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藏海雅事之--漫談在收藏當中的規矩(其一)

作者:簡書的名杜老倌俠客居
藏海雅事之--漫談在收藏當中的規矩(其一)

當我走過42年的生命旅途以後,還當我擁有26年的收藏曆史以後,我對于像“收藏”這件事情,則是這樣來了解、認識并去認為的,它必定是在衣食無憂,不會嚴重地影響到學習、工作、生活與家庭的前提條件下,并且已經能夠極大地滿足物質文明以後,需要公德心來支撐與填補的時候,此時的你和我才能踏實安心地去做,要是說你和我終日都為一日三餐而去辛苦地來回奔波,不僅是不能去搞收藏的,亦是無法搞好收藏的,即便硬着頭皮去做,也會以失敗而告終。

何謂收藏?它是指“收集”“儲存”與“保藏”,既在不斷地積累收藏方面的财富,又在不斷地儲備更新各類收藏知識的一個全新過程,它需要愛好者們為之付出大量的時間、精力、金錢與努力!

宋代的大文豪蘇東坡蘇轼就說道:“吾薄寶貴而厚于書,輕死生而重于畫。”以我擁有26年的收藏曆史與收藏經曆,是這樣來了解并去認為這句話語的,不管去收藏把玩何種類别的收藏品,都是需要收藏愛好者們花費不少的、各式各樣的心思。不過,花費在心智方面的心思時,要盡可能地去做到12字方針,即:“平心靜氣”“泰然自若”與“氣定神閑”,要是做不到這12字方針的話,最好不要去把玩收藏品,若一定要去把玩的話,也同樣是玩不好收藏品的,把玩各類收藏品時,心态是第一要務,要是缺少好的心态,那肯定是不行的!

我還想說的一句話語,這句話語就是--從古至今的國人,一直以來都是有信仰“無規矩不成方圓”文化的,做任何類别的人事物情,在每一個行業的裡面,全都是需要各式各樣的規矩與規範予以支援并支撐下去的。要是說或“始終都是沒有規矩的”,或“始終都沒有一定的規範”,最終的一個結果,是不需要多去言語一些什麼,終将會變得一事無成的,尤其是一旦收藏愛好者進入到收藏的領域裡面,也同樣莫不是如此的,也同樣是到處都會存在着各式各樣的規矩。

藏海雅事之--漫談在收藏當中的規矩(其一)

既在把玩各類收藏品,又是收藏方面的愛好者,多多少少會玩出一些隻屬于自己的名堂哦。也不乏各類愛好者沉迷于收藏之中,做到“寝食難安”與“難舍難分”的地步,這也是常見的一件事情。

以我擁有26年的收藏曆史與收藏經曆來說吧,自己則是這樣來了解、認識并去認為的,不管是身處在何種社會階層裡面的個人或人群,在搞收藏的全過程當中,就要給自己制定一些規定與要求,要是說自己難以去做,也是屬于沒自控能力的人的話,最好就不要去做,即使個人硬着頭皮去做也等同于是在白做,亦是搞不好收藏的。即要做到如下三點最基本的要求,其一就是:搞收藏要做到适可而止,不能去影響到學習、工作、生活與家庭,更不能沉迷其間無法自拔;其二就是:還要多看少買,多多地去學習、去請教那些有真正水準的專家;其三就是:隻能拿出一部分年收入投入到收藏當中,譬如說:隻拿年收入的四分之一投入到收藏當中去,上述底線堅決不能去突破!

每行每業都有隻屬于自己行業内的特點與規矩,在收藏的領域裡面也同樣是如此,也有各式各樣的規矩的,這些規矩又包含着各式各樣的“行話”與“專業術語”,即大家所說的各種切口。在各式各樣的“行話”與“專業術語”裡面還包含着各種隐語。假若是喜歡玩收藏的話,是一定要去搞懂弄明白的,要不然也是搞不好收藏的。

其一就是:在把玩收藏當中,有一個專業的名詞叫做“古玩”,它又有很多的别稱,譬如說:“文物”“古董”“奇珍”“異寶”等等。是古代遺存(留)下來的文化遺存物質,它還包含“傳世品”和“地下出土品”。被專家與學者們一緻認為是“人類文明和曆史的縮影”,它還融合“曆史學”“方志學”“金石學”“博物學”“鑒定學”和“科技史學”等各類綜合性的知識,是極具豐富内涵的。

藏海雅事之--漫談在收藏當中的規矩(其一)

其二就是:何謂“打眼”?!明代的戲曲家與文學家湯顯祖著有很多戲曲(劇),其中就有《牡丹亭》,“打眼”一詞最早就出自《牡丹亭》,在《牡丹亭·駭變》中說道:“是什麼發冢無情短幸材,他有多少金珠葬在打眼來。”現如今對于“打眼”有三種解釋,①:鑽孔,往牆上或某個物體上面打(洞)眼兒;②:要惹起某些人的注意,由某本人穿一件比較好看的衣服,引起大家紛紛欣賞與關注;③:是指受騙上當,由于收藏各類收藏品時,自己沒有看出某些毛病受騙上當,收藏到各類假的收藏品,或者用高價位去收藏低價位的收藏品。

在收藏的行業内,像“打眼”這個詞語,專門是指“受騙上當”,在我看來,還有兩組詞語,同樣也是指受騙上當。第一組詞語就是“今天我吃藥”或“我今天被吃藥”;第二組詞語就是“我被狠狠地砍(斫)一刀”。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在我所在的城市,個人隻要是被受騙上當以後,就會說一句話的,曰:“我今朝上伊老當!”

何種類型的個人或人群,是最容易被打眼的呢?!就要數那些剛剛入門的收藏愛好者們,像這樣一類的個人或人群,又是極其的癡迷于把玩各類收藏品,很想在最短的時間内,就能擁有某一收藏品領域裡的不同藏品,是最容易打眼的。即便是某一收藏品領域裡面有真正水準的大專家,在某些時候的一個小疏忽,也照樣會被打眼的!

我始終都會存有這樣的一種觀點的,個人隻要是一個收藏方面的愛好者,始終都未曾放棄過把玩各類收藏品的念頭,個人在搞各類收藏品的全過程當中,自然就是要去經曆像“打眼”這件事情的。

藏海雅事之--漫談在收藏當中的規矩(其一)

有些收藏愛好者們,在搞收藏的全過程中,相對而言像“打眼”這件事情會來得少一些,最主要的原因是有其三。其一就是:因為像這樣一類的個人或人群,會善于總結在收藏方面的得與失,會避免産生類似的事件,其二就是:這一類個人或人群,在搞收藏的全過程當中,會變得謹小慎微的,但凡是自己吃不準的某一類收藏品,則是不會去入手收藏的,也唯有自己有十足把握以後,才會入手收藏的;其三就是:盡最大的可能性,去做到多看多學習,少購買收藏品。

還有一些收藏愛好者們,在搞收藏的全過程中,相對而言像“打眼”這件事情就會來得比較多一些,與此同時個人或人群,所收藏的各種赝品類别的收藏品,也同樣是會來得比較多一些的,最主要的原因在我看來同樣也是有其三的。其一就是:像這樣一類的個人或人群,在搞各類收藏品的全過程中,既是不太善于總結在收藏道路上的某些得與失,學習的方式方法也是不對頭不對路的;其二就是:在自己的内心深處還會存在着--盲目自信與樂觀的心裡,還會不停歇地去收藏各式各樣的收藏品,認為總歸會有一件收藏品是對的與好的;其三就是:個人或人群隻要沒有某一類收藏品,就會把它買回家的。

我至今為止擁有26年的收藏經曆與曆史,我在最初階段的時候,在把玩各類收藏品的時候,也是同樣有經曆過打眼這件事情的。

譬如說:第一項愛好分别是集郵和收藏普通流通紀念硬币,最早的時間就是起始于1993年,等到過五六年的時間以後,我在這個時間段内,還購買過各式各樣的集郵書籍,學習過不少各類集郵知識,自信滿滿地以為自己還是有一點集郵方面的水準,是沒有問題的。

藏海雅事之--漫談在收藏當中的規矩(其一)

然而,事實并不是如此,我在收藏水準與收藏知識方面,也是屬于相去甚遠相差一大截,我為什麼要這樣來說自己呢?!就是因為在購買收藏郵票T129中國蘭花小型張的時候有被打過眼的,像這套小型張,它的志号為:T129M;它的創作者(設計者)為:龔文桢;版别為:影寫版;齒數為:11.5×11;小型張的規格為:120mm×85mm;郵票的規格為:60mm×40mm;面值為:2元;它的發行量為:466.5萬枚;它的印刷廠為:北京郵票廠;它的發行日期為:1988年12月25日;在當時購買的郵票雖說是真的,由于時間一長久而久之長此以往下去以後,小型張因為保護方法不得當的原因,在小型張的四邊微微地泛黃,還要是任由其發展下去的話,對郵票儲存就會變得更加不利的,郵商隻為避免再次損傷到小型張,就被人為地裁剪掉1毫米,而且我購買的不隻有一枚,有去收藏兩枚,兩枚小型張全部都是如此的,是我事後才發覺到的,深知收藏到有問題的郵票,再出售就比較難……

我在當時花費人民币90元購買的,每一枚小型張的價位是45元。那麼,我又是怎樣解決這兩枚小型張的呢?!我也隻知道被一名外号叫“公交老徐”的郵商按照購買價回收的,具體名字我也不清楚。【備注:他退休前是在公交公司上班的,等到退休後做起郵票買賣。】

其三就是:有一群人在一起鑒賞某類收藏品時,在其中有些人異口同聲地開口這樣說道:“這絕對是一件‘開門’的好收藏品!”……其中的“開門”兩字就是收藏領域裡面的專業術語。據說像“開門”兩字是由成語開門見山演化而來的,它主要形容的就是沒有一點異議的、年代是到位的、某個年代獨有資訊與特征全都有的、一看便知的真品。有些時候還會去說“大開門”“一眼貨”和“有一眼”。

其四就是:何謂“賊光”?!就是說在收藏的領域裡面,但凡是在各類收藏品的表面(層)的上面,會覆寫有一層比較刺眼的光(澤),像這樣的一種光(澤)就可被稱之為“賊光”,除去像上述的這種說法以外,還有另外一種說法也是被叫做--“火光”哦!譬如說:往往是某些新的收藏品,如新瓷器釉面就會産生刺眼的“賊光”。

藏海雅事之--漫談在收藏當中的規矩(其一)

其五就是:在收藏的領域裡面,就有一個專業術語被叫作“包漿”。那麼,又何謂是“包漿”呢?!實話實說,這其實就是屬于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它簡而言之就是指:在各類收藏品中,會覆寫着各類“深淺不一”“自然溫潤”和“賞心悅目”的潤光。像“包漿”形成的因素與成因,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人們長期把玩、撫摸與摩擦以後,才可以獲得的一個結果,它亦是識别器物新舊的主要手段之一。

對于像“包漿”這個詞語來說吧,它還擁有另外的三個别稱的,它又被那些收藏愛好者稱之為“皮殼”“寶漿”和“保漿”。像這三個詞語在各類“詞典”與“辭書”上是尋找不到、解釋不出來的,它就是屬于收藏界裡面獨有的産物,是收藏愛好者們總結出來的。

除去上述主要的說法以外,還有其他的方式方法,也同樣是會産生包漿的。譬如說,諸如有:“水浸土埋”;“空氣中塵埃的吹拂”;某些高檔的木材,因為年代久遠天長日久之後,自帶的油脂紛紛向外洩漏,再加上空氣中流動吹拂的各類塵埃,以及人體觸摸時留下的汗漬,層層積澱以後,會逐漸形成表面這層“光鑒照人的包漿”。

據我和各類收藏愛好者、收藏方面的專家學習與讨教以後獲知,認知“包漿”需要通過長期去實踐,不僅是不同的收藏品之間會有不同的包漿,而且不同的人也會有自己對包漿的獨特了解與心得。

藏海雅事之--漫談在收藏當中的規矩(其一)

還有的就是--“任何類别的收藏品都是有包漿”的,有些是比較明顯容易辨認出來的,有些則是不太明顯不易辨認出來的,還有些通過對比與比較以後,彼此間是相差無幾,幾乎是沒有多大的差别的。譬如說:“書畫”“碑拓”“紙”與“娟”等類别的收藏品,就屬于不太明顯的,是比較難鑒别它的包漿的,像各類木器、各類玉器與各類青銅器等收藏品,就顯得比較明顯,相對而言容易辨認包漿。

就是因為我擁有26年的收藏曆史與收藏經曆以後,個人依舊是這樣來了解、認識并去認為的,有一些收藏品,它為什麼會成為收藏品市場上的“寵兒”與“搶手貨”,不是暫時性地成為收藏領域裡面的“寵兒”與“搶手貨”,而且長期成為收藏領域裡面的“寵兒”與“搶手貨”,除去收藏愛好者們以及各位真正專家口中所說的“真精新稀”一類的收藏品以外,【備注:所謂的“真精新稀”品指的就是:“真品”“精品”“嶄新的”“存世量極少的”某一類收藏品。】還和某一類收藏品,自身所能攜帶的、“獨有的包漿”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系與關系的一件事情。隻要是屬于一件比較好的、開門的收藏品,長期去上手把玩把玩,那長年累月累積起來的包漿,就是無需收藏愛好者們去多言語些什麼的,自然而然就會身價倍增水漲船高啰!

一旦收藏品“攜帶有包漿”,就意味着收藏品自身必然是“有一定的年紀”,這個所謂的年紀,就是被流逝的歲月一點一滴打磨出來的,它所透露出來的資訊就是:給人看上去的感覺,既帶有一種溫文爾雅的熟舊之氣,還帶有大氣幽光之氣,更不失其一股内斂之氣,這三種氣息是同時并存的,真可謂是滑熟可鑒啊,它和新的收藏品所展現出來的“刺眼與輕浮的賊光”,簡直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的!

正因收藏愛好者們都喜歡包漿,對帶有包漿的各類收藏品情有獨鐘十分着迷,故而在收藏品市場上出現帶有假包漿的收藏品,假的包漿不管用什麼方法去仿造,就算和真包漿仿造的極為相像,全部是經濟利益驅使下的速成品,是經不起推敲與考驗的,極有可能在短時間内,會全部脫落露出原形,其包漿是漂浮依附在收藏品的表面上,不像真包漿是嵌入到收藏品當中,和收藏品有機地融合為一體的。

藏海雅事之--漫談在收藏當中的規矩(其一)

至最後,文章已撰寫至末尾,我還想說這樣的一段話語哦,曰:“有關于收藏方面的‘人事物情’‘規矩’和‘專業術語’,若是要詳細地加以舉例說明,去娓娓道來的話,其實還是有很多的,我也隻不過是述說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依據我26年來的收藏經曆,以及自己的所知,以後還是會陸續分若幹篇去詳細地加以說明!”……

【備注:①:文章為作者原創;②:各種收藏品圖檔均來源于網絡上;③:萬分感謝原創圖檔。】

杜老倌俠客居(陸偉)寫于2019年02月18日星期一晚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