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教育下沉改變了天下格局

作者:子玉史院
教育下沉改變了天下格局

文 / 子玉

精英是左右天下局勢的主力軍,而精英的批量生産卻是因為教育下沉的作用,當教育的覆寫面越來越廣後,諸侯的廟堂就永遠會有新鮮的、高品質的血液被補充進來進而以左右君王意志的方式改變天下格局。

嚴格來說,東周之前的教育是被貴族壟斷的,貴族以壟斷資源和教育的方式進而壟斷了周天子和諸侯的廟堂,一切都停止了更新,天下一潭死水。

但随着周王室東遷和列國兼并的大幕逐漸成為主流之後,階層的壁壘在戰争的作用下被強勢撕開了一道口子,從此被動性流動,許多諸侯被滅之後,其内部的一批貴族就會流向民間,為了生存,這些人常常會選擇從事教育行業以維持生存。

于是,教育的大門就在小範圍内向底層敞開了。在時間的重力下,像管仲這種精英式人才就被“制造”、篩選了出來。當齊桓公稱霸的需求和管仲的個人才幹被劃上等号之後,代表底層的管仲從此就走上了齊國的舞台作為設計師開始給齊國動手術,然後以齊國為跳闆改變天下的格局。

結果是,齊桓公在國力的支撐下成為春秋首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深度左右了天下局勢。

是的,傳統的世官制在教育下沉的大背景下已經逐漸切換到賢人政治的軌道。

當春秋争霸的格局轉化為戰國變法圖強的主基調之後,諸侯在打破貴族壟斷進而重新配置設定利益圖強的需求下對于精英更是表現出了更高的熱情。而那些被教育武裝的底層士人也積極迎合了現實的需求,開始東奔西走,向各路諸侯“出售”自己的變法方案。

在這個過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商鞅變法,商鞅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援下重新給秦國換了一套高效運轉的系統進而使秦國一舉逆襲,成為戰國七雄中的最強者。

經過連續六代的持續接力,秦國國君手拿商鞅的方案不斷兼并六國最終實作了一統天下的宏願。

可以說,如果沒有商鞅變法,秦國能不能圖強進而一統天下确實是個未知數,而天下之是以會産生商鞅這種精英卻絕對是因為教育的下沉。

在這個過程中,還有吳起、蘇秦、申不害等一大撥精英都是吃了教育下沉的紅利,進而深度影響了天下格局。

怎麼說呢,當時的天下,表面上是七雄在激烈競争,實際上,真正的競争主體是以吳起、商鞅、蘇秦等人為代表的精英,他們動一言而天下變,而這些人大部分都是出身底層的士人階層。

同時,教育的下沉和列國競争的格局還使學術領域出現了百家争鳴的現象,諸子百家在那段時間内集中給世人貢獻了高維的智慧和思想,至現在還在左右着人們的行為和決策。

而這一切,都是教育下沉所帶來的一系列連鎖反應。

教育下沉改變了天下格局

教育下沉成就了秦國一統 圖源/劇照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漢文帝時的賈誼,漢景帝時的衛绾,漢武帝時的公孫弘、主父偃等人,都是吃了教育下沉的紅利,進而憑借自己的才華走進了帝國廟堂,進而左右天下局勢:

賈誼給漢文帝貢獻了“列侯之國”的政策;主父偃給漢武帝提供了“推恩令”的方案;公孫弘以平民之身代替了世家子弟使相權深度依賴于皇權。

當時,文帝和景帝征召賢良文學之士,漢武帝設立太學并實行察舉制,都是為了主動給帝國的廟堂進行換血進而集中皇權。

而這一切都有一個前提:教育下沉,能夠生産出一批高品質的精英。

至于西漢初年的教育下沉現象則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秦朝末年天下大亂之後,那些流落民間的博士群體以及六國貴族所作用的結果。

但随着世家的崛起以及底層生存條件的不斷惡劣,資源再一次被貴族所壟斷,包括教育,畢竟,在紙張沒有發明普及之前,底層人很難有機會接受教育,再說,對于當時的人來說,活着已屬不易,是沒有精力追求教育的權力的。

當時,六經基本上都被世家所壟斷,每一個家族都有自己精通的“專業”,比如:河内司馬氏世代鑽習儒學;汝南袁氏世傳《孟氏易》;弘農楊氏世傳《歐陽尚書》...

世族通過壟斷教育進而壟斷了權力等資源。

從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直至曆史跨入隋唐,由于教育被壟斷,庶族都很難有機會進入帝國廟堂,即使隋朝開創了科舉制度,唐朝繼承了科舉制,但直到唐高宗打倒關隴貴族之前,情況都沒發生質的改變。

倒是那些為了逃難流入河西和遼東的知識分子為了在當地維持生存,不得不将教育進行下沉,進而改變了這些偏遠地區的格局,活躍了當地經濟。

經過五代十國的過渡,貴族階層被戰争基本消滅,平民階層進而有機會大量湧入帝國的廟堂,為什麼科舉制在宋朝實作大盛的局面,原因就在于此。

同時,由于造紙技術和印刷術的普及發展,教育資源就進一步下沉,覆寫了更多人,這也是科舉在宋朝大盛的原因。

本質來說,趙宋官家之是以能夠實作和文人士大夫共治天下的願望,就是因為教育的下沉。之後的明清也是大吃教育下沉的紅利,帝國通過科舉将大量基層讀書人吸收進廟堂,以頻繁給廟堂換血的方式成功實作了集權。

教育下沉改變了天下格局

科舉制給宋朝批量生産精英 圖源/劇照

怎麼說呢,元朝的滅亡也和教育下沉有關。元朝為了維護蒙古人和色目人的利益主動将漢人精英屏蔽在了官僚體系之外,忽必烈不實行開科取士就是很好的說明。

雖然元朝于1315年開始實行科舉,但錄取的人數卻是相當有限,大部分漢人精英還是被鎖死在了基層,即使少部分人通過科舉走進了大都,但一般都是充當一些配角,是以,許多漢人精英還是選擇留在了基層。

這些留在基層的精英為了維持生存和消磨時光一般都會在學術和教育兩個領域同時發力,既生産出了一批高品質的作品,又通過教育的方式培養出了更多的精英人才。

在元朝的百年曆史中,漢人精英幾乎就是裂變式增長的節奏。到了元朝末年,這些精英就主動迎合了各路起義軍,共同用力将順帝妥歡貼睦爾趕回了草原。

可以說,正是因為元朝屏蔽了漢人精英,使漢人精英用教育的方式培養出了更多的同類型人,當這個群體達到一定規模之後,元朝的末日也就到了。

說白了還是,教育下沉改變了天下局勢。

總之,曆史的脈絡完全可以以教育這條線來進行細分、梳理,一部教育史變遷間接決定了曆史的走向。

因為,人的意志、決策和管理都是需要以知識來作為支撐的。

寫文不易,看完記得點個“贊”。謝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