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秦始皇为何把“寡人”改成“朕”,把“朕”字拆开看,你就懂了!

作者:蜀山史道

前言

历史,总是充满了巧合。当我们回望那遥远的年代,不禁要问,秦始皇选择“朕”字作为帝王专用词,仅仅是为了体现皇权至高无上吗?亦或,这其中蕴含了更深层的文化内涵,正如“朕”字本身所包含的象征意义。

本文拟从“朕”字的文字渊源追溯,探析秦始皇此举背后之社会文化因素,以期让读者对历史事件有更立体、全面的认识。

秦始皇为何把“寡人”改成“朕”,把“朕”字拆开看,你就懂了!

一、寡人不再:嬴政称帝的野心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终于完成了继秦武王以来秦国百年梦想,将六国尽收麾下,建立大一统的秦帝国。此时,身为帝国开国之主的他,心中无疑激荡着无限的喜悦与骄傲。

嬴政此时已年过中年,但仍然雄心勃勃。他决心要让自己的帝国永世长存,成就一番千古伟业。在经历了漫长的征战之后,他比谁都清楚,想要巩固这个庞大帝国,必须树立足够的威信和权威。

于是他寻思自己该取何名号,以彰显自己的功绩与地位。最终,他取“三皇”中的一字“皇”,取“五帝”中的一字“帝”,合称自己为“皇帝”。并加上“始”字,以示自己为开国之君,是“秦始皇帝”。

秦始皇为何把“寡人”改成“朕”,把“朕”字拆开看,你就懂了!

这个头衔无疑体现了嬴政的野心和自信。“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他甚至认为自己的功绩已经超过了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作为大一统帝国的开国皇帝,他必然要树立一种超然威严的形象。

与以往诸侯国君主不同,嬴政已经不再是某个小国的国君,而是这个庞大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因此,他也不再使用过去诸侯的自称“寡人”,而要一个体现绝对权力与威严的新的称谓。于是,在寻访古籍、询问群臣后,他最终选择了“朕”这个比较少见的词汇。

这就是嬴政自称“朕”的开端。作为一位野心勃勃的中年帝王,他渴望通过一个富含深意的称号来彰显自己的地位,展现自己开国楚庭、功绩卓著的雄心壮志。

秦始皇为何把“寡人”改成“朕”,把“朕”字拆开看,你就懂了!

二、“朕”字渊源:权力与智慧的结合

我们在甲骨文中可以找到“朕”字的渊源。它是由表示“舟”和“火”的符号组合而成的。在古代社会,“舟”代表交通运输工具,是部落获得资源、扩张领地的重要手段;“火”则代表光与热,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这两个符号的结合,表明拥有它们的部落既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又积累了超越其他部落的知识与智慧。可以说,“朕”字在甲骨文阶段就已经蕴含了权力与智慧并重的文化内涵。

这与当时的历史条件也不谋而合。在战国时期,秦国大力推行变法改革,鼓励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使国力日渐强盛;同时,秦国也汲取各国的治国经验,建立中央集权的行政制度,培养了一大批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秦始皇为何把“寡人”改成“朕”,把“朕”字拆开看,你就懂了!

正是依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管齐下的发展策略,秦国终于击败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帝国。可以说,“朕”字恰如其分地体现了秦国以武力和智慧并重而统一天下的历史进程。

所以,“朕”字成为秦始皇表达自我地位与权力的最佳选择。它既昭示着他靠武力统一了中国大地;也表明他已经站上文明和教化人民的最高制高点。

秦始皇为何把“寡人”改成“朕”,把“朕”字拆开看,你就懂了!

三、与“政”谐音:一语双关

我们继续分析,会发现“朕”字与秦始皇的本名“政”竟是谐音字。在选择称谓时,这恐怕也是秦始皇考虑在内的因素之一。

据史料记载,在战国时期,“朕”字作为自我称谓的使用已经很少见。当时秦王就习惯直呼自己的名“政”来发号施令。如今正式加冕为帝,秦始皇一方面希望有一个代表皇权、而不会引起民间观感动荡的新的称谓;另一方面也不愿意完全抛弃过去的称呼习惯。

秦始皇为何把“寡人”改成“朕”,把“朕”字拆开看,你就懂了!

采用与“政”谐音的“朕”字,正好可兼顾二者。一方面,“朕”字比较生僻,民间鲜有人使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皇权;另一方面,它与“政”谐音,也提醒百姓秦王已加冕为帝,使人们在新旧称谓间建立心理关联。

可以说,这一决定既新颖独特,又兼容并包;既昭示皇权专制,又考虑民心习俗;正是一个深思熟虑、既定打算的结果,体现了秦始皇政治头脑的敏锐性。

秦始皇为何把“寡人”改成“朕”,把“朕”字拆开看,你就懂了!

四、禁断之词:朕字的专制之用

自此之后,秦始皇便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使用“朕”字作为皇帝的专属自称,不许民间套用。并规定违反者,一律严惩不贷。

这等于使“朕”字成为了禁忌用语,将其神圣化,让百姓无时无刻不记得,这是唯有身居九五之尊、享有至高无上荣耀的皇帝才能使用的称谓。通过这种严苛的语言管制,秦始皇欲在民间树立皇权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信。

秦始皇为何把“寡人”改成“朕”,把“朕”字拆开看,你就懂了!

同时,禁止民间使用“朕”字,也让百姓无从照搬皇帝的语,避免了可能的舆论动荡。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刚刚获取政权的秦始皇对民意的敏感和重视。他意欲通过严密的言语规范,加强皇权在民间的渗透,从根本上打造一个政令统一、言行一致的帝国。

这些举措都显示出秦始皇极力加强中央集权、建立君主专制体制的决心。它也预示着秦朝未来会实施更为严厉的思想管控和言论控制,其政策走向将日益强硬与专制。

秦始皇为何把“寡人”改成“朕”,把“朕”字拆开看,你就懂了!

五、古今文化传承:象征权力的符号

“朕”字在后世的应用情况似乎印证了秦始皇的一语成谶。从秦朝开始,历代帝王沿用“朕”字作为自称,一直持续近2000年之久,直到清朝末期的辛亥革命才最终中止。

这证明“朕”字早已成为中国封建王朝文化体系中象征皇权地位的语言符号。它承载了中华文明自汉唐以来延绵数千年的文化基因,见证了中国古代统治阶级延续两个朝代、经营万代江山的野心。

当我们用历史的眼光回望这一语言符号的演变,不禁要感慨,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之深远,已远非词语本身所能代表的。它折射出中国古代统治阶级强烈的政治野心,也预示了他们日后独裁统治的政策走向。这些历史影像,都凝结在这个小小语言符号背后。

秦始皇为何把“寡人”改成“朕”,把“朕”字拆开看,你就懂了!

综上所述,秦始皇选择“朕”字作为皇帝专属自称,决非仅仅是为了体现皇权至高无上这么简单。这一决定背后,隐藏了多重社会文化因素的考量。

“朕”字本身蕴含的文字符号寓意,与秦始皇的野心与形象不谋而合;它与秦始皇本名的谐音效果,也提供了一语双关的便利条件;通过严禁民间使用“朕”字,则强化了它的专制性。

秦始皇为何把“寡人”改成“朕”,把“朕”字拆开看,你就懂了!

结语

种种迹象表明,“朕”字已从一个具体语词,逐渐升华为代表整个中国封建王朝体制的权力符号。它的使用演变历程,折射出中国古代统治阶级强势延续两个朝代的野心,也预示他们日后会采取更为强硬独裁的政策主张。

所以当我们今天用历史视角审视这段往事,真正的启示并不单纯在语词本身,而在于从一个小小语言符号的应用演变中,深入解读中华文明体系内在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脉络。这才是立体、全面的历史认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