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表在JDS上的一项研究探讨了娟姗奶牛的存活率、产奶量、体型特征和近亲繁殖对其的影响。在我们讨论研究结果之前,考虑一下过去二十年来牛只存活率的变化。
图1显示了娟姗牛存活到下一泌乳期或被卖给其他牧场继续泌乳的百分比。正如你所看到的,自2000年以来,牛只的存活率下降了大约10%。这种变化大部分可能是由于性控精液使用的增加,牧场更多的后备牛可供替换。
图1. 娟姗牛存活至下一个泌乳期的趋势
牛群规模的变化、其他管理因素和遗传水平变化也可能发挥了作用。许多牧场正在通过使用肉牛精液来减少后备牛群的规模,这可能会增加牛群的平均存活率,但这在国家层面的数据中还未体现出。
打好基础
在最近的研究中,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研究人员考虑了存活到36、48、60、72或84月龄的奶牛的比例,以及产量、体型和近亲繁殖如何影响每个年龄段的存活率。图2展示了在他们的研究中存活奶牛的百分比以及存活到给定年龄的遗传力。
图2.娟姗牛不同月龄的存活率和遗传力
然而,很明显,大多数成功生存到首次泌乳的牛只也能活到36个月~48个月。年龄较大的牛存活率迅速下降,大约60%的牛只存活到60个月,只有10%的牛只存活到84个月。
有趣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存活率的遗传力会大幅上升。作者推测,这是因为奶牛有更多的机会表达生存能力的遗传潜力。
更多的产量,更少的近亲繁殖
无论存活到哪个时间点,产量较高的奶牛寿命较长。在仅存活到36月龄的低龄牛群中,这种差异不太明显。
产奶量最高的四分之一(前25%)奶牛与最低四分之一的奶牛之间的存活率相差一两个百分点,这表明大多数生产者愿意给产奶量较低的幼龄牛只第二次机会。年长的奶牛则不是这样。考虑到存活到60个月或72个月的牛只,存活率最高和最低四分位数之间的差异为20%。
近亲繁殖水平也显示出相关性,无论奶牛的产奶量如何,近亲繁殖水平越高,存活率越低。近交对生存的影响随着近交程度的提高而变得更加严重。例如,结果表明,一头近亲繁殖率为10%的奶牛存活到60个月的几率比一头近亲繁殖率为5%的奶牛低1.25%。与此相对应,牛只近亲繁殖率从10%上升到15%,存活率降低了2.75%。
体型性状需要平衡
最后,作者探讨了牛只的体型性状、体型性状与产奶量的相互作用如何影响生存率。该研究收集了头胎牛只的体型评分数据,因为年长牛只的数据较少。
总体而言,无论产奶量高低,体型评分越高的奶牛寿命越长。然而,体型评分与产量水平存在交互作用,评分和产量都高的奶牛比评分低和产量差的奶牛存活时间更长。评分最高、产奶量最高的奶牛存活至60月龄的几率比分评分最低、产奶量最低的奶牛高出近70%。
作者还分析了个体体型特征与存活率的关系,如表1所示,关于体型特征的最又价值信息也许是,大多数体型性状的极端表现都不是存活率最高的。我们期望性状处于中间最优,如尻角度评分低与坐骨太高有关,而评分高则意味着角度太陡。类似地,后肢侧视的中等评分与腿不太直或镰状有关。体高也有一个中间最优,但这种关系的强度通常比其他性状要小。
表1.关于存活率的体型性状和最佳评分
然而,许多具有中间最优值的性状通常被认为应优选评分高的,包括强壮度、乳房宽度和尻宽度。乳用特性和蹄角度高于平均水平的奶牛,存活时间较长,但那些得分极高的奶牛则表现得更差。我们知道,乳用特性极端奶牛的生育能力和抗病性较差,因此极端奶牛的存活率较低也就不足为奇了。
乳房深度和前乳房附着与存活率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产奶量。如果奶牛产奶量高,乳房深度浅和前乳房附着较紧是有利的。然而,那些产奶量差、乳房深度极浅的奶牛存活的可能性就较小,也许这样的奶牛在产奶量方面简直就是劣等中的劣等了。
后乳房高度是唯一一个得分最高就是最好的性状。奶牛后乳房高而宽,通常具有良好的乳房容量,而不一定需要较深的乳房深度。
选择高产乳房结构好的奶牛,控制近亲繁殖,可以延长存活率。当涉及到体高、强壮度和乳用性状等特征时,我们确实需要保护一些性状免受极端情况的影响,但我认为这些研究结果验证了许多育种者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