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年•记忆 |《打着灯笼过新年》

作者:中国航空城阎良
年•记忆 |《打着灯笼过新年》
年•记忆 |《打着灯笼过新年》

“外甥打灯笼——照舅”,中国人讲究打灯笼。灯笼原本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用品,居家照明、行走照路都离不开灯笼。人从出生开始就被舅家送灯。买灯、送灯、全灯,女儿长大出嫁舅家也要陪嫁送灯。灯被百姓生活中赋予了哲学思想,照亮人的一生。最重要的送灯和最重要的节日——春节联系起来,就是理所应当的了。打灯笼也成了过年最鲜明的代表。

过新年闹花灯,过年也就是从买灯笼、挂灯笼开始了。

过新年、迎新春、接百福、纳千祥,辛苦了一年的人们放下心情,又在打算着来年的幸福,把希望寄托在来年,为美好的一年划上句号,为幸福的来年开启希望。贴春联儿、挂灯笼就成了过年首当其冲的第一件大事儿。置办年货时写春联、买灯笼就是一件重要的事。

春节前的商场、集市,五彩缤纷的年货堆满了街头和货柜。红红绿绿、花花俏俏的春联儿、灯笼把集市街头装扮得喜气洋洋。做生意的老板把水杯放在树下,放在凳子上打开的饭盒里,饭菜顾不上吃早已凉透,但个个都精神抖擞地招揽着客人,包货收钱,不知疲倦地忙着。

采买完商品,汽车后备箱里塞满了各式的年货。临回家前,最后一件重要工作就是贴年画、写春联儿、买灯笼。于是找一处僻静的地方停了车,步行朝着那红红绿绿的胜利街走去。

从腊月二十三日开始,胜利街就被红彤彤的春联儿和灯笼填饱了色彩。街道两边的法桐树身上拉了几道绳子,挂在绳子上的是各式的对联儿、福字、中国结和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灯笼。有各式的宫灯、彩灯、莲花花卉灯、十二生肖和汽车、火箭样式的手提灯。各式灯的不同音乐,热闹地响着,春节的喜庆氛围就开始了。

年•记忆 |《打着灯笼过新年》

仔细地挑选了寓意吉祥的春联儿后,自家门前的大红灯笼也要换成新的。一眼就选中了一对儿吊着亮黄须子的宫灯。老板说:“好眼力!这灯笼大气富贵。”于是就高兴地买下。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必须给小外甥买上一盏灯,这是必不可少的讲究。在老板的推荐下挑了一个会走动的马儿造型的手提灯,还顾不得数钱就惹得媳妇儿提在手里不停地耍。

“给、给、给,看把你外甥的灯耍坏了,看你那样子!不过还就是好玩!”女人喜滋滋地去开车门上了车,车子启动,汇入了出城回家的路上。

年三十儿下午,从城里到乡村,家家都要贴春联、挂灯笼。乡村的气氛要比城里热闹得多。村子里锣鼓队的男女老少,进入腊月就已经响动了好几场。贴对联、挂灯笼必须有锣鼓助兴,弯长的鼓槌儿围着大老鼓上下翻飞,铙钹铜器震耳欲聋,在门口就拉开了场子。

年•记忆 |《打着灯笼过新年》

一通鼓响,新的对联被主家手扶上墙,在邻居的指挥下方方正正地贴上了门墙;又取下旧灯笼,把新灯笼装了灯头挂上门楼。三通鼓响过,发了礼品,又放了一挂鞭。红彤彤的一地炮皮,和门墙上红艳艳的春联儿在门前大红宫灯的照耀下,红红亮亮的年气就进了院子里。

开了灯,红彤彤的灯笼就照亮了街道,让人想起了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现在的人,家家都是红灯高悬,日子红红火火的。

做生意的人闲不住,大年初二刚过,街道上的生意就忙开了。十字路口、商店门前就有卖灯笼的摊点。灯笼红亮亮地挂起一堆,远远望去,似一团火一样地惹眼。卖灯笼的人高兴地收钱、装货,买灯的人都喜气洋洋的。

过年送灯从初三就开始了。走亲戚时买的啥吃喝并不重要,外甥接住先看他舅买的是啥灯。孩子母亲也在一旁帮着腔:“舅家的灯不敢断。”新婚的家里,娘家人来送灯要买一盏大红灯笼,外带一盏小蛋蛋灯,俗称“灯坠子”,寓意早生贵子,今年要添丁进口。外甥是婴幼儿还在大人怀里抱着,年轻的母亲提着娃他舅买的音乐灯放在地上跑着,逗引着孩子咯咯咯地笑声不断。大几岁的孩子等不得天黑,就吵闹着准备点蜡烛打灯笼。

原本应该在正月十三才开始的“试灯”,在孩子地不断要求下,初五刚过就早早地开始了。好不容易等到天黑,各家孩子就都把灯笼打出了门。

灯笼的点法是要根据所附带的蜡烛决定的。附带的蜡烛是木棍缠了棉花做烛芯的,就从灯笼下细铁丝的小圆洞中穿出来,在木棍下面坠半截萝卜就可以了。如果蜡烛是线捻子没有木棍,就要加工灯笼底。灯笼底子一般用纸板或者木板制作,用在炉子上烧红的铁丝,在木板上钻三个洞,把提灯笼的铁丝儿穿过去勾好,在灯笼底上滴了蜡汁粘上去就可以了。

年•记忆 |《打着灯笼过新年》

粘在灯笼底的蜡烛容易倒,木棍儿蜡也容易侧翻,一不小心,灯笼就起火了。看见火苗儿上来,年龄小些的孩子吓得不知所措,胆大些的上手去扑,嘴吹手盖地忙活半天,仍不能灭。看着同伴惋惜的样子,就拉着被火烧掉灯笼的孩子,一起去玩儿自己的灯笼了。

城里人过年也打灯笼。新婚夫妇收了灯笼,刻意地挂在阳台上,拉了电灯,在楼下望去,一样就能看见,红光撒满阳台,平添了几分浪漫。有小孩子的就在客厅里,把电动的各式手提灯摆出来,全部打开玩上一阵子。即使下楼去玩儿也要大人陪同,各式的彩灯和响着的音乐就在楼下广场上热闹起来了。

过年就是过灯节,白天出门去看灯,各类的灯展、灯会、猜灯谜的活动丰富多彩,晚上回来又开始了自己家里的打灯笼,反正天天都是灯。

年快过完了,大人们开始收心准备工作,年味也变淡了。而对孩子们来说,正月十五晚上才是过年的高潮。

满村的孩子把自己的灯笼点亮,在村子里月光下的街道上一遍遍地转着,念唱着从父母那来学来几乎一样的儿歌。红红的毛衣或者棉袄、红红的帽子和被灯光照得红扑扑的小脸,喜庆中透着幸福。

年•记忆 |《打着灯笼过新年》

正月十五晚上讲究“碰灯”。灯笼玩够了,年过完了,明天也该上学了,今儿晚上玩到尽兴时就要把灯笼碰燃,结束了过年。所以孩子们就都打着灯笼去找相好的伙伴儿去玩儿,然后结伴去村子里找人碰灯笼。

“耍够了没有?”

“够了。”

“那咱一碰。”

把灯笼小心地碰在一起,有时碰几遍还没有着火。着了火的也不恼,扔了灯笼扭头又去看那碰灯的热闹;没有碰着火的,就像一位打了胜仗的将军,或左或右地去挑战和寻找目标;舍不得碰灯的,就吹灭了灯笼,跟着别人去看热闹。一直玩到灯笼聚会结束后各家的大人在门口不断地催叫,孩子们才恋恋不舍地回家,年就算正式过完了。

挂在大门外的大红宫灯,红亮亮地要亮一夜,喜庆地装扮着生活。只等来年三十,重新换上新的宫灯,再开始新的打灯笼、碰灯笼了。

作者简介:栎风,原名唐勇,男,1972年生,毕业于陕西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作家摇篮签约作家,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市阎良区作家协会理事、陕西省作家协会关山文学创作基地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高建群长山创作基地会员,现从事企业高级管理工作,喜好文学创作,多以散文著长,《母亲的愿望》、《分的趣事》。《淡淡玉米香,浓浓思乡情》等文被配乐朗诵后,在喜马拉雅电台等反响极佳,《躺在草垛上看星星》等文被《大秦文摘》等网络平台刊载。散文《乡趣》等在《今日阎良》报发表,有作品收录至文集《风清水绵陌上花》《清风夜雨》《中国当代经典散文选》。

编辑:展翼|审核:禾亦来源:阎良文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