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历史的尘埃——唐朝女性的审美:脸要大、嘴要小、袒胸上街也没事

作者:豫鉴历史

从这些历史现象我们可以明白,首先,唐朝的人对于身体的意识,和近代以后的情况很不一样。从北宋之后,中国社会的身体意识越来越保守、越来越拘谨,将身体和欲望,尤其是性欲联系在一起,因而强烈反对展现身体,要将身体隐藏起来。

历史的尘埃——唐朝女性的审美:脸要大、嘴要小、袒胸上街也没事

好动的身体,大脸胖身材的审美观

唐朝人的身体是好动的,那个时代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马,而且不只男人骑马,女人也骑马。像是历史记录上显现的,虢国夫人常常骑马,不会因为贵为国夫人就必须坐车。唐画上的证据也一样,画中的人要么走路、要么骑马。

骑马普遍到一定的程度,平均骑术也要到达一定的程度,才会有唐朝流行的“波罗球”运动。“波罗球”就是polo(又称“马球”、“击鞠”)一种骑在马上用长棍子打球的运动。这种运动充分展现了马术的进展 ; 唐朝皇帝对马球可以说是十分热爱,几乎都有留下打马球的记录。

这又和宋代以后形成强烈对比。宋代、明代皇帝的身体娇贵,受到宫中种种礼法制度的保护约束,不能有什么意外损伤。骑着马、挥动长棍的波罗球是激烈运动,当然也很容易受伤,但在唐朝,就连皇帝也爱玩。

唐朝还流行一种叫“夏育扛鼎”的活动,既是运动也是表演。名称用了春秋时期大力士的典故,实际上就是举重比赛。另外一种兼具运动和表演性质的是“绳技”,有各种运用绳子的方式,介于杂耍和空中飞人特技之间。

总体来说,这个时代的身体观是“主动”的,可以动,也应该动。到了近代之后,中国人的身体观转而为“主静”的,这是很大的变化!

唐朝的身体意识还反映在男性与女性的差异上。之前的六朝文化中,比较重视身体外貌、比较爱美的是男人,世家贵族中的男人!他们吃“五石散”让自己的皮肤显现得白里透红、吹弹欲破,还要不时拿着麈尾(古人闲谈时执以驱虫﹑掸尘的一种工具),摆动麈尾来增加自己行动上的优雅美观,而且那是贵族价值虚荣中的重要一环。

历史的尘埃——唐朝女性的审美:脸要大、嘴要小、袒胸上街也没事

到了唐代,情况改变了,仍然重视身体外表的炫耀,但主要的炫耀者从男性转变成了女性。从唐朝人的衣装上看得很清楚,女性经常是袒胸的,大量暴露颈项到乳房间的肌肤,当然也暴露了上乳的隆起形状。

那个时代的女性还大量使用化妆品,流行浓妆。从衣服到化妆,身体的表现都是夸张、戏剧性的,讲究吸睛,让人一下子就将眼光投射过去。化妆品中最常用到的是粉,有白粉、也有红粉,而往往红粉用得比白粉多,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唐代女性会将脸上甚至身上涂得红红的。

另外还有红色的胭脂,就是口红,不过唐朝人是“点胭脂”而不是擦口红,为了强调嘴巴很小,只有中间一小段“点”得特别红,其他部分的嘴唇都刻意隐藏起来,而这是那个时代的审美观。

唐人的审美观中还追求大脸。文字上常看到唐人讲“丰腴”,那不一定非要是身体胖,更重要的是脸给人一种开阔的感觉 ; 身体上的丰腴讲究的是“不露骨”,他们不喜欢看到骨头,要有足够的肉将骨头包覆起来,身体不要给人有棱角的感觉。然后在这样的身体上有一张大脸,为了衬托,让脸看起来比较大,所以刻意将嘴点得很小。这是唐人心目中美人应有的样子。

历史的尘埃——唐朝女性的审美:脸要大、嘴要小、袒胸上街也没事

妆发的夸示(向人显示或吹嘘)表现,相对平等的两性关系

唐代审美上也很重视眉毛,画眉毛用的化妆品特别称为“黛”,和“粉”同等重要,所以白居易〈长恨歌〉中形容杨贵妃凌驾众人之美时说的是“六宫粉黛无颜色”。唐玄宗曾经下令要画工绘制一幅“十眉图”,示范当时十种流行眉型的画法。理解这些眉型的名称,会有助于减少我们阅读唐人诗文时可能产生的误会!

例如,有一种眉型叫“鸳鸯”,所以描述闺怨的诗词中如果有“鸳鸯”,不要以为是在说鸟,或借鸟来描述成双成对的现象,很有可能,成双成对的只是诗词中女性的一对眉毛。

另外,温庭筠的词〈菩萨蛮〉中描述: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开头两个字“小山”也是一种眉型,而不是庭院里或景观里的“山”。他在词中要我们看到的是那种比较秀气的山形眉毛,而当时流行的,除了小山眉之外,还有“五岳眉”、“三峰眉”。此外有“垂珠眉”,还有“月棱眉”、“倒晕眉”这两种形状应该和月亮、月晕有关。还有“分梢眉”、“涵烟眉”、“拂云眉”等等。

历史的尘埃——唐朝女性的审美:脸要大、嘴要小、袒胸上街也没事

那真是远比现代化妆术更丰富、更细致的“眉毛文化”。

女性外表可以夸示表现的,还有发型。唐代女性的基本发型是“高髻”,就是将头发堆高,比头顶高,而且要高出大约三分之二个脸那么多 ;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多头发可以堆到那么高,于是头发稀疏一点的人,就必须戴上“假髻”。为女人做假发、假髻,是当时长安很兴盛的一门行业。

高髻的流行发式就牵连到插在头发上的钗。唐代诗文描述女性时,钗很重要,那是从高髻上突出来很醒目的装饰。很多钗上面还有垂珠,称为“步摇”,传神地表现出女性走路时头上垂珠随着步履韵律摇曳的动态。

那个时代女性的身体很突出,而且刻意制造突出的视觉效果,甚至不会禁止和性欲有关的展示,袒露胸部吸引男性注意。这样的现象同时也说明了女性的社会地位比较高,女性和男性的社会关系比较平等,当然这是和后来近代社会的相对比较。

比较平等的两性关系也反映在婚姻制度上。中国传统很早就形成婚姻中的“七出制”,那是男人可以终止婚姻、将妻子赶出去的七种理由:“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和“窃盗”。然而《唐律》在原有的“七出”之外,多加了“三不去”,也就是在三种特殊情况下,男人不能用“七出”理由将妻子赶走。

“三不去”第一条“经持舅姑之丧不去”:

如果妻子在家中侍候公婆直到公婆都过世,经历了公婆丧礼,意味着公婆生前都没有嫌弃她,她已经尽到服侍公婆的责任,不能在她老了之后把她赶出去。

历史的尘埃——唐朝女性的审美:脸要大、嘴要小、袒胸上街也没事

“三不去”第二条“娶时贱后贵不去”:

意思是娶进来时夫家贫穷,妻子跟着过了苦日子,做过“贫贱夫妻”,那么夫家不能在日后发达富贵了,就将妻子赶出去。这也意味着夫家能这样由贱而贵,妻子有一定的功劳,应该公平地得到保障。

传统戏剧中像是包龙图铡陈世美的故事,背后的律令与人伦道理判断,就是“三不去”中这一条的引申——禁止男人为了追求富贵而抛弃糟糠妻。

“三不去”第三条“有所受无所归不出”:

男人从人家的娘家那里接受了女儿成为妻子,如果这时候娘家父母不在了,女人没有娘家可回,那也不能将她赶出去。离开了夫家她无处可去,不能让她流落街头,必须要有基本的人情关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