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积分商城兑换购物,“买到就是赚到”?实际花费比市场价还高!

作者:知识TNT

2024年了,积分兑换噱头的短信,依然如潮水般冲击着人们的手机。

不同的是,过去的积分兑换链接,可能暗藏了木马病毒,只要受害人点击操作,就有可能让自己账户里的资金清零。

现在的积分兑换,则改头换面不直接诈骗,而是引诱消费者用积分购买商品。等到拿到货才发现,都是一些价值低于购买价的劣质产品。

积分商城兑换购物,“买到就是赚到”?实际花费比市场价还高!

相比于直接诈骗,这样的方式更加隐蔽,也更加的让人防不胜防。

点了链接,20000多元就没了

2022年,南京一位市民收到一条短信,大概意思就是她的积分即将到期,利用积分到网上的移动营业厅就可以兑换礼物。短信里,还附带有兑换积分的链接。

这位市民没有多想,以为是正规商家的积分兑换,于是就打开链接按照提示一步步完成了操作。

然而输入一系列信息之后,她发现积分并没有兑换成功,这才意识到不对,赶紧关闭了网页。但为时已晚,马上她就收到了短信提醒,自己填写的一张银行卡里的2000多元钱没了。

积分商城兑换购物,“买到就是赚到”?实际花费比市场价还高!

无独有偶,在广东江门,另外一名杨先生在2022年初也收到过积分兑换的短信。自己使用的是移动号码,而发送短信的一方,看起来就是正规的运营商。

杨先生同样没有怀疑,点开链接按照提示操作。过程中网页弹出来的掌上营业厅以及全国银联信用卡提额专用页面,他都是按照步骤操作的。

其中最关键的一步,说是让他下载一个安全控件,实际上那是病毒程序。杨先生不明所以,继续按照提示来操作,等下载安装之后,他的手机页面呈现等待状态。

又过了一会儿,短信提示他自己的信用卡被刷去了7700多块钱。这时候杨先生才知道被骗了,但为时已晚。

积分商城兑换购物,“买到就是赚到”?实际花费比市场价还高!

同样也是在广东,珠海的张先生以为收到短信真的能兑换礼品,还想着用积分兑换一件厨用炊具。可按照提示进行操作,最终没有等来什么礼品,而是自己的银行卡被盗去了20000多元钱。

以往的这类积分兑换短信,兑换礼品只是噱头和幌子,只要真的点开操作,就会手机中病毒或者木马。远程操控的骗子,就能利用技术手段,将受害人填写银行账户里的钱洗劫一空。

而且他们不“挑食”,是银行卡就偷钱,是信用卡的话,如果不能套现,就刷卡大额消费。总之,只要是中了招的人,多少都得受点损失。

积分商城兑换购物,“买到就是赚到”?实际花费比市场价还高!

随着这类受骗上当的人越来越多,因为大众提高了警惕,该类诈骗手段也就渐渐失去了市场。

于是,骗子们更新换代,将兑换礼品的噱头,变成了真的可兑换购买的商品,只不过这些商品,实在是不忍直视。

劣质商品与价格名不相符

2023年11月,东北的王女士收到了积分兑换短信,889的积分另外加199元,就能购买一块石英手表。

王女士以为捡到了便宜,赶紧用积分来兑换,并额外花了近200元钱购买了手表。不久手表果然收到了,然而手表却是彻头彻尾的低劣货,她跟商家协商要退还,人家还不退。由于觉得钱不是很多,王女士也就没再深究。

积分商城兑换购物,“买到就是赚到”?实际花费比市场价还高!

而广州一位市民,连劣质的商品都没有收到。短信提示他,可以用积分外加200元购买手表,同时还附赠某视频网站会员。

信以为真的市民,随即花了200元购买了手表。等了一个多星期,手表没见送来,承诺的视频网站会员也没有着落。

郑州的一位市民,则是听信兑换的消息,花钱买了一台扫地机器人。等收到货才发现,所谓的扫地就是原地转圈,一点扫地功能也不具备。

除了上述商品外,积分兑换涉及到的伪劣商品,还有智能手表、厨房用品、红酒等等。有些商品直接就是伪劣产品根本不能用,有的则是山寨和高仿。

积分商城兑换购物,“买到就是赚到”?实际花费比市场价还高!

值得一提的是,这类引诱消费者购买的商品价格,普遍不是很高,大都在几百元之间。受害者发现商品是劣质产品后,基本上都无法退货。而且由于受损失的钱款不是很多,所以大都选择了不追究。

不过,相比过去直接诈骗,新的兑奖噱头,毕竟留下了发货方商家这些痕迹。于是顺着这条线索,也有一些受害人选择了投诉举报。

此前,涉及到一系列积分兑换的商家,是一家名为淘品优选的企业。根据公开的资料显示,该企业目前已经处于注销状态,网上涉及该企业的投诉不完全统计有55条,有的投诉,有的则是举报。而类似的用积分兑换礼品的商家还有很多,基本运行模式都大同小异。

积分商城兑换购物,“买到就是赚到”?实际花费比市场价还高!

很显然,相比过去那种直接诈骗的模式,新的模式更加隐蔽。与此同时,让公众更加疑惑的地方还在于,这些兑换积分的短信,究竟是什么平台发出来的。

400块就能群发1万条短信

106开头的号码,是这类短信发送的重灾区。根据近日记者的调查发现,该号码的短信群发业务,可以很轻松的就在网上购买到。

上海一家群发业务的平台报价是,1万条群发短信的价格是400块。只要花钱,平台就能将客户需要发布的内容发布出去。

如果是做推广的话,短信内容中可以添加商品信息以及链接。虽然平台方说明违法的内容不能发送,但很显然多数的推广信息还是这样发布出来了。

积分商城兑换购物,“买到就是赚到”?实际花费比市场价还高!

按照该平台的说法,正规的短信群发平台,不能够发送积分兑换的短信,但是很显然这类规定早已名存实亡。在记者此前的调查中,经过协商后,一家平台方允许记者发送带有积分兑换内容的短信。

此外,也有短信群发平台表示,对于购买业务的用户,他们没有监督审查的义务,因为发送信息而产生的一切后果,都由购买业务的用户来负责。

短信群发业务能够轻松购买到,发送内容只要没有明显违法行为,就会默认允许发送。对于实施积分兑换的诈骗分子来说,这是最为关键的两步。

因为只有这两步,他们才能将诱导信息群发到每个人手机里。而后一旦有人选择相信,就会网购他们所谓的商品。

积分商城兑换购物,“买到就是赚到”?实际花费比市场价还高!

而这些商品无一例外都是假冒伪劣产品,跟标定的价格完全不相符。所以说,看似是你情我愿的购物行为,实际上却是引诱消费者上套的欺骗和欺诈行为。

相比于过去的直接骗钱,新的方式只不过是披上了一层具有迷惑性的外套。

那么问题就来了,对大众来说,我们究竟该怎么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对于全社会来说,这种明显是欺诈行为的短信,为何能借助正规的平台发布出去?谁又该来担负起监管的责任?

积分商城兑换购物,“买到就是赚到”?实际花费比市场价还高!

自我保护和监管保护的责任划分

大众应该学会自我保护,这一点是最基本的。不随意点击陌生的网站链接,现在已经成为了常识。

因为网站的未知性,往往隐藏着诈骗分子或其他不法分子设下的各种陷阱。只要不进行点击操作这一步,后面的事情就统统不会发生。

然而这仅仅是最基本的防护措施,诈骗分子的狡猾之处就在于,他们也知道大众不会轻易点击链接,所以才会用文字内容施加诱导,同时又会在短信链接上做一些手脚。

典型的例子就是,有些短信看起来就是正规的运营商发布的,可实际上只是骗子在链接上施加的障眼法。稍不留意的话,大众就会误认为这是正规运营商发布的内容。

积分商城兑换购物,“买到就是赚到”?实际花费比市场价还高!

可是对大众来说,自我防备不能是无时限的,毕竟不法分子在内容上,会随时进行各种变种和更新操作,大众的防备意识做不到百分百能堵截。

再者,如果放大堵截意识,也有可能将原本一些真实的短信内容给拦截,这样一来反倒给大众自己带来了不便,甚至是另一种损失。

于是,这就涉及到了另一种保护,即来自社会的监管保护了。

不法分子是利用正规的短信群发平台发布内容的,平台的发布方用不用承担相应的责任?

积分商城兑换购物,“买到就是赚到”?实际花费比市场价还高!

再有,公众不了解详细的通信运行机制,但是公众知道,自己所使用的号码,是归属于各个运营商的。

运营商作为通信领域最底层的业务方,他们又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执行怎样的监管义务,这一点往往也是公众最迷惑不解的地方。

毕竟,大众虽然不懂通信机制和技术,但大众知道,自己花钱购买的号码服务,是各个运营商提供的。那么自然而然的,在大众的潜意识里,运营商就该担负起应有的责任。

但现实的情况是,运营商的责任,事实上被细化和分割出去了,在整个通信机制的背后,还有更细分化的责任主体。这样一来,如果大众在受骗后,直接去找运营商的责任,后者肯定是不承认的,而且大概率也不用担责。

积分商城兑换购物,“买到就是赚到”?实际花费比市场价还高!

于是事情就变成了,通信技术大众不明就里,不知道那些垃圾和诈骗信息是如何进入手机的。

通信机制层面,被分割的责任主体,又围绕通信产业形成了庞大的利益链条,每一方只负责自己所处的区块,相关的责任监管却模糊不清。就像上面提到的那样,短信群发平台方竟然说,他们对于所发内容不承担审查监管义务。

就这样,按照目前的这种机制,围绕通信运营,看似各个责任主体都在负责任,可在大众看来,他们就根本没有负起责任。因为,垃圾和诈骗短信还在每天发送中。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围绕通信整体业务,此前制定的责任区划和监管措施,实际上是无效的。

积分商城兑换购物,“买到就是赚到”?实际花费比市场价还高!

因为,不管是大众自己防备,还是全社会整体教给大众如何防备,从本质来看,这仅仅是对诈骗垃圾信息的堵,围堵本身不能说没有效果,但总会有被冲开的口子。

而要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则需要从源头进行疏通和疏浚。只有真正根除了源头的问题,相关的诈骗信息自然就成了无根之水。

积分商城兑换购物,“买到就是赚到”?实际花费比市场价还高!

结语

综合来看,不光目前的积分兑换短信是如此,其他的通信诈骗也是如此。防备就是在一遍又一遍的堵塞,可是越堵类似的诈骗信息却越多。

信息流通的背后,要靠疏浚和疏通,要从源头和整个产业链上去整改。还是那句话,大众不了解通信的机制和技术,面对层出不穷的骗局和诱导,再不着手进行系统的治理,一方面不断会有人受骗,另一方面还会不断消磨大众对通信运营方的信任。

积分商城兑换购物,“买到就是赚到”?实际花费比市场价还高!

哪怕后者实际上真的不用担责,但目前这种机制上的模糊和错位,还是会让大众产生很多不必要的联想。

参考资料:

《这一乱象,为何屡禁不止?》 新华社 2024年2月2日

《“积分到期兑换”? 小心其中有诈》 人民日报 2023年11月10日

《收过“积分清零”短信吗?积分兑换骗局高发,警惕这三点》 南方都市报 2022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