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教育下沉改变了天下格局

作者:子玉史院
教育下沉改变了天下格局

文 / 子玉

精英是左右天下局势的主力军,而精英的批量生产却是因为教育下沉的作用,当教育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后,诸侯的庙堂就永远会有新鲜的、高质量的血液被补充进来从而以左右君王意志的方式改变天下格局。

严格来说,东周之前的教育是被贵族垄断的,贵族以垄断资源和教育的方式从而垄断了周天子和诸侯的庙堂,一切都停止了更新,天下一潭死水。

但随着周王室东迁和列国兼并的大幕逐渐成为主流之后,阶层的壁垒在战争的作用下被强势撕开了一道口子,从此被动性流动,许多诸侯被灭之后,其内部的一批贵族就会流向民间,为了生存,这些人常常会选择从事教育行业以维持生存。

于是,教育的大门就在小范围内向底层敞开了。在时间的重力下,像管仲这种精英式人才就被“制造”、筛选了出来。当齐桓公称霸的需求和管仲的个人才干被划上等号之后,代表底层的管仲从此就走上了齐国的舞台作为设计师开始给齐国动手术,然后以齐国为跳板改变天下的格局。

结果是,齐桓公在国力的支撑下成为春秋首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深度左右了天下局势。

是的,传统的世官制在教育下沉的大背景下已经逐渐切换到贤人政治的轨道。

当春秋争霸的格局转化为战国变法图强的主基调之后,诸侯在打破贵族垄断从而重新分配利益图强的需求下对于精英更是表现出了更高的热情。而那些被教育武装的底层士人也积极迎合了现实的需求,开始东奔西走,向各路诸侯“出售”自己的变法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商鞅变法,商鞅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重新给秦国换了一套高效运转的系统从而使秦国一举逆袭,成为战国七雄中的最强者。

经过连续六代的持续接力,秦国国君手拿商鞅的方案不断兼并六国最终实现了一统天下的宏愿。

可以说,如果没有商鞅变法,秦国能不能图强进而一统天下确实是个未知数,而天下之所以会产生商鞅这种精英却绝对是因为教育的下沉。

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吴起、苏秦、申不害等一大拨精英都是吃了教育下沉的红利,从而深度影响了天下格局。

怎么说呢,当时的天下,表面上是七雄在激烈竞争,实际上,真正的竞争主体是以吴起、商鞅、苏秦等人为代表的精英,他们动一言而天下变,而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出身底层的士人阶层。

同时,教育的下沉和列国竞争的格局还使学术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诸子百家在那段时间内集中给世人贡献了高维的智慧和思想,至现在还在左右着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而这一切,都是教育下沉所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教育下沉改变了天下格局

教育下沉成就了秦国一统 图源/剧照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汉文帝时的贾谊,汉景帝时的卫绾,汉武帝时的公孙弘、主父偃等人,都是吃了教育下沉的红利,从而凭借自己的才华走进了帝国庙堂,进而左右天下局势:

贾谊给汉文帝贡献了“列侯之国”的策略;主父偃给汉武帝提供了“推恩令”的方案;公孙弘以平民之身代替了世家子弟使相权深度依赖于皇权。

当时,文帝和景帝征召贤良文学之士,汉武帝设立太学并实行察举制,都是为了主动给帝国的庙堂进行换血从而集中皇权。

而这一切都有一个前提:教育下沉,能够生产出一批高质量的精英。

至于西汉初年的教育下沉现象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秦朝末年天下大乱之后,那些流落民间的博士群体以及六国贵族所作用的结果。

但随着世家的崛起以及底层生存条件的不断恶劣,资源再一次被贵族所垄断,包括教育,毕竟,在纸张没有发明普及之前,底层人很难有机会接受教育,再说,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活着已属不易,是没有精力追求教育的权力的。

当时,六经基本上都被世家所垄断,每一个家族都有自己精通的“专业”,比如:河内司马氏世代钻习儒学;汝南袁氏世传《孟氏易》;弘农杨氏世传《欧阳尚书》...

世族通过垄断教育进而垄断了权力等资源。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直至历史跨入隋唐,由于教育被垄断,庶族都很难有机会进入帝国庙堂,即使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度,唐朝继承了科举制,但直到唐高宗打倒关陇贵族之前,情况都没发生质的改变。

倒是那些为了逃难流入河西和辽东的知识分子为了在当地维持生存,不得不将教育进行下沉,从而改变了这些偏远地区的格局,活跃了当地经济。

经过五代十国的过渡,贵族阶层被战争基本消灭,平民阶层从而有机会大量涌入帝国的庙堂,为什么科举制在宋朝实现大盛的局面,原因就在于此。

同时,由于造纸技术和印刷术的普及发展,教育资源就进一步下沉,覆盖了更多人,这也是科举在宋朝大盛的原因。

本质来说,赵宋官家之所以能够实现和文人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愿望,就是因为教育的下沉。之后的明清也是大吃教育下沉的红利,帝国通过科举将大量基层读书人吸收进庙堂,以频繁给庙堂换血的方式成功实现了集权。

教育下沉改变了天下格局

科举制给宋朝批量生产精英 图源/剧照

怎么说呢,元朝的灭亡也和教育下沉有关。元朝为了维护蒙古人和色目人的利益主动将汉人精英屏蔽在了官僚体系之外,忽必烈不实行开科取士就是很好的说明。

虽然元朝于1315年开始实行科举,但录取的人数却是相当有限,大部分汉人精英还是被锁死在了基层,即使少部分人通过科举走进了大都,但一般都是充当一些配角,所以,许多汉人精英还是选择留在了基层。

这些留在基层的精英为了维持生存和消磨时光一般都会在学术和教育两个领域同时发力,既生产出了一批高质量的作品,又通过教育的方式培养出了更多的精英人才。

在元朝的百年历史中,汉人精英几乎就是裂变式增长的节奏。到了元朝末年,这些精英就主动迎合了各路起义军,共同用力将顺帝妥欢贴睦尔赶回了草原。

可以说,正是因为元朝屏蔽了汉人精英,使汉人精英用教育的方式培养出了更多的同类型人,当这个群体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元朝的末日也就到了。

说白了还是,教育下沉改变了天下局势。

总之,历史的脉络完全可以以教育这条线来进行细分、梳理,一部教育史变迁间接决定了历史的走向。

因为,人的意志、决策和管理都是需要以知识来作为支撑的。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