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積分商城兌換購物,“買到就是賺到”?實際花費比市場價還高!

作者:知識TNT

2024年了,積分兌換噱頭的短信,依然如潮水般沖擊着人們的手機。

不同的是,過去的積分兌換連結,可能暗藏了木馬病毒,隻要受害人點選操作,就有可能讓自己賬戶裡的資金清零。

現在的積分兌換,則改頭換面不直接詐騙,而是引誘消費者用積分購買商品。等到拿到貨才發現,都是一些價值低于購買價的劣質産品。

積分商城兌換購物,“買到就是賺到”?實際花費比市場價還高!

相比于直接詐騙,這樣的方式更加隐蔽,也更加的讓人防不勝防。

點了連結,20000多元就沒了

2022年,南京一位市民收到一條短信,大概意思就是她的積分即将到期,利用積分到網上的移動營業廳就可以兌換禮物。短信裡,還附帶有兌換積分的連結。

這位市民沒有多想,以為是正規商家的積分兌換,于是就打開連結按照提示一步步完成了操作。

然而輸入一系列資訊之後,她發現積分并沒有兌換成功,這才意識到不對,趕緊關閉了網頁。但為時已晚,馬上她就收到了短信提醒,自己填寫的一張銀行卡裡的2000多元錢沒了。

積分商城兌換購物,“買到就是賺到”?實際花費比市場價還高!

無獨有偶,在廣東江門,另外一名楊先生在2022年初也收到過積分兌換的短信。自己使用的是移動号碼,而發送短信的一方,看起來就是正規的營運商。

楊先生同樣沒有懷疑,點開連結按照提示操作。過程中網頁彈出來的掌上營業廳以及全國銀聯信用卡提額專用頁面,他都是按照步驟操作的。

其中最關鍵的一步,說是讓他下載下傳一個安全控件,實際上那是病毒程式。楊先生不明是以,繼續按照提示來操作,等下載下傳安裝之後,他的手機頁面呈現等待狀态。

又過了一會兒,短信提示他自己的信用卡被刷去了7700多塊錢。這時候楊先生才知道被騙了,但為時已晚。

積分商城兌換購物,“買到就是賺到”?實際花費比市場價還高!

同樣也是在廣東,珠海的張先生以為收到短信真的能兌換禮品,還想着用積分兌換一件廚用炊具。可按照提示進行操作,最終沒有等來什麼禮品,而是自己的銀行卡被盜去了20000多元錢。

以往的這類積分兌換短信,兌換禮品隻是噱頭和幌子,隻要真的點開操作,就會手機中病毒或者木馬。遠端操控的騙子,就能利用技術手段,将受害人填寫銀行賬戶裡的錢洗劫一空。

而且他們不“挑食”,是銀行卡就偷錢,是信用卡的話,如果不能套現,就刷卡大額消費。總之,隻要是中了招的人,多少都得受點損失。

積分商城兌換購物,“買到就是賺到”?實際花費比市場價還高!

随着這類受騙上當的人越來越多,因為大衆提高了警惕,該類詐騙手段也就漸漸失去了市場。

于是,騙子們更新換代,将兌換禮品的噱頭,變成了真的可兌換購買的商品,隻不過這些商品,實在是不忍直視。

劣質商品與價格名不相符

2023年11月,東北的王女士收到了積分兌換短信,889的積分另外加199元,就能購買一塊石英手表。

王女士以為撿到了便宜,趕緊用積分來兌換,并額外花了近200元錢購買了手表。不久手表果然收到了,然而手表卻是徹頭徹尾的低劣貨,她跟商家協商要退還,人家還不退。由于覺得錢不是很多,王女士也就沒再深究。

積分商城兌換購物,“買到就是賺到”?實際花費比市場價還高!

而廣州一位市民,連劣質的商品都沒有收到。短信提示他,可以用積分外加200元購買手表,同時還附贈某視訊網站會員。

信以為真的市民,随即花了200元購買了手表。等了一個多星期,手表沒見送來,承諾的視訊網站會員也沒有着落。

鄭州的一位市民,則是聽信兌換的消息,花錢買了一台掃地機器人。等收到貨才發現,所謂的掃地就是原地轉圈,一點掃地功能也不具備。

除了上述商品外,積分兌換涉及到的僞劣商品,還有智能手表、廚房用品、紅酒等等。有些商品直接就是僞劣産品根本不能用,有的則是山寨和高仿。

積分商城兌換購物,“買到就是賺到”?實際花費比市場價還高!

值得一提的是,這類引誘消費者購買的商品價格,普遍不是很高,大都在幾百元之間。受害者發現商品是劣質産品後,基本上都無法退貨。而且由于受損失的錢款不是很多,是以大都選擇了不追究。

不過,相比過去直接詐騙,新的兌獎噱頭,畢竟留下了發貨方商家這些痕迹。于是順着這條線索,也有一些受害人選擇了投訴舉報。

此前,涉及到一系列積分兌換的商家,是一家名為淘品優選的企業。根據公開的資料顯示,該企業目前已經處于登出狀态,網上涉及該企業的投訴不完全統計有55條,有的投訴,有的則是舉報。而類似的用積分兌換禮品的商家還有很多,基本運作模式都大同小異。

積分商城兌換購物,“買到就是賺到”?實際花費比市場價還高!

很顯然,相比過去那種直接詐騙的模式,新的模式更加隐蔽。與此同時,讓公衆更加疑惑的地方還在于,這些兌換積分的短信,究竟是什麼平台發出來的。

400塊就能群發1萬條短信

106開頭的号碼,是這類短信發送的重災區。根據近日記者的調查發現,該号碼的短信群發業務,可以很輕松的就在網上購買到。

上海一家群發業務的平台報價是,1萬條群發短信的價格是400塊。隻要花錢,平台就能将客戶需要釋出的内容釋出出去。

如果是做推廣的話,短信内容中可以添加商品資訊以及連結。雖然平台方說明違法的内容不能發送,但很顯然多數的推廣資訊還是這樣釋出出來了。

積分商城兌換購物,“買到就是賺到”?實際花費比市場價還高!

按照該平台的說法,正規的短信群發平台,不能夠發送積分兌換的短信,但是很顯然這類規定早已名存實亡。在記者此前的調查中,經過協商後,一家平台方允許記者發送帶有積分兌換内容的短信。

此外,也有短信群發平台表示,對于購買業務的使用者,他們沒有監督審查的義務,因為發送資訊而産生的一切後果,都由購買業務的使用者來負責。

短信群發業務能夠輕松購買到,發送内容隻要沒有明顯違法行為,就會預設允許發送。對于實施積分兌換的詐騙分子來說,這是最為關鍵的兩步。

因為隻有這兩步,他們才能将誘導資訊群發到每個人手機裡。而後一旦有人選擇相信,就會網購他們所謂的商品。

積分商城兌換購物,“買到就是賺到”?實際花費比市場價還高!

而這些商品無一例外都是假冒僞劣産品,跟标定的價格完全不相符。是以說,看似是你情我願的購物行為,實際上卻是引誘消費者上套的欺騙和欺詐行為。

相比于過去的直接騙錢,新的方式隻不過是披上了一層具有迷惑性的外套。

那麼問題就來了,對大衆來說,我們究竟該怎麼保護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對于全社會來說,這種明顯是欺詐行為的短信,為何能借助正規的平台釋出出去?誰又該來擔負起監管的責任?

積分商城兌換購物,“買到就是賺到”?實際花費比市場價還高!

自我保護和監管保護的責任劃分

大衆應該學會自我保護,這一點是最基本的。不随意點選陌生的網站連結,現在已經成為了常識。

因為網站的未知性,往往隐藏着詐騙分子或其他不法分子設下的各種陷阱。隻要不進行點選操作這一步,後面的事情就統統不會發生。

然而這僅僅是最基本的防護措施,詐騙分子的狡猾之處就在于,他們也知道大衆不會輕易點選連結,是以才會用文字内容施加誘導,同時又會在短信連結上做一些手腳。

典型的例子就是,有些短信看起來就是正規的營運商釋出的,可實際上隻是騙子在連結上施加的障眼法。稍不留意的話,大衆就會誤認為這是正規營運商釋出的内容。

積分商城兌換購物,“買到就是賺到”?實際花費比市場價還高!

可是對大衆來說,自我防備不能是無時限的,畢竟不法分子在内容上,會随時進行各種變種和更新操作,大衆的防備意識做不到百分百能堵截。

再者,如果放大堵截意識,也有可能将原本一些真實的短信内容給攔截,這樣一來反倒給大衆自己帶來了不便,甚至是另一種損失。

于是,這就涉及到了另一種保護,即來自社會的監管保護了。

不法分子是利用正規的短信群發平台釋出内容的,平台的釋出方用不用承擔相應的責任?

積分商城兌換購物,“買到就是賺到”?實際花費比市場價還高!

再有,公衆不了解詳細的通信運作機制,但是公衆知道,自己所使用的号碼,是歸屬于各個營運商的。

營運商作為通信領域最底層的業務方,他們又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執行怎樣的監管義務,這一點往往也是公衆最迷惑不解的地方。

畢竟,大衆雖然不懂通信機制和技術,但大衆知道,自己花錢購買的号碼服務,是各個營運商提供的。那麼自然而然的,在大衆的潛意識裡,營運商就該擔負起應有的責任。

但現實的情況是,營運商的責任,事實上被細化和分割出去了,在整個通信機制的背後,還有更細分化的責任主體。這樣一來,如果大衆在受騙後,直接去找營運商的責任,後者肯定是不承認的,而且大機率也不用擔責。

積分商城兌換購物,“買到就是賺到”?實際花費比市場價還高!

于是事情就變成了,通信技術大衆不明就裡,不知道那些垃圾和詐騙資訊是如何進入手機的。

通信機制層面,被分割的責任主體,又圍繞通信産業形成了龐大的利益鍊條,每一方隻負責自己所處的區塊,相關的責任監管卻模糊不清。就像上面提到的那樣,短信群發平台方竟然說,他們對于所發内容不承擔審查監管義務。

就這樣,按照目前的這種機制,圍繞通信營運,看似各個責任主體都在負責任,可在大衆看來,他們就根本沒有負起責任。因為,垃圾和詐騙短信還在每天發送中。

這意味着什麼,意味着圍繞通信整體業務,此前制定的責任區劃和監管措施,實際上是無效的。

積分商城兌換購物,“買到就是賺到”?實際花費比市場價還高!

因為,不管是大衆自己防備,還是全社會整體教給大衆如何防備,從本質來看,這僅僅是對詐騙垃圾資訊的堵,圍堵本身不能說沒有效果,但總會有被沖開的口子。

而要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則需要從源頭進行疏通和疏浚。隻有真正根除了源頭的問題,相關的詐騙資訊自然就成了無根之水。

積分商城兌換購物,“買到就是賺到”?實際花費比市場價還高!

結語

綜合來看,不光目前的積分兌換短信是如此,其他的通信詐騙也是如此。防備就是在一遍又一遍的堵塞,可是越堵類似的詐騙資訊卻越多。

資訊流通的背後,要靠疏浚和疏通,要從源頭和整個産業鍊上去整改。還是那句話,大衆不了解通信的機制和技術,面對層出不窮的騙局和誘導,再不着手進行系統的治理,一方面不斷會有人受騙,另一方面還會不斷消磨大衆對通信營運方的信任。

積分商城兌換購物,“買到就是賺到”?實際花費比市場價還高!

哪怕後者實際上真的不用擔責,但目前這種機制上的模糊和錯位,還是會讓大衆産生很多不必要的聯想。

參考資料:

《這一亂象,為何屢禁不止?》 新華社 2024年2月2日

《“積分到期兌換”? 小心其中有詐》 人民日報 2023年11月10日

《收過“積厘清零”短信嗎?積分兌換騙局高發,警惕這三點》 南方都市報 2022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