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年•記憶 |《打着燈籠過新年》

作者:中國航空城閻良
年•記憶 |《打着燈籠過新年》
年•記憶 |《打着燈籠過新年》

“外甥打燈籠——照舅”,中國人講究打燈籠。燈籠原本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用品,居家照明、行走照路都離不開燈籠。人從出生開始就被舅家送燈。買燈、送燈、全燈,女兒長大出嫁舅家也要陪嫁送燈。燈被百姓生活中賦予了哲學思想,照亮人的一生。最重要的送燈和最重要的節日——春節聯系起來,就是理所應當的了。打燈籠也成了過年最鮮明的代表。

過新年鬧花燈,過年也就是從買燈籠、挂燈籠開始了。

過新年、迎新春、接百福、納千祥,辛苦了一年的人們放下心情,又在打算着來年的幸福,把希望寄托在來年,為美好的一年劃上句号,為幸福的來年開啟希望。貼春聯兒、挂燈籠就成了過年首當其沖的第一件大事兒。置辦年貨時寫春聯、買燈籠就是一件重要的事。

春節前的商場、集市,五彩缤紛的年貨堆滿了街頭和貨櫃。紅紅綠綠、花花俏俏的春聯兒、燈籠把集市街頭裝扮得喜氣洋洋。做生意的老闆把水杯放在樹下,放在凳子上打開的飯盒裡,飯菜顧不上吃早已涼透,但個個都精神抖擻地招攬着客人,包貨收錢,不知疲倦地忙着。

采買完商品,汽車後備箱裡塞滿了各式的年貨。臨回家前,最後一件重要工作就是貼年畫、寫春聯兒、買燈籠。于是找一處僻靜的地方停了車,步行朝着那紅紅綠綠的勝利街走去。

從臘月二十三日開始,勝利街就被紅彤彤的春聯兒和燈籠填飽了色彩。街道兩邊的法桐樹身上拉了幾道繩子,挂在繩子上的是各式的對聯兒、福字、中國結和大小不一、形态各異的燈籠。有各式的宮燈、彩燈、蓮花花卉燈、十二生肖和汽車、火箭樣式的手提燈。各式燈的不同音樂,熱鬧地響着,春節的喜慶氛圍就開始了。

年•記憶 |《打着燈籠過新年》

仔細地挑選了寓意吉祥的春聯兒後,自家門前的大紅燈籠也要換成新的。一眼就選中了一對兒吊着亮黃須子的宮燈。老闆說:“好眼力!這燈籠大氣富貴。”于是就高興地買下。還有最重要的,就是必須給小外甥買上一盞燈,這是必不可少的講究。在老闆的推薦下挑了一個會走動的馬兒造型的手提燈,還顧不得數錢就惹得媳婦兒提在手裡不停地耍。

“給、給、給,看把你外甥的燈耍壞了,看你那樣子!不過還就是好玩!”女人喜滋滋地去開車門上了車,車子啟動,彙入了出城回家的路上。

年三十兒下午,從城裡到鄉村,家家都要貼春聯、挂燈籠。鄉村的氣氛要比城裡熱鬧得多。村子裡鑼鼓隊的男女老少,進入臘月就已經響動了好幾場。貼對聯、挂燈籠必須有鑼鼓助興,彎長的鼓槌兒圍着大老鼓上下翻飛,铙钹銅器震耳欲聾,在門口就拉開了場子。

年•記憶 |《打着燈籠過新年》

一通鼓響,新的對聯被主家手扶上牆,在鄰居的指揮下方方正正地貼上了門牆;又取下舊燈籠,把新燈籠裝了燈頭挂上門樓。三通鼓響過,發了禮品,又放了一挂鞭。紅彤彤的一地炮皮,和門牆上紅豔豔的春聯兒在門前大紅宮燈的照耀下,紅紅亮亮的年氣就進了院子裡。

開了燈,紅彤彤的燈籠就照亮了街道,讓人想起了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挂》。現在的人,家家都是紅燈高懸,日子紅紅火火的。

做生意的人閑不住,大年初二剛過,街道上的生意就忙開了。十字路口、商店門前就有賣燈籠的攤點。燈籠紅亮亮地挂起一堆,遠遠望去,似一團火一樣地惹眼。賣燈籠的人高興地收錢、裝貨,買燈的人都喜氣洋洋的。

過年送燈從初三就開始了。走親戚時買的啥吃喝并不重要,外甥接住先看他舅買的是啥燈。孩子母親也在一旁幫着腔:“舅家的燈不敢斷。”新婚的家裡,娘家人來送燈要買一盞大紅燈籠,外帶一盞小蛋蛋燈,俗稱“燈墜子”,寓意早生貴子,今年要添丁進口。外甥是嬰幼兒還在大人懷裡抱着,年輕的母親提着娃他舅買的音樂燈放在地上跑着,逗引着孩子咯咯咯地笑聲不斷。大幾歲的孩子等不得天黑,就吵鬧着準備點蠟燭打燈籠。

原本應該在正月十三才開始的“試燈”,在孩子地不斷要求下,初五剛過就早早地開始了。好不容易等到天黑,各家孩子就都把燈籠打出了門。

燈籠的點法是要根據所附帶的蠟燭決定的。附帶的蠟燭是木棍纏了棉花做燭芯的,就從燈籠下細鐵絲的小圓洞中穿出來,在木棍下面墜半截蘿蔔就可以了。如果蠟燭是線撚子沒有木棍,就要加工燈籠底。燈籠底子一般用紙闆或者木闆制作,用在爐子上燒紅的鐵絲,在木闆上鑽三個洞,把提燈籠的鐵絲兒穿過去勾好,在燈籠底上滴了蠟汁粘上去就可以了。

年•記憶 |《打着燈籠過新年》

粘在燈籠底的蠟燭容易倒,木棍兒蠟也容易側翻,一不小心,燈籠就起火了。看見火苗兒上來,年齡小些的孩子吓得不知所措,膽大些的上手去撲,嘴吹手蓋地忙活半天,仍不能滅。看着同伴惋惜的樣子,就拉着被火燒掉燈籠的孩子,一起去玩兒自己的燈籠了。

城裡人過年也打燈籠。新婚夫婦收了燈籠,刻意地挂在陽台上,拉了電燈,在樓下望去,一樣就能看見,紅光撒滿陽台,平添了幾分浪漫。有小孩子的就在客廳裡,把電動的各式手提燈擺出來,全部打開玩上一陣子。即使下樓去玩兒也要大人陪同,各式的彩燈和響着的音樂就在樓下廣場上熱鬧起來了。

過年就是過燈節,白天出門去看燈,各類的燈展、燈會、猜燈謎的活動豐富多彩,晚上回來又開始了自己家裡的打燈籠,反正天天都是燈。

年快過完了,大人們開始收心準備工作,年味也變淡了。而對孩子們來說,正月十五晚上才是過年的高潮。

滿村的孩子把自己的燈籠點亮,在村子裡月光下的街道上一遍遍地轉着,念唱着從父母那來學來幾乎一樣的兒歌。紅紅的毛衣或者棉襖、紅紅的帽子和被燈光照得紅撲撲的小臉,喜慶中透着幸福。

年•記憶 |《打着燈籠過新年》

正月十五晚上講究“碰燈”。燈籠玩夠了,年過完了,明天也該上學了,今兒晚上玩到盡興時就要把燈籠碰燃,結束了過年。是以孩子們就都打着燈籠去找相好的夥伴兒去玩兒,然後結伴去村子裡找人碰燈籠。

“耍夠了沒有?”

“夠了。”

“那咱一碰。”

把燈籠小心地碰在一起,有時碰幾遍還沒有着火。着了火的也不惱,扔了燈籠扭頭又去看那碰燈的熱鬧;沒有碰着火的,就像一位打了勝仗的将軍,或左或右地去挑戰和尋找目标;舍不得碰燈的,就吹滅了燈籠,跟着别人去看熱鬧。一直玩到燈籠聚會結束後各家的大人在門口不斷地催叫,孩子們才戀戀不舍地回家,年就算正式過完了。

挂在大門外的大紅宮燈,紅亮亮地要亮一夜,喜慶地裝扮着生活。隻等來年三十,重新換上新的宮燈,再開始新的打燈籠、碰燈籠了。

作者簡介:栎風,原名唐勇,男,1972年生,畢業于陝西教育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陝西作家搖籃簽約作家,陝西省散文學會會員;西安市作家協會會員、西安市閻良區作家協會理事、陝西省作家協會關山文學創作基地會員,陝西省作家協會高建群長山創作基地會員,現從事企業進階管理工作,喜好文學創作,多以散文著長,《母親的願望》、《分的趣事》。《淡淡玉米香,濃濃思鄉情》等文被配樂朗誦後,在喜馬拉雅電台等反響極佳,《躺在草垛上看星星》等文被《大秦文摘》等網絡平台刊載。散文《鄉趣》等在《今日閻良》報發表,有作品收錄至文集《風清水綿陌上花》《清風夜雨》《中國當代經典散文選》。

編輯:展翼|稽核:禾亦來源:閻良文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