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騰沖中營村的聲音

“賣絲絲糖——”

“賣扯白糖——”

我們一行人,穿過雲華王家壩,到中營村石牌坊時,就聽到這長長的賣糖人叫賣聲。

騰沖中營村的聲音

晨光微曦,此時的中營村,薄霧升起,從黝黑的瓦房裡,冒出陣陣炊煙,把村莊籠罩得靜谧而有濃濃的煙火氣息。煙霧朦胧的景象,吸引了同行中愛拍照的友人,拿起相機就往村邊跑。這幾年,在城裡少有燒火做飯的人家,炊煙袅袅的景緻,幾乎成了文學筆下的場景。在鄉下農村,也大都用電或液化氣,友善了生活,卻失去一些韻味。

騰沖中營村的聲音

突然聽到,頭頂上空傳來一陣陣:“哇 哇——”聲,響亮清脆,擡頭一看,原來是雀鷹,這種鳥會像雕一樣在空中一圈又一圈地盤旋,這地方大家習慣把它叫鹞子。此時此刻,我們也将如同“鹞子”,在中營村的小巷裡繞一繞。

這裡的人家,庭院大都是敞開式的。圍牆很矮,左鄰右舍站在院子裡就能互相見着,面對面互相說話,哪家有物品需要借用着,從院牆上就可以遞過來。沒有高牆的阻隔,給人一種祥和包容的居家生活氛圍感。

騰沖中營村的聲音

村裡巷巷相通,或窄或寬,或平直或起伏,都是随意布局。巷道的鋪建,無一不跟火山石有關聯。在中營村,幾乎每家的房屋旁邊,都保留着或大或小的菜園子,種上幾株梅樹,花開時是風景,果熟時是收獲。經曆幾十年來,不知不覺地聚成了萬畝梅園。

以前種梅樹,主要是為了收梅子交給縣城裡的果品廠,果實豐盛的年頭,收入也還不錯,但受阻于交通的不便利,增加了成本。這些年來,交通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人們生活的需求也随之發生了變化。從單純的收獲果實,也逐漸形成了充分發展利用觀賞性,來帶動促進鄉村旅遊。

騰沖中營村的聲音

每年,一月初,中營村的梅樹上,朵朵梅花還在嚴冬中含苞欲放,梅梢枝條上,泛着點點紅色、粉色、白色的花苞。鼓鼓的,透着淡香,惹人喜愛。

走過幾條小巷,我們遇到了放着小喇叭,賣絲絲糖和扯白糖的商販。一打招呼,才知道他是固東鎮順江劉家寨人。他家做麥芽糖已經幾代人了。他熱情地請我們吃糖。在拉糖的車廂裡,各種類型的糖分類擺放。每一種都包裝好,還有不同顔色的。叫賣的小喇叭聲,一直不停歇。賣糖的人,硬要用刀砍下幾塊麥芽糖讓我們品嘗。

在我的記憶中,這也是小時候,最容易得到的零食了。在20世紀80年代,每到城裡大街天,母親也會買給我們小孩子。一半絲絲糖、一半扯白糖,裹上着香噴噴的豌豆面,稱好後,用當地手工制作的手抄紙包好,遞給顧客。如果咳嗽得厲害,還會用點燃的松明子,把扯白糖熏得起泡,黑糊糊的吃下去,說是能止咳。此時口中的甜,使我忍不住拍了幾張來買糖的照片。畫面裡是賣糖人熱情的微笑,中營村大媽牽着孫子稱糖的喜悅,還有小男孩迫不及待想吃糖的神态。這溫馨的場面,迅速喚起我迫不及待地想更多了解中營村的欲望,一睹其芳顔。

騰沖中營村的聲音

“茶花小巷”的路牌,首先映入眼簾。梅花未盛開,讓茶花先迎接,這是大自然在中營的待客之道。一排一排粗壯的紅花油茶樹,濃密的姿态,挺身而出,遮蓋着小巷。朵朵大紅、粉紅的茶花開得正豔。“梅花香自苦寒來”,這裡的茶花卻在苦寒中豔麗多姿。茶花雖沒有梅花的幽香,卻有紅彤彤略帶嬌羞的嬌美。茶花的紅豔,點綴了中營村的梅園,也隻有紅白交相輝映的中營梅園,才是大自然最和諧的色調。

騰沖中營村的聲音

來到轉山坡小梅園。家家戶戶用火山石堆砌的矮牆,親切,經典,久遠。矮牆上,有些人家已經擡出竹篾簸箕,把毛豆腐一塊塊整齊地放在上面晾曬,那是在準備着腌制乳腐。還有的人家,在矮牆之間搭上幾棵竹竿,從大土甕裡撈出泡好的青菜葉子或蘿蔔葉子,挂在竹竿上。這些葉子要經過反複地晾曬、浸泡。第一天撈出來晾曬後,第二天又放回到大土甕裡浸泡,反複幾次後,直到菜葉杆逐漸變得濃稠起來,粘滿着看着黑乎乎的酸菜水,才把它們晾曬到有些硬脆,最終就成了騰沖人喜食的幹腌菜。以幹腌菜為主料的“青龍過海湯”,是吃騰沖名菜“大救駕”的絕佳配湯。

沿着火山石矮牆繞行的村路,這裡的村民也在用不同的方式裝點着它們。有的在矮牆上栽了一些月季花、仙人掌、蘭花、多肉等。有一戶人愛,還直接把剛摘下來的柿子,挂在矮牆上,似真又似假,不走近看,還以為是假柿子。矮牆上的蘭花,栽在木闆做成的花盆裡,邊上長滿青苔。被這些矮牆圍着的地裡,也有稀稀疏疏的幾棵花椒樹,長在梅林裡,也正在冒着嫩嫩的綠芽,等到完全抽芽,掐來綠尖,當地人用它烀上一鍋牛叭烀,味道更鮮美。

矮牆根下,一些人家用黑色遮陰網圍起來養鴨子,許多旱鴨子在裡面靜靜在趴着,大概是剛吃飽在烤太陽。冬日,正午的陽光正好。院落裡,一群群雞仔,在母雞的帶領下,四處覓食。雞冠鮮豔的公雞,則懶洋洋地在院落旁邊的泥地裡,刨出一個土坑,不時地翻滾,抖動羽毛。沉睡在土層的蟲子,一不小心,就成了它的美食。

騰沖中營村的聲音

路過一個磨面房時,粉面機正在嘩嘩地響着,機身不停地顫抖,連地面都在跟着動。男主人忙着把一袋袋玉米往粉面機槽口倒。女主人在旁邊洗着衣服。兩個小孩,在桌子上寫着作業,很安靜。似乎這粉面機的聲音對他們來說,根本不存在。一隻白狗蹲坐在磨面房人家的樓梯上。樓上房檐下,挂着許多香腸、臘肉,白狗目不轉睛地盯着香腸和臘肉,連我們這些陌生人走過,都懶得望我們一眼。

這氛圍,讓我們感受到了生活的自然本真。人和人、人和動物都在各自忙碌着自己的事務,都在幸福着自己的幸福,無一不在透視出勤快和努力,無一不在展示出自己最純真的面貌。就像這中營村處處的梅花,将淩寒綻放幽香,使人們到了這裡,在尋梅聞香中,摒棄焦慮,享受平靜安适。

騰沖中營村的聲音

“……我和你,男和女,都逃不過愛情”張信哲的《有一點動心》,突然打破了甯靜。原來是一個叫玉梅小院的民俗小院裡,老闆娘邊打掃衛生邊放這首音樂聽。聽到這動情的音樂,我們還真有一點動心了,很想走進去品嘗老闆娘的飯菜,隻是還沒到飯點,大家都還沒有食欲,隻好作罷。這時候,剛好遇見一位大嫂抱着幾棵青菜,走進玉梅小院。這霜凍過的青菜,特别好吃開胃,煮好不放油鹽,專做一碗幹腌菜煳辣子蘸水,那簡直是一種至純的口味。望着這幾棵青菜,我們真是有點動情。

走過中營街子,往南邊,再轉向靠打鷹山方向,這裡的村舍人家少了許多,但卻有一片連着一片的梅林。萬畝梅林不是徒有虛名。來中營村賞梅的最佳地點也是這個地方。這裡視野開闊,大片的梅林一覽無餘。有特别建起的觀景台,還有向梅林延伸的玻璃棧道。站在此處,東側可以看到騰沖有名的火山——打鷹山的另一面目,林木繁盛,整座山蒼翠峻幽;視野往南,眼前是開成似雪海的梅樹林,遠處是綿延起伏的山脈,加上西側落日的餘晖,令人“沉醉不知歸路”。

騰沖中營村的聲音

梅花雖還沒有盛開,我們就碰到幾位北京的遊客,慕名而至。聽到他們互相提醒着走慢點,擔心海拔高會氣喘,心裡還竊笑他們,才2000多的海拔算什麼呢?也是,他們擔心的是高原反應,或許剛到騰沖,這樣的海拔也确實受不了,可他們卻更喜歡這邊陲城市的風景。對于騰沖,他們會在各種媒體網站上,搜尋他們覺得很自然純粹的地方,一輩子生活在大城市,年老退休後卻喜歡上了小地方。就像這些梅樹,雖然花朵不大,花期不長,照樣能長出氣壯山河之勢。相信這幾位北京遊客會很快适應梅園的環境。當然,眼前這萬畝梅園,更是見證了中營村種梅第一人,段懷義老人辛苦的一生。每一棵梅樹裡都浸透着他的情懷——前人種樹後人享福,不無道理。

梅園中有雲中寺、平嶺幹兩處,若想尋得更清幽,還可以到這兩個地方去轉轉、去看看。

在梅林裡轉了近一個多小時,小徑通幽,每戶梅園,地界間隔,用天然的火山石壘起,石塊上布滿苔藓和寄生蕨類植物,蛇形般蜿蜒在梅林裡,形成一道天然風景。為了更好地賞梅,當地把原來的梅林小道,鋪設上了火山石塊,走起來十分友善。在“清園”,地面石頭上配有一些人生警語字刻: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把好人生五道關、算好人生七筆賬、艱苦奮鬥——走好人生路,這些字刻提醒遊人,風景雖迷人,但不能在人生的路上迷失了自我。人這一輩子,就要如梅花這樣,不懼嚴寒,即便最初是星星點點,最終也要綻放,散發芳香。

騰沖中營村的聲音

先有梅花的綻放、梅花的幽香,才有以後顆顆青梅,才有以後的金黃梅果,才有我們日常生活裡的梅醋、梅酒以及各種口味的梅子果脯。正因有了梅花香撲鼻,也才有了人們充滿希望,釀造未來的生活。

中營村正在釀造着這樣的生活。既有梅花初開時的甯靜祥和,也有盛開時節的熱鬧喧嘩,更有梅果收獲時的喜悅滿足。這樣的日子,彌漫着我剛進村時聽到的賣麥芽糖的甜味,散發着梅花的香味——中營村的聲音是香甜的!

文 | 郭素萍

圖 | 劉正凡、官智欽、周智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