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袅袅炊烟故乡情(散文)

作者:帆之影FZY
袅袅炊烟故乡情(散文)

小草恋山,野人怀土。离开赣南老家三十多年,很多人很多事都已经淡忘,但故乡的袅袅炊烟,却常常萦绕在我的梦里挥之不去,那铅灰色的烟雾,给我带来了无限的温暖和回忆……

小时候,我们家人口多,劳动力少,母亲为了不耽误生产队出早工,常常天没亮就起来干家务活,担水,劈柴,淘米,洗菜,刷锅……拾掇好这些,天已经亮了,听见生产队出工的铃声,母亲跟奶奶交代几句,然后扛着农具匆匆忙忙出工去了。

奶奶在灶坑前划亮一根火柴,把点燃的柴禾缓缓地塞进灶膛,过了片刻,一股炊烟从我家的烟囱里冒了出来。晨光里的炊烟,灰中透白,轻盈缥缈,远远看过去,犹如一棵垂柳在随风摇摆。几乎在相同的时间里,家家户户都升起了炊烟,锅碗瓢盆响,鸡鸣狗吠声,从睡梦中醒过来的村庄一下子充满了勃勃生机。

奶奶在厨房忙前忙后,没过多久,我和哥哥吃上了热乎乎的饭菜,同村里的伙伴们一道上学去了。

袅袅炊烟故乡情(散文)

在我上初中那一年,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我们家九口人,分了六亩地,为了多打粮食,母亲领着三个哥哥在地里从早到晚忙个不停。学校放暑假的时候,地里的早稻成熟了,黄澄澄的一大片,一眼望不到边。

一天上午,我们去离家最远的一块地里割稻子。天气异常燠热,才干了两三个小时,我就累得汗流浃背,肚子咕咕叫,两腿直发软。旁边的大哥宽慰我说:“四弟,太阳快到中天了,再坚持一会儿,我们就可以收工了。出工的时候,我看见奶奶已经备好了辣椒和小鱼干,还有绿豆和海带,这些都是你喜欢吃的菜肴,回去后就能吃上了。”听见大哥这么说,我踮起脚尖看了一眼绿树掩映的村庄,发现家里的烟囱已经冒出了灰白色的轻烟。这一看,我馋涎欲滴,感觉更饿了。母亲知道我扛不住饿,赶忙在地头掰了几穗玉米,然后拾了些树枝和松针生起火来。干枯的松针一点就着,红红的火苗呼呼往上蹿。母亲用禾镰挑着玉米棒子放在火上烤,汗水顺着她的脸颊大粒大粒滴落到地上。伴随着一阵嗞嗞嗞的声响,玉米棒子渐渐由青色变成了焦黄,清香的味道钻入鼻腔,困顿一下子消散得无影无踪……时隔多年,现在回想起来,母亲那天烤的玉米,无疑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好吃的玉米了。

袅袅炊烟故乡情(散文)

我去外地读高中那一年,奶奶去世了。第二年,大哥把大嫂娶回了家里。大嫂的父亲是我们家乡有名的厨师,她从小耳濡目染,厨艺也是不错。

我在学校寄宿,一般都是半个月回家一次。学校到村里四十里地,每次回家,为了节省三毛钱乘车费,我都是用双脚一步步走回去。走到村口小河边的时候,我饥肠辘辘,浑身乏力,可是只要看见夕阳笼罩下的村庄升起了袅袅炊烟,我的眼前总是不由自主闪现出这样一幅画面:黑黢黢的厨房里,母亲将柴火一把接一把地续进灶膛,火苗噼噼啪啪地燃烧着,火光把母亲的双眸映得晶亮;灶台边烟雾缭绕,热气腾腾,大嫂一会儿在案板上切菜,一会儿用铲子翻炒着锅里的烩菜;屋子里香气四溢,炊烟里不但有柴草燃烧发出的气息,还夹杂着葱花和辣椒的味道;哥哥弟弟们围坐在饭桌边,一边融洽地谈论着家事,一边等待着我回来共进晚餐。美味的诱惑,亲情的召唤,我的双脚仿佛安上了风火轮,瞬间又有了使不完的劲。

袅袅炊烟故乡情(散文)

后来,我离开家乡去了外地谋生,家里的炊具换成了电饭煲和电磁炉,煮饭和炒菜不用再像以前一样烧柴草了。方便归方便,但用同样食材和同样方法烹饪出来的饭菜,味道总不及小时候在老家吃的那般醇香和纯正——这大概是缺少了烟火的灵魂吧。

故乡是有味道的,这种味道不但贮存在游子的舌尖上,也根植在游子的心田里,无论离开多久,无论走出多远,只要闻着这一抹温馨的气息,乡愁的客船就能找到停泊的港湾。

袅袅炊烟故乡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