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袅袅炊煙故鄉情(散文)

作者:帆之影FZY
袅袅炊煙故鄉情(散文)

小草戀山,野人懷土。離開贛南老家三十多年,很多人很多事都已經淡忘,但故鄉的袅袅炊煙,卻常常萦繞在我的夢裡揮之不去,那鉛灰色的煙霧,給我帶來了無限的溫暖和回憶……

小時候,我們家人口多,勞動力少,母親為了不耽誤生産隊出早工,常常天沒亮就起來幹家務活,擔水,劈柴,淘米,洗菜,刷鍋……拾掇好這些,天已經亮了,聽見生産隊出工的鈴聲,母親跟奶奶交代幾句,然後扛着農具匆匆忙忙出工去了。

奶奶在竈坑前劃亮一根火柴,把點燃的柴禾緩緩地塞進竈膛,過了片刻,一股炊煙從我家的煙囪裡冒了出來。晨光裡的炊煙,灰中透白,輕盈缥缈,遠遠看過去,猶如一棵垂柳在随風搖擺。幾乎在相同的時間裡,家家戶戶都升起了炊煙,鍋碗瓢盆響,雞鳴狗吠聲,從睡夢中醒過來的村莊一下子充滿了勃勃生機。

奶奶在廚房忙前忙後,沒過多久,我和哥哥吃上了熱乎乎的飯菜,同村裡的夥伴們一道上學去了。

袅袅炊煙故鄉情(散文)

在我上國中那一年,農村實行了聯産承包責任制,我們家九口人,分了六畝地,為了多打糧食,母親領着三個哥哥在地裡從早到晚忙個不停。學校放暑假的時候,地裡的早稻成熟了,黃澄澄的一大片,一眼望不到邊。

一天上午,我們去離家最遠的一塊地裡割稻子。天氣異常燠熱,才幹了兩三個小時,我就累得汗流浃背,肚子咕咕叫,兩腿直發軟。旁邊的大哥寬慰我說:“四弟,太陽快到中天了,再堅持一會兒,我們就可以收工了。出工的時候,我看見奶奶已經備好了辣椒和小魚幹,還有綠豆和海帶,這些都是你喜歡吃的菜肴,回去後就能吃上了。”聽見大哥這麼說,我踮起腳尖看了一眼綠樹掩映的村莊,發現家裡的煙囪已經冒出了灰白色的輕煙。這一看,我饞涎欲滴,感覺更餓了。母親知道我扛不住餓,趕忙在地頭掰了幾穗玉米,然後拾了些樹枝和松針生起火來。幹枯的松針一點就着,紅紅的火苗呼呼往上蹿。母親用禾鐮挑着玉米棒子放在火上烤,汗水順着她的臉頰大粒大粒滴落到地上。伴随着一陣嗞嗞嗞的聲響,玉米棒子漸漸由青色變成了焦黃,清香的味道鑽入鼻腔,困頓一下子消散得無影無蹤……時隔多年,現在回想起來,母親那天烤的玉米,無疑是我這輩子吃過的最好吃的玉米了。

袅袅炊煙故鄉情(散文)

我去外地讀高中那一年,奶奶去世了。第二年,大哥把大嫂娶回了家裡。大嫂的父親是我們家鄉有名的廚師,她從小耳濡目染,廚藝也是不錯。

我在學校寄宿,一般都是半個月回家一次。學校到村裡四十裡地,每次回家,為了節省三毛錢乘車費,我都是用雙腳一步步走回去。走到村口小河邊的時候,我饑腸辘辘,渾身乏力,可是隻要看見夕陽籠罩下的村莊升起了袅袅炊煙,我的眼前總是不由自主閃現出這樣一幅畫面:黑黢黢的廚房裡,母親将柴火一把接一把地續進竈膛,火苗噼噼啪啪地燃燒着,火光把母親的雙眸映得晶亮;竈台邊煙霧缭繞,熱氣騰騰,大嫂一會兒在案闆上切菜,一會兒用鏟子翻炒着鍋裡的燴菜;屋子裡香氣四溢,炊煙裡不但有柴草燃燒發出的氣息,還夾雜着蔥花和辣椒的味道;哥哥弟弟們圍坐在飯桌邊,一邊融洽地談論着家事,一邊等待着我回來共進晚餐。美味的誘惑,親情的召喚,我的雙腳仿佛安上了風火輪,瞬間又有了使不完的勁。

袅袅炊煙故鄉情(散文)

後來,我離開家鄉去了外地謀生,家裡的炊具換成了電鍋和電磁爐,煮飯和炒菜不用再像以前一樣燒柴草了。友善歸友善,但用同樣食材和同樣方法烹饪出來的飯菜,味道總不及小時候在老家吃的那般醇香和純正——這大概是缺少了煙火的靈魂吧。

故鄉是有味道的,這種味道不但貯存在遊子的舌尖上,也根植在遊子的心田裡,無論離開多久,無論走出多遠,隻要聞着這一抹溫馨的氣息,鄉愁的客船就能找到停泊的港灣。

袅袅炊煙故鄉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