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社科讲堂丨宋人的春运:水陆通行,任君挑选——夜听宋韵(125)

作者:上城发布
社科讲堂丨宋人的春运:水陆通行,任君挑选——夜听宋韵(125)
社科讲堂丨宋人的春运:水陆通行,任君挑选——夜听宋韵(125)

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意趣,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精髓。

宋人的春运:水陆通行,任君挑选

春节是合家团聚的日子,人们辛苦一年,总希望在这个佳节回家过年。“春运”一词最早出现在1980年的《人民日报》上,是随着改革开放对人口流动的限制放宽后,出现的大陆特有的社会现象。汽车、高铁、飞机是现代人最便捷的交通工具,那距今千年的宋代人又是如何回家过年的呢?

社科讲堂丨宋人的春运:水陆通行,任君挑选——夜听宋韵(125)

宋·佚名《宋人水村楼阁图页》(局部)

在陆路方面,如果想脚力更快,可以选择租赁一匹马回家过年,《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寻常出街市干事,稍似路远倦行,逐坊巷桥市,自有假赁鞍马者,不过百钱。”可见在北宋东京城专门打理经营出租马匹业务的门市很多,当时在京师城内租马车,就像今天叫出租车一样方便,租马出行的价格大概是100文,这种交通方式,方便是方便,不过对普通百姓来说,经济上还是有压力的,百文已经相当于汴京普通市民一天的收入。所以官员和富商选择较多,普通百姓更多的会选择公共交通方式或者步行。宋代的公交称为“纲运”,租赁驴或骡子叫“骡纲”,乘坐牛车称为“车纲”。《东京梦华录》中还记载,独牛车之类“亦可假赁”。独牛车是宋代的畜力客车,也称犊车,是一头牛拉的厢式小客车。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也有记载:“成都诸名族妇女,出入皆乘犊车。”可见在大型的城市,贵族宅眷短途交通小客车包车出行已经比较常见了。如果是跨城的旅行,可以选择“盘车”,即三牛厢车,有双层车厢,上层低而宽,是卧铺,下层高而窄。车子以三牛牵引,力量大,可载多人,适合长途出行。

在水路方面,船只是主要的交通工具称为“漕运”。宋代水系发达,大运河更是连接了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相比陆路的翻山越岭,坐船是比较安稳的出行方式,因此船运成为了“春运”中的首选。有多种船只可供雇用。高级的客船还设有多间舱室,提供桌椅床铺、茶水饮食。北宋郭忠恕的《雪霁江行图》就详细描绘了人们冒雪乘船回家的情形,十分传神。由于道路所限,超远途的行程,人们往往需要多种方式组合。

社科讲堂丨宋人的春运:水陆通行,任君挑选——夜听宋韵(125)

宋·郭忠恕《雪霁江行图》(局部)

公元1061年,欧阳修带着家眷和仆人从汴京出发回江西永丰老家祭祖,坐了700多公里的马车,又坐了300公里左右的船,全程走了30天时间,旅费约60两银子。换算成大家熟悉的单位,欧阳修的“春运”时长一个月,大概花了6万元。幸亏欧阳修当时是二品官,属于高级“公务员”,工资很高,年收入高达五六十万人民币,不然回家过年还真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南宋小品画作《雪溪行旅图》描绘的就是雪天旅人乘坐盘车纲运的情形。画中四辆三牛拉的盘车组成车队,近处三车,两车在过陡峭的木桥,远处则是一辆牛车正在渡河,每车都有二至三位戴着幞头的车夫在看护,防止盘车突然下坡失重,看得出他们是经验丰富的车队。虽然作者已无从考证,但就是这幅画,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宋代客车“春运”图。

社科讲堂丨宋人的春运:水陆通行,任君挑选——夜听宋韵(125)

宋·佚名《雪溪行旅图》(局部)

尽管路途艰辛,远离家乡的宋人依然期待着能够穿越千山万水,与亲人们共度一个温馨、快乐的春节,这种情感与现代春运并无二致。

社科讲堂丨宋人的春运:水陆通行,任君挑选——夜听宋韵(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