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解放戰争史:中原突圍全記錄,“皮旅”轉戰千裡的24個日日夜夜

作者:公子無用

1946年6月的中原突圍,“皮旅”在曆時24天的千裡轉戰中,曆經大小戰鬥23次,以傷亡300餘人,失散1700餘人的代價,圓滿完成了掩護全軍突圍的任務。

盡管“皮旅”在當時的嚴峻形勢下是作為一支随時準備犧牲的孤軍來使用,但在中原突圍的6路部隊中,是唯一一支在其後的整編中,仍然保留完整建制的部隊,而其他部隊均因損失過大而被拆分重組。

解放戰争史:中原突圍全記錄,“皮旅”轉戰千裡的24個日日夜夜

“皮旅”前身

1944年4月,侵華日軍釋出了以打通京廣鐵路線為戰役目的的“1号作戰令”,中日雙方随之在河南、湖南、廣西展開了豫中、長衡、桂柳三次大型會戰,史稱“豫湘桂大會戰”。

戰至8月,随着數十萬國民黨軍隊的不斷潰敗,鄭州、許昌、洛陽、長沙、衡陽等38座城市相繼淪陷,整個豫西地區及周邊區域盡落日軍之手。

為了應對國民黨軍隊潰敗後,日軍對八路軍各根據地肆無忌憚的瘋狂掃蕩,中央軍委決定開辟豫西敵後抗日根據地,用襲擾戰術在日軍後方展開遊擊戰,以此打擊日軍的嚣張氣焰。

8月,以太行軍區第3團、第35團為基礎,組建了八路軍豫西抗日獨立支隊,兵力約1500人,由皮定均出任司令員,徐子榮出任政治委員。

解放戰争史:中原突圍全記錄,“皮旅”轉戰千裡的24個日日夜夜

9月,皮定均、徐子榮率剛剛成立的豫西抗日獨立支隊南渡黃河,開赴嵩山地區,似一顆釘子契入日軍大後方,成功開辟了豫西敵後抗日根據地。

1945年4月,豫西抗日獨立支隊轉隸八路軍河南軍區戰鬥序列,番号改稱河南軍區第1支隊兼第1軍分區。

1945年8月,日本宣告無條件投降後,國民黨軍隊為搶奪勝利果實,不斷與我軍發生摩擦。為應對可能發生的内戰,我軍各部對部隊編制及防務做出了必要的調整。

11月,河南軍區第1支隊改編為中原軍區第1縱隊第1旅,原轄第3、35、59團依次改稱第1、2、3團,仍由皮定均、徐子榮分别出任該旅軍政主官。

“皮旅”就此正式成軍,追溯前身,該旅源自劉伯承師長上司的八路軍第129師發展出來的部隊。

1946年4月,第1旅之第3團分别編入第1團和第2團,另由第14旅之第4團調入第1旅改稱第3團。經此番擴編後,第1旅兵強馬壯,兵員由原來的5000餘人達到了7000餘人。

解放戰争史:中原突圍全記錄,“皮旅”轉戰千裡的24個日日夜夜

臨危受命

1946年6月,國民黨軍由鄭州綏靖公署主任劉峙率領的30萬兵力向中原軍區司令部所在地宣化店地區發動大規模進攻。

為儲存力量,遵照中共中央關于“立即突圍,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顧慮,生存第一,勝利第一”的訓示,中原軍區主力部隊向多個方向,兵分6路開始實施突圍。

1946年6月24日,中原軍區副司令員兼第1縱隊司令員王樹聲、中原軍區副政治委員兼第1縱隊政治委員戴季英,把皮定均、徐子榮召到縱隊司令部當面交代任務:

指令第1旅在東面阻擊敵軍3日,掩護主力西進越過平漢鐵路。3日期滿後,視具體情況自行實施突圍。

臨别時,王樹聲送給皮定均、徐子榮幾套便衣,叮囑道:

“把你們留下來,是出于大局考慮,是萬不得已的最後選擇。你部團以上幹部可提前準備便衣,以待突圍時使用,應盡最大努力儲存幹部,為日後部隊重組留下些種子。”
解放戰争史:中原突圍全記錄,“皮旅”轉戰千裡的24個日日夜夜

按當時的嚴峻形勢,中原軍區把第1旅留下來打阻擊,掩護全軍撤退,确實是斷臂求生之舉。幾乎沒有人相信,作為棄子的這支部隊,能夠在敵人30萬大軍的合圍之下突圍成功。

傳回旅部的路上,考慮到此次任務的特殊性與艱巨性,皮定均與徐子榮策馬并行許久都默不作聲。

行出裡許,皮定均側身對徐子榮說道:

“任務必須完成,但我絕不會換穿便衣。就算戰死,我都要穿着這身八路軍軍服堂堂正正地倒下。”

徐子榮贊道:

“将軍死沙場,忠骨埋青山。”

二人相視一笑,策馬揚鞭,疾馳而去!

解放戰争史:中原突圍全記錄,“皮旅”轉戰千裡的24個日日夜夜

分路突圍

1946年6月25日,中原軍區6路突圍部隊各自展開突圍行動。除了擔負阻擊任務的皮定均指揮的第1旅外,另外的5路突圍部隊分别是:

第1路:中原局機關、中原軍區機關、中原軍區部分主力部隊

由中原軍區司令員李先念、中原軍區政治委員鄭位三、中原軍區副司令員王震率中原局、中原軍區機關、幹部旅、2縱第13旅、第15旅第45團、第359旅共計10000餘人,向北突圍。

第2路:中原軍區第1縱隊、第2縱隊第15旅

由中原軍區副司令員兼第1縱隊司令員王樹聲、中原軍區副政治委員兼第1縱隊政治委員戴季英 、第1縱隊副司令員劉昌毅,率1縱第2旅、第3旅、2縱第15旅(缺第45團)共計9000餘人,向西、西南方向突圍。

第3路:中原軍區江漢軍區

中原軍區江漢軍區所屬部隊6000餘人,由司令員羅厚福、政治委員文敏生率領,向鄂西北地區突圍。

第4路:中原軍區河南軍區

中原軍區河南軍區所屬部隊2000餘人,由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黃霖率領,向陝南突圍。

第5路:鄂東獨立第2旅

鄂東獨立第2旅6000餘人,由旅長吳誠忠、政治委員張體學率領,佯裝中原軍區司令部和中原局指揮機關,向安徽嶽西太湖地區轉進,以此主動誘使敵軍對其追擊。

鄂東獨立第2旅,同樣是一支為了全局而舍身赴死的部隊。

解放戰争史:中原突圍全記錄,“皮旅”轉戰千裡的24個日日夜夜

1946年6月25日,5路突圍部隊展開突圍行動後,國民黨軍隊直到26日清晨才察覺到我軍動向。這一個晝夜的時間差,使得各路部隊的先期突圍行動非常順利。

6月26日下午16時,敵軍一部在白雀園地區遭遇皮定均部頑強阻擊,進而察覺由王樹聲、戴季英率領的主力部隊已經向西退卻。敵軍遂集結兵力對當面皮定均所部重點攻擊,意圖迅速突破。

為了給主力部隊突圍争取時間,第1旅在皮定均、徐子榮的指揮下,以旅主力依托有利地形且戰且退頑強阻擊,另以一團兵力冒充大部隊左右穿梭,來回襲擾,以此迷惑敵軍,讓敵人無法摸清部隊虛實。

敵軍果然中計,以為當面之阻擊部隊至少有一個師,遂一邊加強正面攻勢,一邊分兵迂回左右兩翼,妄圖将這個“師”合圍,一仗殲之。

戰至黃昏,眼看敵人的包圍圈就要合攏,就在這十萬火急的緊迫時刻,天上突降瓢潑大雨,豆大的雨點砸在臉上隐隐作痛,令人目不視物。

夏季的豫南山區晚上7、8點鐘即已黑透,伴着滂沱的大雨幾乎伸手不見五指。

由此,幸運地減緩了敵軍的攻勢。

解放戰争史:中原突圍全記錄,“皮旅”轉戰千裡的24個日日夜夜

皮定均大叫一聲:天助我也!

當機立斷,留下一個營與敵軍繼續周旋,主力卻趁着夜色從敵人兩支部隊的防區結合部鑽了出去,冒雨向劉家沖疾進。

6月27日黎明時分,堅守陣地的部隊趁着薄霧撤出戰場,從側翼敵軍防區殺開一條血路,一路向西疾進,強行軍4個小時後突然折而向南,于一山溝處隐蔽下來,繼續等待天黑。

巧合的是,提前突圍出來的旅主力在皮定均的指揮下,6月27日這天,同樣是一步未挪,全旅隐蔽在劉家沖的山巒之中。盡管敵軍數次搜山,卻幸運的全數避過。

6月27日夜,擔負疑兵重任,最後撤出戰鬥的這個營突然從山溝溝裡冒了出來,甩開追兵,經一夜急行軍,于28日晨到達劉家沖與旅主力安全會合。

經清點人數,與敵軍重兵三天兩夜的戰鬥中,第1旅僅損失了百餘人。

解放戰争史:中原突圍全記錄,“皮旅”轉戰千裡的24個日日夜夜

唯快不破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深谙此道的皮定均在部隊彙合後,于6月28日率全旅迅速出劉家沖,直奔小界嶺。

6月30日,第1旅經兩天急行軍到達河南商城縣境竹園鄉瓦西坪村。當夜,全旅在此休整至淩晨3時,即向安徽六安奔襲。

7月1日夜,皮定均率部經80公裡強行軍抵達安徽六安,突襲金寨松子關,順利得手。

7月3日,全旅進至金寨吳家店,輕松擊敗駐守當地的一支國民黨保安部隊後,皮定均決定在此休整3日。

至此,從6月26日連番鏖戰已達8天的部隊,終于可以停下來吃一口熱飯,睡一個好覺了。

7月7日,全旅休整完畢,當日到達安徽霍山縣大化坪鎮。該日,未發生戰鬥。

7月10日,全旅到達安徽霍山縣千笠寺,攻占青楓嶺後,迅速搶占磨子潭鎮。

解放戰争史:中原突圍全記錄,“皮旅”轉戰千裡的24個日日夜夜

7月11日,全旅從磨子潭鎮成功強渡淠河。

7月12日,全旅進至安徽六安縣毛坦廠鎮。

7月13日,皮定均決定在毛坦廠鎮休整一天,并在東山坡召開了全旅動員大會,對下一階段穿越皖中平原的行動計劃做出戰鬥動員。

7月14日,全旅從毛坦廠鎮沿六安至合肥的公路線攻擊前進。

7月15日,攻占官亭鎮。

7月16日,奇襲吳山廟。

7月18日,全旅經長豐縣下塘集,順利跨過淮南鐵路,抵達安徽滁州定遠縣池河鎮。

7月19日,全旅進至津浦鐵路西側的紅心鋪。

7月20日,全旅越過津浦線,在明光三界東北中嘉山附近與淮南軍區嘉山支隊會師,勝利到達蘇皖解放區。

皮定均、徐子榮率7000餘人的第1旅在曆時24天的千裡轉戰中,曆經大小戰鬥23次,以傷亡300餘人,失散1700餘人的代價,勝利抵達蘇皖解放區時,全旅仍有5000餘人。

第1旅一戰成名,從此有了一個大名鼎鼎的别名——皮旅!

解放戰争史:中原突圍全記錄,“皮旅”轉戰千裡的24個日日夜夜

另一孤軍

而另一支擔負掩護中原全軍突圍的孤軍,卻沒有皮旅這樣的幸運……

鄂東獨立第2旅在旅長吳誠忠、政治委員張體學的率領下,佯裝中原軍區司令部和中原局指揮機關,以此吸引敵軍,掩護真正的中原局和中原軍區機關向北突圍。

鄂東獨立第2旅向安徽嶽西太湖地區轉進途中遭遇敵軍層層圍堵,多番嘗試突破皆未能成功,無奈之下隻得進入大别山堅持遊擊戰鬥。

但是,在敵人的重兵圍剿下,戰至10月中旬,缺吃缺穿,彈盡糧絕的鄂東獨立第2旅僅剩下數百人。

經與上級聯系後,旅長吳誠忠、政委張體學奉命化裝轉移傳回解放區,餘部就地分散全部便衣化,化整為零伺機轉移,鄂東獨立第2旅就此失去了建制。

最終,在大别山堅持遊擊戰的鄂東獨立第2旅餘部大部犧牲。

解放戰争史:中原突圍全記錄,“皮旅”轉戰千裡的24個日日夜夜

李先念部

除去前文已述的皮旅、鄂東獨立第2旅以外,中原突圍的另外4路部隊突圍情況簡述如下:

第1路:中原局機關、中原軍區機關、中原軍區部分主力部隊

由中原軍區司令員李先念、中原軍區政治委員鄭位三、中原軍區副司令員王震率領的部隊向北突圍過程中,從6月26日至7月11日整整15天時間裡,始終無法擺脫敵人的尾随追擊。

為了分散敵軍追堵兵力和部署,部隊隻得兵分兩路,改為左、右翼分散突圍。

左翼部隊——

由李先念、鄭位三率中原局、中原軍區機關、2縱第13旅、第15旅45團、中原軍區警衛團曆經10餘場惡戰,于8月2日到達陝南,并與陝南遊擊隊會合。

突圍過程中,為避免中原局及中原軍區上司機關全軍覆沒,造成更大的損失,黨委會臨時作出決定:

中原軍區政治委員鄭位三、中原局組織部部長陳少敏等數名進階幹部離開部隊,裝扮成老百姓自行撤離。

中原軍區司令員李先念則率部進入陝南,在仍然無法擺脫敵軍圍追堵截的情況下,與陝南遊擊隊會合,就地開辟豫鄂陝根據地,堅持戰鬥與敵周旋。

擔負後衛阻擊任務的第13旅39團在突圍戰鬥中與主力部隊失散,後由團長趙炳倫率1營一部歸建,旅政委楊煥民率3營一部也于9月12日突出重圍進入陝甘甯邊區根據地,但39團2營卻從此杳無音信。

解放戰争史:中原突圍全記錄,“皮旅”轉戰千裡的24個日日夜夜

右翼部隊——

王震率359旅、幹部旅突圍,曆經多次戰鬥至7月27日仍然無法突出包圍圈。

為了盡可能多地儲存幹部以便日後重組部隊,王震指令幹部旅就地分散,一部分跟随359旅行動,一部分換上便裝自行轉移,另一部分換上便裝入村入戶,尋找百姓掩護,就地隐蔽,伺機轉移。

8月29日,王震率359旅旅部機關、第718團、第719團終于突出重圍,到達陝甘甯邊區根據地。

9月8日,359旅副旅長徐國賢率717團經一路血戰終于擺脫追兵,進入陝甘甯邊區根據地與王震所部會合。

第1路所屬部隊在突圍作戰中,左翼部隊共計傷亡1570餘人,失散1900餘人。右翼部隊由于分散轉移,傷亡僅為數百人,但失散人員也高達1600餘人,特别是幹部旅的失散幹部較多,甚為可歎!

整個部隊從突圍開始時的10000餘人,到突圍結束時還剩下6000餘人。

解放戰争史:中原突圍全記錄,“皮旅”轉戰千裡的24個日日夜夜

王樹聲部

第2路:中原軍區第1縱隊、第2縱隊第15旅

中原軍區副司令員兼第1縱隊司令員王樹聲、中原軍區副政治委員兼第1縱隊政治委員戴季英 、第1縱隊副司令員劉昌毅率部向西、西南方向突圍。

戰至1946年7月24日突圍部隊到達鄂西北地區時,鑒于部隊始終無法擺脫敵軍尾随追擊,經請示中央并得到準許,王樹聲決定部隊就地分散,以武當山為中心,就地開辟鄂西北根據地,堅持遊擊戰。

該部1縱第3旅旅長闵學勝率領1縱第2旅第6團(缺1營)、第3旅第8團、1縱警衛團、1縱機關人員共計2500餘人,在強渡襄河時擔負掩護全軍轉移的後衛阻擊任務。

戰鬥中1縱第2旅第6團被打散,第6團副團長孫宗林、營長羅金科收攏部隊後退至大洪山地區堅持遊擊戰,後與江漢軍區突圍部隊會合,改稱江漢支隊第二大隊,第6團餘部不足200人。

1縱第3旅旅長闵學勝完成阻擊任務後率餘部單獨北上,于8月初突出重圍進入伏牛山區,與河南軍區突圍部隊會合。

解放戰争史:中原突圍全記錄,“皮旅”轉戰千裡的24個日日夜夜

2縱15旅(缺45團)在旅長王海山、政治委員陳先瑞的率領下,擔負掩護過河部隊穿越平漢路的任務,因敵軍堵截嚴密而未能成功。

2縱15旅旅長王海山隻得留下第43團負責斷後,收擾潰兵。自己則和政治委員陳先瑞率餘部北上,于9月24日到達陝南,餘部1300餘人與先期到達的李先念部會合,共同開辟豫鄂陝根據地。

2縱15旅第43團副團長吳茂金奉命率43團負責收攏強渡襄河時被打散的各部隊人員。43團餘部共約1000餘人曆經幾番惡戰,最後約剩300餘人退入桐柏山區,并與當地遊擊隊會合。

王樹聲、劉昌毅則率領退到鄂西北的餘部組建鄂西北軍區,一直堅持戰鬥到1947年2月初,終因在敵軍的重兵合圍下孤立無援,不得不化整為零分散突圍。

1947年2月12日,王樹聲在交通員的護送下,化裝轉移到蘇北解放區。這是自1937年紅西路軍失敗整整10年後,王樹聲再次以化裝方式成功脫險。

至此,該路9000餘人的突圍部隊僅剩張才千率領的一支不足千人的部隊南渡長江與敵頑強周旋。

解放戰争史:中原突圍全記錄,“皮旅”轉戰千裡的24個日日夜夜

第3路:江漢軍區

江漢軍區6000餘人由司令員羅厚福、政治委員文敏生率領,撤至鄂西北後并入王樹聲上司的鄂西北軍區,随後一部進入大别山,一部就地分散打遊擊。

直至1947年12月,餘部分别與晉冀魯豫野戰軍3縱、12縱會合。

解放戰争史:中原突圍全記錄,“皮旅”轉戰千裡的24個日日夜夜

第4路:河南軍區

該部2000餘人在河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黃霖的率領下向西南突圍,由于人數少,目标小,突圍行動較為順利,傷亡及失散人員僅300餘人。

該部于7月30日到達陝南,并于8月初與先期到達的李先念部會合,共同開辟豫鄂陝根據地。

整個中原突圍的6路部隊,除“皮旅”外,其餘各部均在其後的整編中被拆分重組,唯有“皮旅”以完整建制被保留下來。

解放戰争史:中原突圍全記錄,“皮旅”轉戰千裡的24個日日夜夜

“皮旅”沿革

1946年9月,撤到蘇皖解放區不足兩個月的皮旅從高郵南下,首戰淮陰。随後,參加了華中野戰軍的第一次漣水保衛戰。

1946年10月,皮旅被編入華中野戰軍戰鬥序列,番号改為第13旅,隸屬華中野戰軍第1縱隊。

1947年2月,山東野戰軍與華中野戰軍合編為華東野戰軍,第13旅升格為獨立師,隸屬華東野戰軍第1縱隊。5月,參加了孟良崮戰役。

1947年12月,獨立師轉隸晉冀魯豫野戰軍戰鬥序列。

1948年2月,獨立師改建為晉冀魯豫軍區第13縱隊第37旅。

1948年5月,改稱華北軍區第13縱隊第37旅,參加了臨汾戰役。6月參加了晉中戰役。10月參加了太原戰役。

1949年2月,華北軍區第13縱隊第37旅,整編為第61軍181師。

1949年5月,第61軍轉隸第一野戰軍建制,181師揮師挺進大西北。

1949年11月,第181師改隸第二野戰軍指揮,進軍大西南。

1951年3月,181師轉隸第60軍序列,編入第3兵團,作為第二批入朝參戰部隊,參加了抗美援朝。

解放戰争史:中原突圍全記錄,“皮旅”轉戰千裡的24個日日夜夜

1955年9月,正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等軍事學院學習的福州軍區副司令員皮定均,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将軍銜。

1969年12月,181師番号改為180師。因180師曾在北韓戰場上有過一次嚴重失利,這次改變番号的指令讓全師官兵均感郁悶。

1985年1月,180師恢複了第181師番号。

1985年9月,第60軍撤編,第181師轉隸第1集團軍,執行乙種師編制。

1996年10月,全軍14個乙種師全部轉隸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序列,改建為直屬武警總部的武警機動師。

181師改稱武警機動181師,下轄武警第541、542、543、711團。

2018年,武警機動181師番号撤銷,改建為武警第二機動總隊機動第一支隊。部隊編制為副師級(旅級)。

至今,有着光榮曆史的“皮旅”依然秉持着老部隊的優良傳統,繼續在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中履行着自己神聖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