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由一款体验奇怪的新作所引发的对当前国内手游市场的多维思考

作者:刘喜脉

之前体验了争议声不小的《少女前线:追放》,也记录了一些上手心得。

由一款体验奇怪的新作所引发的对当前国内手游市场的多维思考

平心而论,游戏的3D建模还真是【不错】,但正如前(文)述,套上一个“战棋”的壳,再加上并不出彩的剧情(剧本)设计,让《追放》的综合体验【极为奇怪】——

我不会说这款游戏“不好玩”,

毕竟,利用不同角色的技能配合在较少回合完成敌方击杀,本质上是数学题中的求【最优解】。

将单局对战升级为【求解】,于我而言是一种脑力测试。

由一款体验奇怪的新作所引发的对当前国内手游市场的多维思考

但,也很难说这款游戏有“多好玩”。

于现在的我而言,一款【手游】能让我有“沉浸体验”,绝不仅仅是【妹子们前凸后翘,让人乐不思蜀】。

由一款体验奇怪的新作所引发的对当前国内手游市场的多维思考

当代中国手游市场,不管男性向还是女性向,在【性张力】部分的“走钢丝”几乎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几乎每个创作人都在法律的边界“疯狂试探”——

保证在大多数潜在氪金方的“独特癖好”(XP)上翩翩起舞,

能穿多少穿多少,但还要保持一种【色,而不淫】。

单纯的【色】,似乎是基础位。

而剧情,围绕剧情设计的台词、配乐、配音演绎,结合一定的【有品位的】宣发,才能让一款【手游】有希望“立足中国,走向世界”。

由一款体验奇怪的新作所引发的对当前国内手游市场的多维思考

《追放》的剧情设计是个雷点,主创进行大幅度修改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

除此之外,游戏的音乐、音效,中规中矩,无法给游戏增光添彩。

这是一个比较让我难以理解的【点】。

在体验《追放》的同时,我还重新下载了《云图计划》。

《云图》的音乐、音效其实比《追放》要好一点。

但提及让人耳目一新的音乐,《无期迷途》着实是各种惊喜交加。

如果《追放》有《无期迷途》水平的音乐演出,可能整体口碑会再好一点。

由一款体验奇怪的新作所引发的对当前国内手游市场的多维思考

总之,目前的《追放》给我一种中规中矩感。

作为氪金类战棋手游,《追放》的确没什么竞品;但成为现金奶牛的概率似乎也不大。

相较于一堆“垃圾公司”出的“换皮游戏”,《追放》又高出了很多档次;

只是,面对一堆顶尖大厂的“流水线精品”,《追放》又只能望其项背。

由一款体验奇怪的新作所引发的对当前国内手游市场的多维思考

值得一提,或许是雷电模拟器与《追放》有合作,雷电模拟器给《追放》单独开了“云体验”端口,可以直接【网页访问】。

其【云端体验】还不错,很多操作都提供了【键盘】的预设快捷键。

我想,像《追放》这种节奏偏慢的手游,以【云端游戏】形式当做【网页游戏】体验,其实也是未来的一种大趋势。

《追放》安装包挺大,PC端还行;手机端就显得很占空间。

现在不少大厂都在努力把自己的吸金奶牛做成手机的【云端】,激进如米哈游则努力开发【网页端】!

让我不免相信,以后新开发的【手游】如果不能让玩家摆脱【空间限制】,不能在【云端体验】,口味越来越挑剔的玩家很可能根本没有下载体验的动力。

由一款体验奇怪的新作所引发的对当前国内手游市场的多维思考

随着技术升级,【手游】本身越发成为【堆料密集型产品】。

对于很多【非单机爱好者】,用电脑享受【近于单机品质的手游】成为一种【选择】。

但入门级独显着实不具备高性价比,而带集显的APU也不免成为趋势。

目前市面上的8700G据说是集显性能最强的APU,性能堪比1060;

不过,这颗处理器本质上和笔记本市场端的7840或8845并无不同,无非是台式机因为更强的散热与供电拥有更强的性能。

虽然我不太明白AMD的商业策略——8700G的价格使得其性价比不是那么高,而台式机端与笔记本市场端的差距并不过于明显;但这款APU已经宣告了入门级独显即将淡出历史舞台。

希望等我下一次整体升级PC端硬件,那时的最新版APU的顶尖性能将超越2060。

以这样的发展趋势,作为目前最具商业性、最环保、最能进行文化概念输出也最方便吸纳外汇等优势的【手游】,恐怕也不得不保证多端开发多端登录的可能。

即手机客户端、PC客户端(提供最强画质和最佳游戏体验)、手机云客户端、PC云客户端、网页版。

其中,如果能开发出体验不亚于PC客户端的【网页版】,且游戏让很多人觉得好玩且愿意付费,这样的游戏才能各种吸金。

由一款体验奇怪的新作所引发的对当前国内手游市场的多维思考

在前瞻布局方面,腾讯、网易、米哈游大厂的动作最大。

米哈游是给自家的《原神》和《星穹铁道》云客户端、云网页版双开;

(不过,作为成功奠基石的《崩坏3》却没有任何【云端】)

腾讯凭借自身技术力,主流游戏有云客户端、云网页版双开,比如《英雄联盟》《命运方舟》《穿越火线》等;

网易的不少主流游戏有云客户端,而网页版似乎是由这几年布局的【网易云游戏】承载,【网易云游戏】可以【网页登录】,也就间接实现了【所有能在网易云游戏找到&登录的游戏都可以实现云端网页体验】。

腾讯的《START云游戏》与【网易云游戏】相当,但【网页端】游戏库没有【网易云游戏】多——或许是出于保护自家游戏的考虑。

像游戏大厂进行产品云端化自然是历史必然,不仅可以降低本地客户端作弊的可能,还能加速产品迭代和bug维护——理论上,产品结构越复杂,bug数量越多;没准儿,还能增加一部分营收。

比如,像米哈游这种在技术上比较激进的大厂,没准儿就出个类似“网易云游戏”一样的【米油宝】(米游宝)——拥有米游宝,单机手游统统吃饱!

换言之,【米游宝】是米家游戏、非米家游戏的综合性【云端服务台】——可以是pc端、手机端、网页版,只要玩家拥有一个米家账户,就可以“云玩”各种新旧手游、单机大作。

如此,米哈游将可能成为集游戏开发、游戏发行、游戏宣发等上下产线一体的综合性游戏类巨无霸。

由一款体验奇怪的新作所引发的对当前国内手游市场的多维思考

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米哈游之前发了一期比较“奇怪的”视频,内容提及专门设计“游戏云服务器”——

只要拥有了这玩意儿和背后的技术力,未来的遐想空间那可大多了!

其实,这种综合性【云端服务台】,腾讯应该是最容易下手的,但考虑到腾讯出于对自家游戏的“壁垒保护”,内部动力不足;

作为第二顺位的网易,公司体量太大,可能内部权力倾轧明暗交织,【网易云游戏】搞了这么多年也没有大水花就可见一斑。

像哔哩哔哩,原本也可以引领这一必然的时代潮流,但这几年的自研和代理的眼光实在太差,估计也没精力折腾——搞直播抽成躺赚才爽啊!

综合对比下来,自然,比较看好“野心勃勃”的米哈游。

由一款体验奇怪的新作所引发的对当前国内手游市场的多维思考

同时,“云端需求”的增加利好的是基建部分的三大网络运营商。

网络,就是当代的“漕运”,

一通,则财源广通,日进斗金。

而围绕【手游】而衍生出的各种【安卓模拟器】,如果不能及时向【云端游戏服务商】转型,被时代优化也只是时间问题。

既然网页版或一个云客户端可以畅玩大多数手游,为啥还要安装APK呢?

(总不能都像《碧蓝航线》那样为了看【青壮年版】吧?)

由一款体验奇怪的新作所引发的对当前国内手游市场的多维思考

由此,继续引申一些对【当前国内手游】的思考。

之前我将手游类型分为塔防类、回合制、实时交互、剧情演绎等4类,但这种思路并不严谨。

所以,之前写的就当时弃用笔记。

如果就【系统演算】分,可分为【即时演算】、【延时演算】。

这里的演算速度,主要考虑交互结果的【快】与【慢】。

只要牵扯到【回合概念】,都是【延时演算】;

各种卡牌战斗类都偏这种,

比如《重返未来1999》《炉石传说》,敌我双方其实是你拍一、我拍一。

或者是《追放》这种战棋类。

而小时候玩的《魂斗罗》《魔兽3》,今天的《王者荣耀》《崩坏3》等,

大量的复杂计算都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所谓【即时演算】。

但随着游戏类型逐渐模糊化,一款大作往往同时包括【即时演算】+【延时演算】。

比如,《恋与深空》。

由一款体验奇怪的新作所引发的对当前国内手游市场的多维思考

所以,我认为将游戏分为【快节奏】和【慢节奏】更符合当代人的日常风格。

不管节奏如何,一款【游戏】吸引人的第一眼,自然是美术风格。

与美术几乎平行的是【玩法】。

而【玩法】本身会随着玩家体验过的游戏种类丰富程度,而显得【不那么重要】。

在目前技术(VR\AR这种)没有跨时代突破的前提下,世面上可见电子游戏的【玩法】很难【突破】,不管是RPG、塔防、即时战略、恋爱互动、跑酷等,同类型基本都一样;

而【角色】的养成逻辑也基本是同一套,如元素属性、星级(命座)、宠物系统(宝宝)、武器、武器配件(buff)、天赋树等。

但由于每款游戏不能采用【同一套数值系统】,所以,数值策划很容易在营收压力下陷入“通货膨胀陷阱”,而任何一款手游的数值系统就和现代世界的经济规律一样,必然要进入“通货膨胀”,只是因为游戏风格不同引发的cpi增长率不一样。

前述【玩法】仅限于需要【角色养成】这一概念。

如《穿越火线》《王者荣耀》等有PVP概念的作品,

玩法由于牵扯到【线上和线下的社交】,游戏本身是没有【单一角色强度养成】这种极端概念。

而偏PVE概念的游戏,保持鲜活生命力的方法只有【讲故事】。

角色身处的世界观是游戏长线运营的核心,比如《魔兽世界》;

而角色自带的煽情能力——其实是编剧赋予的,则是刺激买家买单的关键。

换言之,不管是新角色、角色皮肤,都是主打一个【数字藏品】。

消费者(or玩家),本质上是在为【情绪】付费。

在引导玩家付费方面,各个游戏公司的段位就体现出来。

我所理解的“垃圾游戏公司”,就和全国各地都有的皮包公司一样,采取坑蒙拐骗的方式买推广位(买量)来进行疯狂割韭菜。

游戏毕竟还是个合法产品,有时还会充当某些条口洗钱用的工具。

所以,但凡一款游戏能活下来,总有它的受众——与它有多换皮多垃圾无关。

对于单个玩家,拥有货币投票权(氪金预算)的时候,只需要做到:

(1)放开视野,多接触各种形式的游戏,只有见多才不怪;

(2)为真正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游戏付费,游戏内外均可。

我想到A股市场有不少游戏公司,虽然他们是上市公司,但其产品于我看来在一众热门精品手游面前也不过是【流水线普品】。

这就是所谓的“生态位”,每个能活下来的产品或公司自有其道理。

作为个体,也要注意到一款普通游戏产品背后各个“无名创作者”的付出,画师、程序、建模、文案,可能都要养活一家人。

不是每个人都心怀一个“创造美好梦想”的信念去打磨一款商业游戏,他们所做的,无非是完成自己的一份工作,换来自己的一份报酬。

仅此而已。

我们可以研究一款游戏为什么好,也可以研究一款游戏为什么不好。

话虽这么说,但国内A股游戏公司的产品大多数都不在我的审美线上——我时常会想到一句话,短暂的生命,也应该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我也算是接触过大量手游的人,游戏品质的初探,画风和音乐就能决定很多。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