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解放战争史:中原突围全记录,“皮旅”转战千里的24个日日夜夜

作者:公子无用

1946年6月的中原突围,“皮旅”在历时24天的千里转战中,历经大小战斗23次,以伤亡300余人,失散1700余人的代价,圆满完成了掩护全军突围的任务。

尽管“皮旅”在当时的严峻形势下是作为一支随时准备牺牲的孤军来使用,但在中原突围的6路部队中,是唯一一支在其后的整编中,仍然保留完整建制的部队,而其他部队均因损失过大而被拆分重组。

解放战争史:中原突围全记录,“皮旅”转战千里的24个日日夜夜

“皮旅”前身

1944年4月,侵华日军发布了以打通京广铁路线为战役目的的“1号作战令”,中日双方随之在河南、湖南、广西展开了豫中、长衡、桂柳三次大型会战,史称“豫湘桂大会战”。

战至8月,随着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不断溃败,郑州、许昌、洛阳、长沙、衡阳等38座城市相继沦陷,整个豫西地区及周边区域尽落日军之手。

为了应对国民党军队溃败后,日军对八路军各根据地肆无忌惮的疯狂扫荡,中央军委决定开辟豫西敌后抗日根据地,用袭扰战术在日军后方展开游击战,以此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

8月,以太行军区第3团、第35团为基础,组建了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兵力约1500人,由皮定均出任司令员,徐子荣出任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史:中原突围全记录,“皮旅”转战千里的24个日日夜夜

9月,皮定均、徐子荣率刚刚成立的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南渡黄河,开赴嵩山地区,似一颗钉子契入日军大后方,成功开辟了豫西敌后抗日根据地。

1945年4月,豫西抗日独立支队转隶八路军河南军区战斗序列,番号改称河南军区第1支队兼第1军分区。

1945年8月,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后,国民党军队为抢夺胜利果实,不断与我军发生摩擦。为应对可能发生的内战,我军各部对部队编制及防务做出了必要的调整。

11月,河南军区第1支队改编为中原军区第1纵队第1旅,原辖第3、35、59团依次改称第1、2、3团,仍由皮定均、徐子荣分别出任该旅军政主官。

“皮旅”就此正式成军,追溯前身,该旅源自刘伯承师长领导的八路军第129师发展出来的部队。

1946年4月,第1旅之第3团分别编入第1团和第2团,另由第14旅之第4团调入第1旅改称第3团。经此番扩编后,第1旅兵强马壮,兵员由原来的5000余人达到了7000余人。

解放战争史:中原突围全记录,“皮旅”转战千里的24个日日夜夜

临危受命

1946年6月,国民党军由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率领的30万兵力向中原军区司令部所在地宣化店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

为保存力量,遵照中共中央关于“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的指示,中原军区主力部队向多个方向,兵分6路开始实施突围。

1946年6月24日,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第1纵队司令员王树声、中原军区副政治委员兼第1纵队政治委员戴季英,把皮定均、徐子荣召到纵队司令部当面交代任务:

命令第1旅在东面阻击敌军3日,掩护主力西进越过平汉铁路。3日期满后,视具体情况自行实施突围。

临别时,王树声送给皮定均、徐子荣几套便衣,叮嘱道:

“把你们留下来,是出于大局考虑,是万不得已的最后选择。你部团以上干部可提前准备便衣,以待突围时使用,应尽最大努力保存干部,为日后部队重组留下些种子。”
解放战争史:中原突围全记录,“皮旅”转战千里的24个日日夜夜

按当时的严峻形势,中原军区把第1旅留下来打阻击,掩护全军撤退,确实是断臂求生之举。几乎没有人相信,作为弃子的这支部队,能够在敌人30万大军的合围之下突围成功。

返回旅部的路上,考虑到此次任务的特殊性与艰巨性,皮定均与徐子荣策马并行许久都默不作声。

行出里许,皮定均侧身对徐子荣说道:

“任务必须完成,但我绝不会换穿便衣。就算战死,我都要穿着这身八路军军服堂堂正正地倒下。”

徐子荣赞道:

“将军死沙场,忠骨埋青山。”

二人相视一笑,策马扬鞭,疾驰而去!

解放战争史:中原突围全记录,“皮旅”转战千里的24个日日夜夜

分路突围

1946年6月25日,中原军区6路突围部队各自展开突围行动。除了担负阻击任务的皮定均指挥的第1旅外,另外的5路突围部队分别是:

第1路:中原局机关、中原军区机关、中原军区部分主力部队

由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中原军区政治委员郑位三、中原军区副司令员王震率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干部旅、2纵第13旅、第15旅第45团、第359旅共计10000余人,向北突围。

第2路:中原军区第1纵队、第2纵队第15旅

由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第1纵队司令员王树声、中原军区副政治委员兼第1纵队政治委员戴季英 、第1纵队副司令员刘昌毅,率1纵第2旅、第3旅、2纵第15旅(缺第45团)共计9000余人,向西、西南方向突围。

第3路:中原军区江汉军区

中原军区江汉军区所属部队6000余人,由司令员罗厚福、政治委员文敏生率领,向鄂西北地区突围。

第4路:中原军区河南军区

中原军区河南军区所属部队2000余人,由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黄霖率领,向陕南突围。

第5路:鄂东独立第2旅

鄂东独立第2旅6000余人,由旅长吴诚忠、政治委员张体学率领,佯装中原军区司令部和中原局指挥机关,向安徽岳西太湖地区转进,以此主动诱使敌军对其追击。

鄂东独立第2旅,同样是一支为了全局而舍身赴死的部队。

解放战争史:中原突围全记录,“皮旅”转战千里的24个日日夜夜

1946年6月25日,5路突围部队展开突围行动后,国民党军队直到26日清晨才察觉到我军动向。这一个昼夜的时间差,使得各路部队的先期突围行动非常顺利。

6月26日下午16时,敌军一部在白雀园地区遭遇皮定均部顽强阻击,进而察觉由王树声、戴季英率领的主力部队已经向西退却。敌军遂集结兵力对当面皮定均所部重点攻击,意图迅速突破。

为了给主力部队突围争取时间,第1旅在皮定均、徐子荣的指挥下,以旅主力依托有利地形且战且退顽强阻击,另以一团兵力冒充大部队左右穿梭,来回袭扰,以此迷惑敌军,让敌人无法摸清部队虚实。

敌军果然中计,以为当面之阻击部队至少有一个师,遂一边加强正面攻势,一边分兵迂回左右两翼,妄图将这个“师”合围,一仗歼之。

战至黄昏,眼看敌人的包围圈就要合拢,就在这十万火急的紧迫时刻,天上突降瓢泼大雨,豆大的雨点砸在脸上隐隐作痛,令人目不视物。

夏季的豫南山区晚上7、8点钟即已黑透,伴着滂沱的大雨几乎伸手不见五指。

由此,幸运地减缓了敌军的攻势。

解放战争史:中原突围全记录,“皮旅”转战千里的24个日日夜夜

皮定均大叫一声:天助我也!

当机立断,留下一个营与敌军继续周旋,主力却趁着夜色从敌人两支部队的防区结合部钻了出去,冒雨向刘家冲疾进。

6月27日黎明时分,坚守阵地的部队趁着薄雾撤出战场,从侧翼敌军防区杀开一条血路,一路向西疾进,强行军4个小时后突然折而向南,于一山沟处隐蔽下来,继续等待天黑。

巧合的是,提前突围出来的旅主力在皮定均的指挥下,6月27日这天,同样是一步未挪,全旅隐蔽在刘家冲的山峦之中。尽管敌军数次搜山,却幸运的全数避过。

6月27日夜,担负疑兵重任,最后撤出战斗的这个营突然从山沟沟里冒了出来,甩开追兵,经一夜急行军,于28日晨到达刘家冲与旅主力安全会合。

经清点人数,与敌军重兵三天两夜的战斗中,第1旅仅损失了百余人。

解放战争史:中原突围全记录,“皮旅”转战千里的24个日日夜夜

唯快不破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深谙此道的皮定均在部队汇合后,于6月28日率全旅迅速出刘家冲,直奔小界岭。

6月30日,第1旅经两天急行军到达河南商城县境竹园乡瓦西坪村。当夜,全旅在此休整至凌晨3时,即向安徽六安奔袭。

7月1日夜,皮定均率部经80公里强行军抵达安徽六安,突袭金寨松子关,顺利得手。

7月3日,全旅进至金寨吴家店,轻松击败驻守当地的一支国民党保安部队后,皮定均决定在此休整3日。

至此,从6月26日连番鏖战已达8天的部队,终于可以停下来吃一口热饭,睡一个好觉了。

7月7日,全旅休整完毕,当日到达安徽霍山县大化坪镇。该日,未发生战斗。

7月10日,全旅到达安徽霍山县千笠寺,攻占青枫岭后,迅速抢占磨子潭镇。

解放战争史:中原突围全记录,“皮旅”转战千里的24个日日夜夜

7月11日,全旅从磨子潭镇成功强渡淠河。

7月12日,全旅进至安徽六安县毛坦厂镇。

7月13日,皮定均决定在毛坦厂镇休整一天,并在东山坡召开了全旅动员大会,对下一阶段穿越皖中平原的行动计划做出战斗动员。

7月14日,全旅从毛坦厂镇沿六安至合肥的公路线攻击前进。

7月15日,攻占官亭镇。

7月16日,奇袭吴山庙。

7月18日,全旅经长丰县下塘集,顺利跨过淮南铁路,抵达安徽滁州定远县池河镇。

7月19日,全旅进至津浦铁路西侧的红心铺。

7月20日,全旅越过津浦线,在明光三界东北中嘉山附近与淮南军区嘉山支队会师,胜利到达苏皖解放区。

皮定均、徐子荣率7000余人的第1旅在历时24天的千里转战中,历经大小战斗23次,以伤亡300余人,失散1700余人的代价,胜利抵达苏皖解放区时,全旅仍有5000余人。

第1旅一战成名,从此有了一个大名鼎鼎的别名——皮旅!

解放战争史:中原突围全记录,“皮旅”转战千里的24个日日夜夜

另一孤军

而另一支担负掩护中原全军突围的孤军,却没有皮旅这样的幸运……

鄂东独立第2旅在旅长吴诚忠、政治委员张体学的率领下,佯装中原军区司令部和中原局指挥机关,以此吸引敌军,掩护真正的中原局和中原军区机关向北突围。

鄂东独立第2旅向安徽岳西太湖地区转进途中遭遇敌军层层围堵,多番尝试突破皆未能成功,无奈之下只得进入大别山坚持游击战斗。

但是,在敌人的重兵围剿下,战至10月中旬,缺吃缺穿,弹尽粮绝的鄂东独立第2旅仅剩下数百人。

经与上级联系后,旅长吴诚忠、政委张体学奉命化装转移返回解放区,余部就地分散全部便衣化,化整为零伺机转移,鄂东独立第2旅就此失去了建制。

最终,在大别山坚持游击战的鄂东独立第2旅余部大部牺牲。

解放战争史:中原突围全记录,“皮旅”转战千里的24个日日夜夜

李先念部

除去前文已述的皮旅、鄂东独立第2旅以外,中原突围的另外4路部队突围情况简述如下:

第1路:中原局机关、中原军区机关、中原军区部分主力部队

由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中原军区政治委员郑位三、中原军区副司令员王震率领的部队向北突围过程中,从6月26日至7月11日整整15天时间里,始终无法摆脱敌人的尾随追击。

为了分散敌军追堵兵力和部署,部队只得兵分两路,改为左、右翼分散突围。

左翼部队——

由李先念、郑位三率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2纵第13旅、第15旅45团、中原军区警卫团历经10余场恶战,于8月2日到达陕南,并与陕南游击队会合。

突围过程中,为避免中原局及中原军区领导机关全军覆没,造成更大的损失,党委会临时作出决定:

中原军区政治委员郑位三、中原局组织部部长陈少敏等数名高级干部离开部队,装扮成老百姓自行撤离。

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则率部进入陕南,在仍然无法摆脱敌军围追堵截的情况下,与陕南游击队会合,就地开辟豫鄂陕根据地,坚持战斗与敌周旋。

担负后卫阻击任务的第13旅39团在突围战斗中与主力部队失散,后由团长赵炳伦率1营一部归建,旅政委杨焕民率3营一部也于9月12日突出重围进入陕甘宁边区根据地,但39团2营却从此杳无音信。

解放战争史:中原突围全记录,“皮旅”转战千里的24个日日夜夜

右翼部队——

王震率359旅、干部旅突围,历经多次战斗至7月27日仍然无法突出包围圈。

为了尽可能多地保存干部以便日后重组部队,王震命令干部旅就地分散,一部分跟随359旅行动,一部分换上便装自行转移,另一部分换上便装入村入户,寻找百姓掩护,就地隐蔽,伺机转移。

8月29日,王震率359旅旅部机关、第718团、第719团终于突出重围,到达陕甘宁边区根据地。

9月8日,359旅副旅长徐国贤率717团经一路血战终于摆脱追兵,进入陕甘宁边区根据地与王震所部会合。

第1路所属部队在突围作战中,左翼部队共计伤亡1570余人,失散1900余人。右翼部队由于分散转移,伤亡仅为数百人,但失散人员也高达1600余人,特别是干部旅的失散干部较多,甚为可叹!

整个部队从突围开始时的10000余人,到突围结束时还剩下6000余人。

解放战争史:中原突围全记录,“皮旅”转战千里的24个日日夜夜

王树声部

第2路:中原军区第1纵队、第2纵队第15旅

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第1纵队司令员王树声、中原军区副政治委员兼第1纵队政治委员戴季英 、第1纵队副司令员刘昌毅率部向西、西南方向突围。

战至1946年7月24日突围部队到达鄂西北地区时,鉴于部队始终无法摆脱敌军尾随追击,经请示中央并得到批准,王树声决定部队就地分散,以武当山为中心,就地开辟鄂西北根据地,坚持游击战。

该部1纵第3旅旅长闵学胜率领1纵第2旅第6团(缺1营)、第3旅第8团、1纵警卫团、1纵机关人员共计2500余人,在强渡襄河时担负掩护全军转移的后卫阻击任务。

战斗中1纵第2旅第6团被打散,第6团副团长孙宗林、营长罗金科收拢部队后退至大洪山地区坚持游击战,后与江汉军区突围部队会合,改称江汉支队第二大队,第6团余部不足200人。

1纵第3旅旅长闵学胜完成阻击任务后率余部单独北上,于8月初突出重围进入伏牛山区,与河南军区突围部队会合。

解放战争史:中原突围全记录,“皮旅”转战千里的24个日日夜夜

2纵15旅(缺45团)在旅长王海山、政治委员陈先瑞的率领下,担负掩护过河部队穿越平汉路的任务,因敌军堵截严密而未能成功。

2纵15旅旅长王海山只得留下第43团负责断后,收扰溃兵。自己则和政治委员陈先瑞率余部北上,于9月24日到达陕南,余部1300余人与先期到达的李先念部会合,共同开辟豫鄂陕根据地。

2纵15旅第43团副团长吴茂金奉命率43团负责收拢强渡襄河时被打散的各部队人员。43团余部共约1000余人历经几番恶战,最后约剩300余人退入桐柏山区,并与当地游击队会合。

王树声、刘昌毅则率领退到鄂西北的余部组建鄂西北军区,一直坚持战斗到1947年2月初,终因在敌军的重兵合围下孤立无援,不得不化整为零分散突围。

1947年2月12日,王树声在交通员的护送下,化装转移到苏北解放区。这是自1937年红西路军失败整整10年后,王树声再次以化装方式成功脱险。

至此,该路9000余人的突围部队仅剩张才千率领的一支不足千人的部队南渡长江与敌顽强周旋。

解放战争史:中原突围全记录,“皮旅”转战千里的24个日日夜夜

第3路:江汉军区

江汉军区6000余人由司令员罗厚福、政治委员文敏生率领,撤至鄂西北后并入王树声领导的鄂西北军区,随后一部进入大别山,一部就地分散打游击。

直至1947年12月,余部分别与晋冀鲁豫野战军3纵、12纵会合。

解放战争史:中原突围全记录,“皮旅”转战千里的24个日日夜夜

第4路:河南军区

该部2000余人在河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黄霖的率领下向西南突围,由于人数少,目标小,突围行动较为顺利,伤亡及失散人员仅300余人。

该部于7月30日到达陕南,并于8月初与先期到达的李先念部会合,共同开辟豫鄂陕根据地。

整个中原突围的6路部队,除“皮旅”外,其余各部均在其后的整编中被拆分重组,唯有“皮旅”以完整建制被保留下来。

解放战争史:中原突围全记录,“皮旅”转战千里的24个日日夜夜

“皮旅”沿革

1946年9月,撤到苏皖解放区不足两个月的皮旅从高邮南下,首战淮阴。随后,参加了华中野战军的第一次涟水保卫战。

1946年10月,皮旅被编入华中野战军战斗序列,番号改为第13旅,隶属华中野战军第1纵队。

1947年2月,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13旅升格为独立师,隶属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5月,参加了孟良崮战役。

1947年12月,独立师转隶晋冀鲁豫野战军战斗序列。

1948年2月,独立师改建为晋冀鲁豫军区第13纵队第37旅。

1948年5月,改称华北军区第13纵队第37旅,参加了临汾战役。6月参加了晋中战役。10月参加了太原战役。

1949年2月,华北军区第13纵队第37旅,整编为第61军181师。

1949年5月,第61军转隶第一野战军建制,181师挥师挺进大西北。

1949年11月,第181师改隶第二野战军指挥,进军大西南。

1951年3月,181师转隶第60军序列,编入第3兵团,作为第二批入朝参战部队,参加了抗美援朝。

解放战争史:中原突围全记录,“皮旅”转战千里的24个日日夜夜

1955年9月,正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学习的福州军区副司令员皮定均,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

1969年12月,181师番号改为180师。因180师曾在朝鲜战场上有过一次严重失利,这次改变番号的命令让全师官兵均感郁闷。

1985年1月,180师恢复了第181师番号。

1985年9月,第60军撤编,第181师转隶第1集团军,执行乙种师编制。

1996年10月,全军14个乙种师全部转隶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序列,改建为直属武警总部的武警机动师。

181师改称武警机动181师,下辖武警第541、542、543、711团。

2018年,武警机动181师番号撤销,改建为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机动第一支队。部队编制为副师级(旅级)。

至今,有着光荣历史的“皮旅”依然秉持着老部队的优良传统,继续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中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