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三国没有秘密

作者:奔跑的写字人

第一次接触历史类作品,是唐国强版《三国演义》在电视机滚动播放的那些年。

那个时候我还小,虽然大部分时间都在书房里呆着,但只要有机会打开电视机,我就会目不转睛、不愿离开。

那些年,电视机里播放的不是《西游记》,就是《三国演义》。

三国没有秘密

​就仿佛有一只无形的大手,把我按在电视机前,强行给我灌输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

《三国演义》勾起了我了解历史的兴趣,我发现在历史教科书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可以牵动我心怀的历史故事,还有一些足智多谋的历史人物值得我尊敬和效仿。

痴迷《三国演义》的那些年,我买了一本《三国演义》的小说原著,我以为自己从这些书和电视剧里看到的,都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故事,还忍不住把那些经典的故事情节铭记在心。

而到了大学开始严肃书籍的阅读后,我发现《三国演义》不过是一本打着历史幌子进行虚构的小说,很多故事都是罗贯中自行想象的。为了拔高一些角色,罗贯中还把其它人促成的重要事件,凭空安在了他喜欢的主角身上。

这才有了后来鲁迅先生那句“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多智而近妖”的经典评价。

可有趣的是,讲述真实历史的《三国志》没有被很多人读,讲虚构历史故事的《三国演义》不但成为了四大名著之一,还衍生了很多电影、电视文艺作品。

这似乎说明了一个道理:

在文艺领域,真实的东西不一定流传千古,但有趣、无明显逻辑漏洞的故事,大概率会广泛传播、影响深远。

三国没有秘密

​一

本文不谈《三国演义》的成功启示,想来说说我最近读的一本书:

马伯庸的《三国机密》。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是我采购并阅读的马伯庸的第五部作品。

这部作品中,作者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讲述了三国时期最后一位汉天子的故事。

汉天子刘协被曹操控制在许都,曹操以天子之名控制诸侯。

在历史上,这位汉末天子没有实权,只能被曹操操控以苟且偷生,而其实,这样的皇帝在历史上并不少见。

但自有历史记载以来,被地方诸侯这样钳制的皇帝,刘协还是第一人。

马伯庸的笔触就是从这个天子开始,只不过,故事的主人公不是刘协,而是和刘协长着一般模样的双胞胎弟弟刘平。

刘平出生后就被杨姓忠臣收养,为了避免追杀,杨大人将刘平放到司马家寄养。刘平以杨平之名,从小就和司马家的二公子司马懿形影不离,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刘协病重后,支持汉天子的一群人决定紧急迎回杨平,因为杨平和刘协长相一样,所以很自然地杨平换上朝服,以刘协的身份来延续汉代皇族的影响力,期待找到合适的时间,重新掌握统治权。

三国没有秘密

​我本以为曹操会和刘协正面对接,但整部小说看下来,我发现曹操完全没有和刘协见面的机会,曹操正在北方和袁绍进行战争,而阻挠刘协的是荀彧、郭嘉、贾诩、满宠、陈群、孔融、杨修、曹丕。

这些人之中,尤其以郭嘉、杨修、贾诩、曹丕的戏份最重。

郭嘉最早是袁绍的谋士,无奈袁绍手下的将军、谋士实在太多,袁绍此人又好面子,不懂得知人善用,所以郭嘉离开袁绍,来曹操座下参谋。

最开始接触三国故事,我就隐隐感觉郭嘉是一个不亚于诸葛亮、司马懿的能人,郭嘉成名也比这诸葛、司马要早好几年。在这部《三国机密》中,郭嘉不但被营造地极其强大,而且还成为了一个有故事的男人。

《三国机密》中,马伯庸用了自己最常用的笔法,那就是补白。

流传下来的三国历史或者流传甚广的三国故事,其实大家都耳熟能详,马伯庸没有去推翻这些故事,但他在众多经典的场景之中加入了很多的细节。这些东西加进去之后,神奇地毫不违和,所以不得不佩服马伯庸对三国素材的充分研究。

三国没有秘密

​马伯庸避开了刘备视角,而是创造性地用刘协的视角来讲述三国故事,他还重点谈了谈年轻时的曹丕、杨修和司马懿,重新塑造和丰满了郭嘉的形象,让这些之前被忽视或者说没有机会得到充分展示机会的三国配角,一次性地做了最充分的展示。

就比如郭嘉。

我相信很多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于郭嘉的印象不会太深刻,只记得他在曹操迟迟不表态“打袁绍,还是投降袁绍”的时候,说出了经典的是十胜十败论,大意就是说虽然袁绍兵多将广,但是有十个可以直接导致失败的不安定因素,而与此相反,曹操有十个必胜之机。这才让曹操最终下定决心和袁绍决战。

我们也会记得郭嘉虽然智计绝伦,但是年纪轻轻就因病去世。曹操感叹若郭奉孝在世,断不会有之后的赤壁之败。

客观来说,郭嘉的一生有太多可以补白的地方,他那一生虽然短暂,但是绝不止这两个经典片段。

于是,马伯庸就在《三国机密》中做了补白,郭嘉被描绘成了这部历史演义小说里的最大反派。

三国没有秘密

​为了凸显郭嘉的智慧,这部小说做了很多富有浪漫主义的情节安插,比如说袁绍的核心谋士、曹操的谋士郭嘉,以及刘协手下的大伴太监居然全都成为了华佗的弟子。

在这部小说中,华佗的弟子众多,却只有郭嘉一个人不是太监,郭嘉的其他师兄弟都被华佗施以宫刑。这真是离了个大谱。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一方面在感叹马伯庸乱写,一方面又发现他能够非常巧妙地自圆其说。

我后来看完整部小说后发现,马伯庸在小说最开头就用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故事设计。

谁又能想到真正的汉末天子刘协并不是被曹操的儿子曹丕逼迫而死,而是早早地在许都病死了?

谁又能想到还有一个和汉末天子长相一模一样的男人,可以无缝衔接自己兄弟的死亡。在哥哥去世后,就以哥哥的身份继续振兴汉室呢?

因为我们在小说的开头就被这个情节所震撼,情不自禁地相信了这个情节,所以我们在看到后面的不能理解的故事安排的时候,或许会忍不住冷哼一声:

天子都可以有长相一样的弟弟,还能够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传位,那其它情节相比这些,已经不算很荒诞了。

三国没有秘密

​马伯庸这种讲故事的能力,确实是让人叹为观止。

他明明用了大家都再熟悉不过的历史故事梗概作为小说根基,却又能在那些历史读本未能完全展现的衔接处和空白处,加入自己精心设置的情节,这是非常显功力的。

读历史小说总是离不开一个“是不是在读爽文”的探讨。

我思考过,自己为什么会在马伯庸的小说里陷入得那么深?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还是马伯庸在讲故事的时候,兼顾了逻辑严密和真诚表达。

我读的书不多,但是我发现但凡是能够打动我的书籍,首当其冲的就是做到了逻辑严密,作者的述说和描写,让人无法轻易出戏。

而因为不断地有反转,也不断有循循善诱的故事情节,所以至少在阅读过程中,我是能够深深沉浸在故事之中的,不会也找不到太明显的逻辑破绽。

三国没有秘密

​在读《三国机密》的时候,我就明显感觉到马伯庸在补白故事的过程中,安排了许多他自己的巧思。

我甚至在看《三国机密》的时候,发现正是马伯庸,让我们看到了三国时期很多不为人知、却真实发生的小人物故事。

我回想自己看的小说原著《三国演义》,会发现这部以刘备视角来创作的作品,从创作一开始就忽视了对孙权、曹操势力连贯而又细致的描写。

我们只记得曹操、孙权以工具人身份出现的一些经典场景,但是在原著小说里,曹操、孙权很多时候,只不过是被动出现的。

比如孙权的高光时刻只有两个,其一是刘表杀了孙坚以后,孙权独自出使刘表,让刘表和孙策暂时止戈。

比如刘备兴起大军讨伐孙权,准备为关羽、张飞、黄忠报仇的时候,孙权可以事急从权,擢升陆逊来退敌。

曹操的存在感一样很弱。

三国没有秘密

​曹操在三国小说原著中出场的高光时刻不多,仔细算来也只有徐州战胜吕布、官渡战胜袁绍、赤壁败于孙刘联军、和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等画面。

这些经典的场景与场景之间还有大量的空白需要填补,而马伯庸就选择了其中较为短暂的一个历史时期,也就是曹操、袁绍大战那段时间来进行重点描画。

《三国机密》可以说用数十万字的鸿篇巨制仔细还原了曹操、袁绍战争这个时间周期的故事,主要囊括短暂相持和奇袭乌巢两个片段。

小说开篇,曹操已经率军离开许都,开始和袁绍互相排兵布阵,准备战争,而小说结束,恰恰是曹操率军给袁绍的粮仓放下了那一把滔天大火,一举扭转了战局。

饶是刘协艺高人胆大,在曹丕、杨修、司马懿的帮助下来到袁绍的领地,意图在袁绍曹操交战的时候坐收渔翁之利,奈何这部像极了穿越小说的《三国机密》,最后也没有变成一部改变历史的肤浅爽文。

三国没有秘密

​刘协虽然狠狠地在袁绍、曹操大战的时候刷了一波存在感,收获了蛮多人的肯定,但是历史无法改变,刘协最后没能守住汉末代天子的荣耀和光环,司马懿也选择了韬光养晦,潜心经营多年,最后在曹操的孙子那里完成了谋朝篡位。

司马懿和曹操这两个历史上的狠人都没有做皇帝,但是曹操的儿子曹丕,以及司马懿的后代司马炎分别当上了皇帝,这也是历史的戏剧性所在吧。

马伯庸以刘协反抗曹操开始述说,最后以司马懿答应为刘协颠覆曹家统治为结尾,让我们看到了三国故事走向的另一种可能。

合上《三国机密》,内心久久无法平静。这个完全虚构的历史故事给我很大的震撼。

其一就是故事架构的巧妙。

我通过很多作品,不断加深自己对三国那段历史的了解,这其中有坚持天马行空表达的创意作品,比如《见龙卸甲》;也有丰富多元视角的新式表达,比如《军事联盟》和《虎啸龙吟》;还有各种近似于正剧表达的唐国强版《三国演义》和陆毅版《三国》。

这些作品不断加深我对三国故事的理解,也拓宽三国的故事边界。很多纸片化、片面的历史人物都变得具体起来,他们的一些坚持、求索富有现实借鉴意义。

三国没有秘密

​我知晓现实主义作品和历史作品的重要性,但一度对《三国演义》这种游走在虚构和真实之间的历史类作品不太能理解,总觉得它们不过是用来消遣时间的工具。

但是看得东西多了,发现三国的相关作品仿佛自带一种魔力,让我忍不住要去探索,而且这些与真实无关的作品被观看的时候,总能够引导我们结合自己当下的困惑,去进行新的思考。

其二就是“道”的坚持。

我之前总说,好的影视作品是一个造梦工厂。他们以情感化人,以逻辑严密的故事持续吸引人,说白了就是让我们放空自己,进而得到一个叩问自己内心的机会。

现代社会的节奏很快,很少有人可以慢下来。

三国没有秘密

​大家都被身边的人和事物裹挟着往前走,你既不能停下来思考,甚至连慢下来的机会都是奢望。但是,阅读这些故事性强的文字作品,我会发现自己成功地做到了慢下来。

回看《三国机密》,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刘协的弟弟杨平,他是故事的主人公,他经历着各种考验和磨难,他当然有自己是棋子的迷惘和困惑,也亲身经历着各种艰难选择与诱惑。

杨平不是一个单纯的人,他所处的复杂环境不允许他苟且偷生,他周围的人把他逼到了那样一个无法退、只能进的尴尬位置,他展现过犹豫和软弱,他也一度在最初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去压抑自己,让自己适应自己工具人的角色,他也想着能够像那个没当面说上话的哥哥一样,全力延续汉王朝最后的荣光。

但是当他摸清楚规则,无数次接受被拆穿甚至死亡威胁的时候,他迅速完成了成长。

为了完成他和哥哥共同的梦想,他不可能真诚对待所有人,尤其是像郭嘉、逢纪、杨修这样的人,但是他跳出了所有人强加给他的期待,坚持了自己所想要的仁和本心。

三国没有秘密

​他可以为了自己在意的朋友而放弃稍纵即逝的战机,他也可以为一些看似不重要的士子一次次去而复返,尽全力去拯救、去弥补。

杨平不要任何无谓的牺牲,即便一次次选择和一次次拯救意味着他要把自己置身险境,但是他依然无怨无悔,毫不犹豫地奔赴。

这一切都是因为他想坚持自己的本心,他不想踩着别人的肩膀或者尸体继续追寻自己的理想,因为他知道,他的哥哥可以有那样的决断之心,但是他不必有。

他可以依靠自己的“道”,换条路、换个方法去实现自己的终极目的。

在最后,他为了兄弟放弃振兴汉室,刚看到这个情节的时候,还有点扼腕叹息,但马上又豁然开朗。

回看《三国机密》杨平所走过的路,我发现有太多瞬间他差点就要死在追寻理想的路上,但是一次次逢凶化吉,一方面是出于他对自己“道”的坚持,另外一方面是因为很多人相信他的“道”。得道者多助,朋友们共同帮助杨平一次次逃离了险境。

杨平最后没有延续汉末代天子的荣光,在快要实现理想的时候,他主动选择了放弃。

可不是所有事情,都要办得成功圆满,努力的过程本身就已经有意义。

也不是所有坚持,都非得持续到生命终结,在恰当的时间换条路,这没有什么难为情的。

只要还在奔跑,只要眼中依然有光,脚下的路就会不断向前蔓延。

三国没有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