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藏海雅事之--漫谈在收藏当中的规矩(其一)

作者:简书的名杜老倌侠客居
藏海雅事之--漫谈在收藏当中的规矩(其一)

当我走过42年的生命旅途以后,还当我拥有26年的收藏历史以后,我对于像“收藏”这件事情,则是这样来理解、认识并去认为的,它必定是在衣食无忧,不会严重地影响到学习、工作、生活与家庭的前提条件下,并且已经能够极大地满足物质文明以后,需要精神文明来支撑与填补的时候,此时的你和我才能踏实安心地去做,要是说你和我终日都为一日三餐而去辛苦地来回奔波,不仅是不能去搞收藏的,亦是无法搞好收藏的,即便硬着头皮去做,也会以失败而告终。

何谓收藏?它是指“收集”“保存”与“保藏”,既在不断地积累收藏方面的财富,又在不断地储备更新各类收藏知识的一个全新过程,它需要爱好者们为之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与努力!

宋代的大文豪苏东坡苏轼就说道:“吾薄宝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以我拥有26年的收藏历史与收藏经历,是这样来理解并去认为这句话语的,不管去收藏把玩何种类别的收藏品,都是需要收藏爱好者们花费不少的、各式各样的心思。不过,花费在心智方面的心思时,要尽可能地去做到12字方针,即:“平心静气”“泰然自若”与“气定神闲”,要是做不到这12字方针的话,最好不要去把玩收藏品,若一定要去把玩的话,也同样是玩不好收藏品的,把玩各类收藏品时,心态是第一要务,要是缺少好的心态,那肯定是不行的!

我还想说的一句话语,这句话语就是--从古至今的国人,一直以来都是有信仰“无规矩不成方圆”文化的,做任何类别的人事物情,在每一个行业的里面,全都是需要各式各样的规矩与规范予以支持并支撑下去的。要是说或“始终都是没有规矩的”,或“始终都没有一定的规范”,最终的一个结果,是不需要多去言语一些什么,终将会变得一事无成的,尤其是一旦收藏爱好者进入到收藏的领域里面,也同样莫不是如此的,也同样是到处都会存在着各式各样的规矩。

藏海雅事之--漫谈在收藏当中的规矩(其一)

既在把玩各类收藏品,又是收藏方面的爱好者,多多少少会玩出一些只属于自己的名堂哦。也不乏各类爱好者沉迷于收藏之中,做到“寝食难安”与“难舍难分”的地步,这也是常见的一件事情。

以我拥有26年的收藏历史与收藏经历来说吧,自己则是这样来理解、认识并去认为的,不管是身处在何种社会阶层里面的个人或人群,在搞收藏的全过程当中,就要给自己制定一些规定与要求,要是说自己难以去做,也是属于没自控能力的人的话,最好就不要去做,即使个人硬着头皮去做也等同于是在白做,亦是搞不好收藏的。即要做到如下三点最基本的要求,其一就是:搞收藏要做到适可而止,不能去影响到学习、工作、生活与家庭,更不能沉迷其间无法自拔;其二就是:还要多看少买,多多地去学习、去请教那些有真正水平的专家;其三就是:只能拿出一部分年收入投入到收藏当中,譬如说:只拿年收入的四分之一投入到收藏当中去,上述底线坚决不能去突破!

每行每业都有只属于自己行业内的特点与规矩,在收藏的领域里面也同样是如此,也有各式各样的规矩的,这些规矩又包含着各式各样的“行话”与“专业术语”,即大家所说的各种切口。在各式各样的“行话”与“专业术语”里面还包含着各种隐语。假若是喜欢玩收藏的话,是一定要去搞懂弄明白的,要不然也是搞不好收藏的。

其一就是:在把玩收藏当中,有一个专业的名词叫做“古玩”,它又有很多的别称,譬如说:“文物”“古董”“奇珍”“异宝”等等。是古代遗存(留)下来的文化遗存物质,它还包含“传世品”和“地下出土品”。被专家与学者们一致认为是“人类文明和历史的缩影”,它还融合“历史学”“方志学”“金石学”“博物学”“鉴定学”和“科技史学”等各类综合性的知识,是极具丰富内涵的。

藏海雅事之--漫谈在收藏当中的规矩(其一)

其二就是:何谓“打眼”?!明代的戏曲家与文学家汤显祖著有很多戏曲(剧),其中就有《牡丹亭》,“打眼”一词最早就出自《牡丹亭》,在《牡丹亭·骇变》中说道:“是什么发冢无情短幸材,他有多少金珠葬在打眼来。”现如今对于“打眼”有三种解释,①:钻孔,往墙上或某个物体上面打(洞)眼儿;②:要惹起某些人的注意,由某本人穿一件比较好看的衣服,引起大家纷纷欣赏与关注;③:是指受骗上当,由于收藏各类收藏品时,自己没有看出某些毛病受骗上当,收藏到各类假的收藏品,或者用高价位去收藏低价位的收藏品。

在收藏的行业内,像“打眼”这个词语,专门是指“受骗上当”,在我看来,还有两组词语,同样也是指受骗上当。第一组词语就是“今天我吃药”或“我今天被吃药”;第二组词语就是“我被狠狠地砍(斫)一刀”。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在我所在的城市,个人只要是被受骗上当以后,就会说一句话的,曰:“我今朝上伊老当!”

何种类型的个人或人群,是最容易被打眼的呢?!就要数那些刚刚入门的收藏爱好者们,像这样一类的个人或人群,又是极其的痴迷于把玩各类收藏品,很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就能拥有某一收藏品领域里的不同藏品,是最容易打眼的。即便是某一收藏品领域里面有真正水平的大专家,在某些时候的一个小疏忽,也照样会被打眼的!

我始终都会存有这样的一种观点的,个人只要是一个收藏方面的爱好者,始终都未曾放弃过把玩各类收藏品的念头,个人在搞各类收藏品的全过程当中,自然就是要去经历像“打眼”这件事情的。

藏海雅事之--漫谈在收藏当中的规矩(其一)

有些收藏爱好者们,在搞收藏的全过程中,相对而言像“打眼”这件事情会来得少一些,最主要的原因是有其三。其一就是:因为像这样一类的个人或人群,会善于总结在收藏方面的得与失,会避免产生类似的事件,其二就是:这一类个人或人群,在搞收藏的全过程当中,会变得谨小慎微的,但凡是自己吃不准的某一类收藏品,则是不会去入手收藏的,也唯有自己有十足把握以后,才会入手收藏的;其三就是:尽最大的可能性,去做到多看多学习,少购买收藏品。

还有一些收藏爱好者们,在搞收藏的全过程中,相对而言像“打眼”这件事情就会来得比较多一些,与此同时个人或人群,所收藏的各种赝品类别的收藏品,也同样是会来得比较多一些的,最主要的原因在我看来同样也是有其三的。其一就是:像这样一类的个人或人群,在搞各类收藏品的全过程中,既是不太善于总结在收藏道路上的某些得与失,学习的方式方法也是不对头不对路的;其二就是:在自己的内心深处还会存在着--盲目自信与乐观的心里,还会不停歇地去收藏各式各样的收藏品,认为总归会有一件收藏品是对的与好的;其三就是:个人或人群只要没有某一类收藏品,就会把它买回家的。

我至今为止拥有26年的收藏经历与历史,我在最初阶段的时候,在把玩各类收藏品的时候,也是同样有经历过打眼这件事情的。

譬如说:第一项爱好分别是集邮和收藏普通流通纪念硬币,最早的时间就是起始于1993年,等到过五六年的时间以后,我在这个时间段内,还购买过各式各样的集邮书籍,学习过不少各类集邮知识,自信满满地以为自己还是有一点集邮方面的水平,是没有问题的。

藏海雅事之--漫谈在收藏当中的规矩(其一)

然而,事实并不是如此,我在收藏水平与收藏知识方面,也是属于相去甚远相差一大截,我为什么要这样来说自己呢?!就是因为在购买收藏邮票T129中国兰花小型张的时候有被打过眼的,像这套小型张,它的志号为:T129M;它的创作者(设计者)为:龚文桢;版别为:影写版;齿数为:11.5×11;小型张的规格为:120mm×85mm;邮票的规格为:60mm×40mm;面值为:2元;它的发行量为:466.5万枚;它的印刷厂为:北京邮票厂;它的发行日期为:1988年12月25日;在当时购买的邮票虽说是真的,由于时间一长久而久之长此以往下去以后,小型张因为保护方法不得当的原因,在小型张的四边微微地泛黄,还要是任由其发展下去的话,对邮票保存就会变得更加不利的,邮商只为避免再次损伤到小型张,就被人为地裁剪掉1毫米,而且我购买的不只有一枚,有去收藏两枚,两枚小型张全部都是如此的,是我事后才发觉到的,深知收藏到有问题的邮票,再出售就比较难……

我在当时花费人民币90元购买的,每一枚小型张的价位是45元。那么,我又是怎样解决这两枚小型张的呢?!我也只知道被一名外号叫“公交老徐”的邮商按照购买价回收的,具体名字我也不清楚。【备注:他退休前是在公交公司上班的,等到退休后做起邮票买卖。】

其三就是:有一群人在一起鉴赏某类收藏品时,在其中有些人异口同声地开口这样说道:“这绝对是一件‘开门’的好收藏品!”……其中的“开门”两字就是收藏领域里面的专业术语。据说像“开门”两字是由成语开门见山演化而来的,它主要形容的就是没有一点异议的、年代是到位的、某个年代独有信息与特征全都有的、一看便知的真品。有些时候还会去说“大开门”“一眼货”和“有一眼”。

其四就是:何谓“贼光”?!就是说在收藏的领域里面,但凡是在各类收藏品的表面(层)的上面,会覆盖有一层比较刺眼的光(泽),像这样的一种光(泽)就可被称之为“贼光”,除去像上述的这种说法以外,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也是被叫做--“火光”哦!譬如说:往往是某些新的收藏品,如新瓷器釉面就会产生刺眼的“贼光”。

藏海雅事之--漫谈在收藏当中的规矩(其一)

其五就是:在收藏的领域里面,就有一个专业术语被叫作“包浆”。那么,又何谓是“包浆”呢?!实话实说,这其实就是属于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它简而言之就是指:在各类收藏品中,会覆盖着各类“深浅不一”“自然温润”和“赏心悦目”的润光。像“包浆”形成的因素与成因,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人们长期把玩、抚摸与摩擦以后,才可以获得的一个结果,它亦是识别器物新旧的主要手段之一。

对于像“包浆”这个词语来说吧,它还拥有另外的三个别称的,它又被那些收藏爱好者称之为“皮壳”“宝浆”和“保浆”。像这三个词语在各类“词典”与“辞书”上是寻找不到、解释不出来的,它就是属于收藏界里面独有的产物,是收藏爱好者们总结出来的。

除去上述主要的说法以外,还有其他的方式方法,也同样是会产生包浆的。譬如说,诸如有:“水浸土埋”;“空气中尘埃的吹拂”;某些高档的木材,因为年代久远天长日久之后,自带的油脂纷纷向外泄漏,再加上空气中流动吹拂的各类尘埃,以及人体触摸时留下的汗渍,层层积淀以后,会逐渐形成表面这层“光鉴照人的包浆”。

据我和各类收藏爱好者、收藏方面的专家学习与讨教以后获知,认知“包浆”需要通过长期去实践,不仅是不同的收藏品之间会有不同的包浆,而且不同的人也会有自己对包浆的独特理解与心得。

藏海雅事之--漫谈在收藏当中的规矩(其一)

还有的就是--“任何类别的收藏品都是有包浆”的,有些是比较明显容易辨认出来的,有些则是不太明显不易辨认出来的,还有些通过对比与比较以后,彼此间是相差无几,几乎是没有多大的差别的。譬如说:“书画”“碑拓”“纸”与“娟”等类别的收藏品,就属于不太明显的,是比较难鉴别它的包浆的,像各类木器、各类玉器与各类青铜器等收藏品,就显得比较明显,相对而言容易辨认包浆。

就是因为我拥有26年的收藏历史与收藏经历以后,个人依旧是这样来理解、认识并去认为的,有一些收藏品,它为什么会成为收藏品市场上的“宠儿”与“抢手货”,不是暂时性地成为收藏领域里面的“宠儿”与“抢手货”,而且长期成为收藏领域里面的“宠儿”与“抢手货”,除去收藏爱好者们以及各位真正专家口中所说的“真精新稀”一类的收藏品以外,【备注:所谓的“真精新稀”品指的就是:“真品”“精品”“崭新的”“存世量极少的”某一类收藏品。】还和某一类收藏品,自身所能携带的、“独有的包浆”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与关系的一件事情。只要是属于一件比较好的、开门的收藏品,长期去上手把玩把玩,那长年累月累积起来的包浆,就是无需收藏爱好者们去多言语些什么的,自然而然就会身价倍增水涨船高啰!

一旦收藏品“携带有包浆”,就意味着收藏品自身必然是“有一定的年纪”,这个所谓的年纪,就是被流逝的岁月一点一滴打磨出来的,它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就是:给人看上去的感觉,既带有一种温文尔雅的熟旧之气,还带有大气幽光之气,更不失其一股内敛之气,这三种气息是同时并存的,真可谓是滑熟可鉴啊,它和新的收藏品所展现出来的“刺眼与轻浮的贼光”,简直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

正因收藏爱好者们都喜欢包浆,对带有包浆的各类收藏品情有独钟十分着迷,故而在收藏品市场上出现带有假包浆的收藏品,假的包浆不管用什么方法去仿造,就算和真包浆仿造的极为相像,全部是经济利益驱使下的速成品,是经不起推敲与考验的,极有可能在短时间内,会全部脱落露出原形,其包浆是漂浮依附在收藏品的表面上,不像真包浆是嵌入到收藏品当中,和收藏品有机地融合为一体的。

藏海雅事之--漫谈在收藏当中的规矩(其一)

至最后,文章已撰写至末尾,我还想说这样的一段话语哦,曰:“有关于收藏方面的‘人事物情’‘规矩’和‘专业术语’,若是要详细地加以举例说明,去娓娓道来的话,其实还是有很多的,我也只不过是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依据我26年来的收藏经历,以及自己的所知,以后还是会陆续分若干篇去详细地加以说明!”……

【备注:①:文章为作者原创;②:各种收藏品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上;③:万分感谢原创图片。】

杜老倌侠客居(陆伟)写于2019年02月18日星期一晚上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