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表在JDS上的一項研究探讨了娟姗奶牛的存活率、産奶量、體型特征和近親繁殖對其的影響。在我們讨論研究結果之前,考慮一下過去二十年來牛隻存活率的變化。
圖1顯示了娟姗牛存活到下一泌乳期或被賣給其他牧場繼續泌乳的百分比。正如你所看到的,自2000年以來,牛隻的存活率下降了大約10%。這種變化大部分可能是由于性控精液使用的增加,牧場更多的後備牛可供替換。
圖1. 娟姗牛存活至下一個泌乳期的趨勢
牛群規模的變化、其他管理因素和遺傳水準變化也可能發揮了作用。許多牧場正在通過使用肉牛精液來減少後備牛群的規模,這可能會增加牛群的平均存活率,但這在國家層面的資料中還未展現出。
打好基礎
在最近的研究中,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人員考慮了存活到36、48、60、72或84月齡的奶牛的比例,以及産量、體型和近親繁殖如何影響每個年齡段的存活率。圖2展示了在他們的研究中存活奶牛的百分比以及存活到給定年齡的遺傳力。
圖2.娟姗牛不同月齡的存活率和遺傳力
然而,很明顯,大多數成功生存到首次泌乳的牛隻也能活到36個月~48個月。年齡較大的牛存活率迅速下降,大約60%的牛隻存活到60個月,隻有10%的牛隻存活到84個月。
有趣的是,随着年齡的增長,存活率的遺傳力會大幅上升。作者推測,這是因為奶牛有更多的機會表達生存能力的遺傳潛力。
更多的産量,更少的近親繁殖
無論存活到哪個時間點,産量較高的奶牛壽命較長。在僅存活到36月齡的低齡牛群中,這種差異不太明顯。
産奶量最高的四分之一(前25%)奶牛與最低四分之一的奶牛之間的存活率相差一兩個百分點,這表明大多數生産者願意給産奶量較低的幼齡牛隻第二次機會。年長的奶牛則不是這樣。考慮到存活到60個月或72個月的牛隻,存活率最高和最低四分位數之間的差異為20%。
近親繁殖水準也顯示出相關性,無論奶牛的産奶量如何,近親繁殖水準越高,存活率越低。近交對生存的影響随着近交程度的提高而變得更加嚴重。例如,結果表明,一頭近親繁殖率為10%的奶牛存活到60個月的幾率比一頭近親繁殖率為5%的奶牛低1.25%。與此相對應,牛隻近親繁殖率從10%上升到15%,存活率降低了2.75%。
體型性狀需要平衡
最後,作者探讨了牛隻的體型性狀、體型性狀與産奶量的互相作用如何影響生存率。該研究收集了頭胎牛隻的體型評分資料,因為年長牛隻的資料較少。
總體而言,無論産奶量高低,體型評分越高的奶牛壽命越長。然而,體型評分與産量水準存在互動作用,評分和産量都高的奶牛比評分低和産量差的奶牛存活時間更長。評分最高、産奶量最高的奶牛存活至60月齡的幾率比分評分最低、産奶量最低的奶牛高出近70%。
作者還分析了個體體型特征與存活率的關系,如表1所示,關于體型特征的最又價值資訊也許是,大多數體型性狀的極端表現都不是存活率最高的。我們期望性狀處于中間最優,如尻角度評分低與坐骨太高有關,而評分高則意味着角度太陡。類似地,後肢側視的中等評分與腿不太直或鐮狀有關。體高也有一個中間最優,但這種關系的強度通常比其他性狀要小。
表1.關于存活率的體型性狀和最佳評分
然而,許多具有中間最優值的性狀通常被認為應優選評分高的,包括強壯度、乳房寬度和尻寬度。乳用特性和蹄角度高于平均水準的奶牛,存活時間較長,但那些得分極高的奶牛則表現得更差。我們知道,乳用特性極端奶牛的生育能力和抗病性較差,是以極端奶牛的存活率較低也就不足為奇了。
乳房深度和前乳房附着與存活率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産奶量。如果奶牛産奶量高,乳房深度淺和前乳房附着較緊是有利的。然而,那些産奶量差、乳房深度極淺的奶牛存活的可能性就較小,也許這樣的奶牛在産奶量方面簡直就是劣等中的劣等了。
後乳房高度是唯一一個得分最高就是最好的性狀。奶牛後乳房高而寬,通常具有良好的乳房容量,而不一定需要較深的乳房深度。
選擇高産乳房結構好的奶牛,控制近親繁殖,可以延長存活率。當涉及到體高、強壯度和乳用性狀等特征時,我們确實需要保護一些性狀免受極端情況的影響,但我認為這些研究結果驗證了許多育種者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