时,在肯定阶段,即使是正确的建议,也是要否定掉的。

学也是一种认知,知和行构成了一组正反面,所以,认知要在行中、在实践中完成,而在没有足够长的实践之前,这种知都是在完成的过程中。

所以说——十年二十年你来改。

任正非:创新一定要在理解基础上去创新,而不是在没有完全充分理解以后就表明一些东西,你那是在出风头,而我想那出风头的人就把他请出我们这个小组去,这是第一点。

技术上可以创新,流程上则不能轻易创新。完全充分理解,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完成,并且在足够多的实践后才能完成。

在没有完全充分理解以后就表明一些东西——这叫逆需要,而需要的优先级要压倒利害、要压倒是非。

所以,在没有完全充分理解以后就表明一些东西——这是破坏构建环境的,是不鼓励的、是要受打击的——请出小组。

任正非:我一年给你签 12 次字,每一次签都是免费的,就是一定要流动,我们的核心项目小组一定要流动,一定要走掉一些人,一定要进来一些人,不要把机会全留给这些标新立异者,思想惰怠者,你怎么老把机会留给他们呢?

流动,这是实现新陈代谢,如果不流动,这个小组就会老化、就会生出暮气,小组的战斗力会下降,另一种做法是——扩大这个小组的成员。

如果不扩大这个小组的成员,就必须要走掉一些人、进来一些人。离开和进来,构成了一组正反面,这是实现离开和进来的正反面兼具。

另一方面,也是把好的东西传播出去、也是让更多的人学习和深入好的东西。

任正非:一个月一次任命,每次任命一定要除掉一两个,就是全都好了,也除掉一个两个。你把那个变动的名字划给我,你就帮我比那个表(指找出人员名单列表差异),有两个杀掉了,我们就成功了,不杀怎么样前进。

这是新陈代谢的需要,也是传播的需要,也是学习的需要,这种需要就压过了是非性——就是全都好了、也要除掉一个两个。

生和死构成了一组正反面,有生有死,才是辩证法。

任正非:我们认为世界还有非常多很好的管理,有很多人可能推荐很多好的管理,我说什么管理都学习,那最后的结果就是一个白痴。因为这个往这边管,这个往这个方向管,这……那么综合起来抵消就是零,所以我们公司的学习就有一个特点,只向一个顾问学习,只学一种模型,十年、二十年以后华为公司分值提高到2000 亿美金时我们可能说,学习百家就是诸之百家,然后我们出来一个新东西,但是我认为现在华为公司连学一家都没学明白,何来新东西。

学的越多,会的越少。知和行构成了一组正反面,学是认知,认知要走向行。学的多,结果每个的行都不充分,而这种认知就不能完成。

所以,最终,学还是要某个东西串联起来——华为的办法就是只向一个顾问学习、只学一种模型。

到有充足的实践之后——提高到2000亿美金时,才能有足够的实践来匹配更多的认知——也即更多的学。

知多行少,也便意味着很多知不能走向行,所以,这样的知是无效的——也即学习是无效的。

任正非:我们这些年的改革失败就是老是有新花样、新东西,然后一样都没有用,因此我认为踏踏实实,沉下心来就是我们就穿 一双美国鞋,不要看美国很花,认为他们很霸道,他们IT,在中国关税上那么坏,阻挠中国,但是我们向他学习,我们才能打败他。

向对手学习,向敌人学习,因果性和目的性构成了一组正反面,

1)向敌人学习因果性,向敌人学习目的性

2)压倒敌人的因果性,压倒敌人的目的性

这样才能提高自己,学习敌人的办法、用敌人的办法打败敌人,这是一种征服。征服了最强者,那么自己就会成为最强者。

不向敌人学,那自己的因果性哪儿来呢?自己的目的性怎么建立呢?

任正非:你只有深刻明白理解其中,才把保持你的责任与地位,否则我就不能给你这个责任与地位,华为公司一切要以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来评价、使用和考核干部。

地位,是一种权力,权力和责任构成了一组正反面,所以,既要理解责任、也要理解地位对应的权力。

认知健康,行动才能健康。

以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也即一个标准,使所有干部都着力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这就实现了力量的集中和专一、上下一致,就形成了战斗力——就可以对外竞争。

任正非:我们还是希望在技术上有所发展,成为一个很优秀的公司,而且我们所进入的产品是长线领域而不是短线领域,如果我们进入的是短线产品呢,我们无所谓,搞几个人做做,什么 IPD 也没有必要,咱们就几个说了算,什么文档也不需要,就全记到我们脑子里面,短线产品我们是可以做到的,但是作为长线产品我们是不行的,一个是要缩短研发周期,加强资源配置密度。

短线领域,就没有足够的积累,也就不能拉开竞争差距。长线领域,就可以有足够的积累和量变,在这种积累中拉开差距。

短线难以实现质变,公司也就不能脱胎换骨。

长线 ,也就是长期的打,这个时候就要缩短研发周期——实现战役上的速决、走向战略上的持久。

加强资源配置,即是形成集中和专一,办法是一分为二——把资源都配置在其一和其二上。

任正非:如果没有良好的管理方法,我们不仅没有效率而且浪费我们的资源,大家说浪费就浪费一点嘛,浪费就是以死亡作为代价。

浪费意味着成本的提高,成本的提高,意味着需要的减少,需要的减少,意味着可能(技术)先进性的减少。

需要在减少,可能在落后,这是毁灭性的——也即以死亡作为代价。

任正非:对华为公司来说,如果我们也是老失败,我们有这么多资源可失败是没有问题的,但现在我们没有这么多资源可失败,也可能失败一次还可以爬起来,失败两次还可以,但是连续几百次的失败,我们华为公司肯定就会寿终正寝。所以我认为从主观上来说,我们要缩短开发周期,加强资源配置的密度,要提高产品的先进水平和质量水平,因为我们这种产品如果没有各个国家的自我保护,全世界就是一个产品,一个类型,一个软件包就足够了,不需要有这么多国家有这么多产品,正因为不同的封建割据才会有这么多产品,但随着全球化越来越激烈,就是一个软件包的优势就会突现,华为就是最好,最不好,或者是次好,就是说我们的软件只比别人差半英寸,那半英寸别人就不买了,就不要了,那我们就死掉了。

先进对接的是技术,是可能性、也是需要,质量对接的是需要、同时对接的也是可能。所以,先进和质量,都是需要和可能的正反面兼具,所以是极度健康的。

失败和成功构成了一组正反面,成功胜失败,把这个规律施加 于自身,成功的那个自己会远远超过失败的那个自己。所以,办法是——先立足于不败之地。

任正非:怨有头债有主,我就打你出头鸟,我不会打你下面的,我不会除你下面员工,我都是处理你一把手,你怎么收拾你的员工那是你的问题,如果没有这种精神,我们会是走过场,最后是白浪费了时间。

这是一种经过原则,如果不这样,那就把自己CEO的职责降级成部门一把手的职责了,也就失去了自己CEO的职责。

那便说明,只有部门一把手的能力和视野。

但是一般来说,还是构建三方博弈为好,即不自己直接出面,而由某个第三方出面,和部门一把手来形成竞争性的博弈、完成处理。

并且在三方博弈中,部门一把手更能形成对自己的更客观的认知,有助于部门一把手的提高。

任正非:一定要有除名,而且至少要排A、B、C,一定要在你这里敢于制造战火,你现在整天老把下面的员工排成C,我很仇恨你们,你们完全把自己排得很好,把人家排得很不好,你们自己一定要排A、B、C,至少要给我抓出 5%的人是 C,我就监控这 5%的人,在任命表中你要给我记住,哪些是 C 的你给我写到黑板上,这些人凡是涨工资的时候卡住不能涨,至少就从你这里开始。否则就是没有斗争性的,你是妥协的,宁可牺牲自己,顾全别人,你实际上是假的,你可能是投机派,你就是王莽,所以洪天峰你要勇于斗争,就把那些坏人给我斗出来,就在你们高级干部群中斗出来。

斗争和团结构成了一组正反面,这是增加斗争性、从而得到团结性。只有经过斗争的团结,才是靠得住的,否则只是乌合之众,经不起对外的斗争。

在竞争中,淘汰干部,比淘汰普通员工要好,淘汰干部,就能实现从个别走向一般,而淘汰员工,在个别走向一般的效果上不如淘汰干部的。

普通员工,是一个较弱的点,点和面构成了一组正反面,点要走向面,弱的点就比较困难走向面。

而高级干部,是一个较强的点,点要走向面,强的点就比较容易走向面,从而对公司全体形成一种调动力。

人和环境构成了一组正反面,这是通过处理人来形成竞争性环境、压力性环境,从而得到,

1)对外竞争的能力——斗争走向了团结、团结又得到了对外的斗争力。

2)压力走向了反面——动力,得到了对外竞争的动力。

这似乎和“对自己人和、对敌人狠”的原则相矛盾,所以,这种内部排C的斗争性,是为了得到内部和的目的——背离这个原则的排C、就会暴露出副作用的一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