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腾冲中营村的声音

“卖丝丝糖——”

“卖扯白糖——”

我们一行人,穿过云华王家坝,到中营村石牌坊时,就听到这长长的卖糖人叫卖声。

腾冲中营村的声音

晨光微曦,此时的中营村,薄雾升起,从黝黑的瓦房里,冒出阵阵炊烟,把村庄笼罩得静谧而有浓浓的烟火气息。烟雾朦胧的景象,吸引了同行中爱拍照的友人,拿起相机就往村边跑。这几年,在城里少有烧火做饭的人家,炊烟袅袅的景致,几乎成了文学笔下的场景。在乡下农村,也大都用电或液化气,方便了生活,却失去一些韵味。

腾冲中营村的声音

突然听到,头顶上空传来一阵阵:“哇 哇——”声,响亮清脆,抬头一看,原来是雀鹰,这种鸟会像雕一样在空中一圈又一圈地盘旋,这地方大家习惯把它叫鹞子。此时此刻,我们也将如同“鹞子”,在中营村的小巷里绕一绕。

这里的人家,庭院大都是敞开式的。围墙很矮,左邻右舍站在院子里就能相互见着,面对面相互说话,哪家有物品需要借用着,从院墙上就可以递过来。没有高墙的阻隔,给人一种祥和包容的居家生活氛围感。

腾冲中营村的声音

村里巷巷相通,或窄或宽,或平直或起伏,都是随意布局。巷道的铺建,无一不跟火山石有关联。在中营村,几乎每家的房屋旁边,都保留着或大或小的菜园子,种上几株梅树,花开时是风景,果熟时是收获。经历几十年来,不知不觉地聚成了万亩梅园。

以前种梅树,主要是为了收梅子交给县城里的果品厂,果实丰盛的年头,收入也还不错,但受阻于交通的不便利,增加了成本。这些年来,交通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人们生活的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单纯的收获果实,也逐渐形成了充分发展利用观赏性,来带动促进乡村旅游。

腾冲中营村的声音

每年,一月初,中营村的梅树上,朵朵梅花还在严冬中含苞欲放,梅梢枝条上,泛着点点红色、粉色、白色的花苞。鼓鼓的,透着淡香,惹人喜爱。

走过几条小巷,我们遇到了放着小喇叭,卖丝丝糖和扯白糖的商贩。一打招呼,才知道他是固东镇顺江刘家寨人。他家做麦芽糖已经几代人了。他热情地请我们吃糖。在拉糖的车厢里,各种类型的糖分类摆放。每一种都包装好,还有不同颜色的。叫卖的小喇叭声,一直不停歇。卖糖的人,硬要用刀砍下几块麦芽糖让我们品尝。

在我的记忆中,这也是小时候,最容易得到的零食了。在20世纪80年代,每到城里大街天,母亲也会买给我们小孩子。一半丝丝糖、一半扯白糖,裹上着香喷喷的豌豆面,称好后,用当地手工制作的手抄纸包好,递给顾客。如果咳嗽得厉害,还会用点燃的松明子,把扯白糖熏得起泡,黑糊糊的吃下去,说是能止咳。此时口中的甜,使我忍不住拍了几张来买糖的照片。画面里是卖糖人热情的微笑,中营村大妈牵着孙子称糖的喜悦,还有小男孩迫不及待想吃糖的神态。这温馨的场面,迅速唤起我迫不及待地想更多了解中营村的欲望,一睹其芳颜。

腾冲中营村的声音

“茶花小巷”的路牌,首先映入眼帘。梅花未盛开,让茶花先迎接,这是大自然在中营的待客之道。一排一排粗壮的红花油茶树,浓密的姿态,挺身而出,遮盖着小巷。朵朵大红、粉红的茶花开得正艳。“梅花香自苦寒来”,这里的茶花却在苦寒中艳丽多姿。茶花虽没有梅花的幽香,却有红彤彤略带娇羞的娇美。茶花的红艳,点缀了中营村的梅园,也只有红白交相辉映的中营梅园,才是大自然最和谐的色调。

腾冲中营村的声音

来到转山坡小梅园。家家户户用火山石堆砌的矮墙,亲切,经典,久远。矮墙上,有些人家已经抬出竹篾簸箕,把毛豆腐一块块整齐地放在上面晾晒,那是在准备着腌制乳腐。还有的人家,在矮墙之间搭上几棵竹竿,从大土瓮里捞出泡好的青菜叶子或萝卜叶子,挂在竹竿上。这些叶子要经过反复地晾晒、浸泡。第一天捞出来晾晒后,第二天又放回到大土瓮里浸泡,反复几次后,直到菜叶杆逐渐变得浓稠起来,粘满着看着黑乎乎的酸菜水,才把它们晾晒到有些硬脆,最终就成了腾冲人喜食的干腌菜。以干腌菜为主料的“青龙过海汤”,是吃腾冲名菜“大救驾”的绝佳配汤。

沿着火山石矮墙绕行的村路,这里的村民也在用不同的方式装点着它们。有的在矮墙上栽了一些月季花、仙人掌、兰花、多肉等。有一户人爱,还直接把刚摘下来的柿子,挂在矮墙上,似真又似假,不走近看,还以为是假柿子。矮墙上的兰花,栽在木板做成的花盆里,边上长满青苔。被这些矮墙围着的地里,也有稀稀疏疏的几棵花椒树,长在梅林里,也正在冒着嫩嫩的绿芽,等到完全抽芽,掐来绿尖,当地人用它烀上一锅牛叭烀,味道更鲜美。

矮墙根下,一些人家用黑色遮阴网围起来养鸭子,许多旱鸭子在里面静静在趴着,大概是刚吃饱在烤太阳。冬日,正午的阳光正好。院落里,一群群鸡仔,在母鸡的带领下,四处觅食。鸡冠鲜艳的公鸡,则懒洋洋地在院落旁边的泥地里,刨出一个土坑,不时地翻滚,抖动羽毛。沉睡在土层的虫子,一不小心,就成了它的美食。

腾冲中营村的声音

路过一个磨面房时,粉面机正在哗哗地响着,机身不停地颤抖,连地面都在跟着动。男主人忙着把一袋袋玉米往粉面机槽口倒。女主人在旁边洗着衣服。两个小孩,在桌子上写着作业,很安静。似乎这粉面机的声音对他们来说,根本不存在。一只白狗蹲坐在磨面房人家的楼梯上。楼上房檐下,挂着许多香肠、腊肉,白狗目不转睛地盯着香肠和腊肉,连我们这些陌生人走过,都懒得望我们一眼。

这氛围,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自然本真。人和人、人和动物都在各自忙碌着自己的事务,都在幸福着自己的幸福,无一不在透视出勤快和努力,无一不在展示出自己最纯真的面貌。就像这中营村处处的梅花,将凌寒绽放幽香,使人们到了这里,在寻梅闻香中,摒弃焦虑,享受平静安适。

腾冲中营村的声音

“……我和你,男和女,都逃不过爱情”张信哲的《有一点动心》,突然打破了宁静。原来是一个叫玉梅小院的民俗小院里,老板娘边打扫卫生边放这首音乐听。听到这动情的音乐,我们还真有一点动心了,很想走进去品尝老板娘的饭菜,只是还没到饭点,大家都还没有食欲,只好作罢。这时候,刚好遇见一位大嫂抱着几棵青菜,走进玉梅小院。这霜冻过的青菜,特别好吃开胃,煮好不放油盐,专做一碗干腌菜煳辣子蘸水,那简直是一种至纯的口味。望着这几棵青菜,我们真是有点动情。

走过中营街子,往南边,再转向靠打鹰山方向,这里的村舍人家少了许多,但却有一片连着一片的梅林。万亩梅林不是徒有虚名。来中营村赏梅的最佳地点也是这个地方。这里视野开阔,大片的梅林一览无余。有特别建起的观景台,还有向梅林延伸的玻璃栈道。站在此处,东侧可以看到腾冲有名的火山——打鹰山的另一面目,林木繁盛,整座山苍翠峻幽;视野往南,眼前是开成似雪海的梅树林,远处是绵延起伏的山脉,加上西侧落日的余晖,令人“沉醉不知归路”。

腾冲中营村的声音

梅花虽还没有盛开,我们就碰到几位北京的游客,慕名而至。听到他们互相提醒着走慢点,担心海拔高会气喘,心里还窃笑他们,才2000多的海拔算什么呢?也是,他们担心的是高原反应,或许刚到腾冲,这样的海拔也确实受不了,可他们却更喜欢这边陲城市的风景。对于腾冲,他们会在各种媒体网站上,搜寻他们觉得很自然纯粹的地方,一辈子生活在大城市,年老退休后却喜欢上了小地方。就像这些梅树,虽然花朵不大,花期不长,照样能长出气壮山河之势。相信这几位北京游客会很快适应梅园的环境。当然,眼前这万亩梅园,更是见证了中营村种梅第一人,段怀义老人辛苦的一生。每一棵梅树里都浸透着他的情怀——前人种树后人享福,不无道理。

梅园中有云中寺、平岭干两处,若想寻得更清幽,还可以到这两个地方去转转、去看看。

在梅林里转了近一个多小时,小径通幽,每户梅园,地界间隔,用天然的火山石垒起,石块上布满苔藓和寄生蕨类植物,蛇形般蜿蜒在梅林里,形成一道天然风景。为了更好地赏梅,当地把原来的梅林小道,铺设上了火山石块,走起来十分方便。在“清园”,地面石头上配有一些人生警语字刻: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把好人生五道关、算好人生七笔账、艰苦奋斗——走好人生路,这些字刻提醒游人,风景虽迷人,但不能在人生的路上迷失了自我。人这一辈子,就要如梅花这样,不惧严寒,即便最初是星星点点,最终也要绽放,散发芳香。

腾冲中营村的声音

先有梅花的绽放、梅花的幽香,才有以后颗颗青梅,才有以后的金黄梅果,才有我们日常生活里的梅醋、梅酒以及各种口味的梅子果脯。正因有了梅花香扑鼻,也才有了人们充满希望,酿造未来的生活。

中营村正在酿造着这样的生活。既有梅花初开时的宁静祥和,也有盛开时节的热闹喧哗,更有梅果收获时的喜悦满足。这样的日子,弥漫着我刚进村时听到的卖麦芽糖的甜味,散发着梅花的香味——中营村的声音是香甜的!

文 | 郭素萍

图 | 刘正凡、官智钦、周智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