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青年,以何姿态投身金融行业?

作者:中国青年杂志
青年,以何姿态投身金融行业?

青年,以何姿态投身金融行业?

文-李璞

2024年1月16日至19日,300多名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在中央党校,就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进行专题研讨。习近平总书记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大陆金融高质量发展”。

本次讲话在谈及金融强国时提到要具备一系列关键核心金融要素,其中就包括“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青年作为金融行业的主力军,应该以怎样的姿态投身金融行业,助力金融高质量发展呢?

金融青年要去标签化

金融行业一直备受瞩目,甚至一度被看作是繁华与成功的代名词,身在其中的从业者也与“高起点”“高收入”“赚钱多”“体面且有前途”“精英阶层”等标签挂钩,在这些标签的吸引下,一大批青年趋之若鹜。

“我不是喜欢金融本身,而是喜欢这份工作的体面和高收入。”很多刚走出校园、涉世未深的青年是抱着这样的想法走入金融行业的。即便在“限薪令”后,金融业还是具有一定吸引力。但是,目前的金融市场,尤其是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当下,需要的是以“赚钱为目的”的人才吗?他们能胜任高质量发展要求和趋势下的金融工作吗?我想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站在广大青年个人职业发展的角度,我想说,如果我们对自己将从事的工作怀有热情,而这份工作对社会有价值,对人民有贡献,那么这份工作就是体面的,值得投身的,而且也能获得长期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收获满意的收入也是必然且坦然的。相反,如果你不热爱,对金融工作没有兴趣,初衷只是赚快钱、赚大钱,这份工作可能会慢慢“消耗”掉你的激情,这还不是最可怕的,如果你尝到了快钱、大钱的甜头,金融工作可能会让你走向自我毁灭的终点。

我们回到金融行业本身,金融行业发展的目标绝对不是为了赚钱,中国金融在诞生之初就携带着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基因和使命。金融的本质是帮助资金的融通,让需要用到资金的个人或企业,和手头有闲钱需要理财的个人或企业,通过金融服务机构和从业者的撮合,获得最有效率的匹配。从资产端看,无论银行、证券、保险还是信托,应当也必须履行支持实体企业发展、支持人民获得幸福美好生活的责任。例如,普惠金融可以服务“双创”,让创业者获得实打实的资金支持、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等;通过设计合理的房贷产品,既能让老百姓可以较低成本地拥有首套房、改善房从而获得归属感,又能有效杜绝加杠杆炒房的投机行为,这就是金融业服务“房住不炒”的体现。而从负债端看,银行的储蓄和理财产品帮助国民管理流动性,券商、基金通过资本市场服务合格投资者获得风险收益、超额收益,保险则贯彻执行社会稳定器的职能,通过丰富的保险产品,解决医疗补充、养老补充、风险补偿的问题,三者协同就是一个家庭财务稳健的有利保证。

在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过程中,实际上需要一个个具体的金融从业者去认真完成各自的工作,只有当身在其中的从业者热爱金融、具备金融专业知识、把握服务对象的痛点和需求时,才会真正落实金融服务社会的责任。所以,人才,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要素。

已经投身或准备好投身金融行业的青年,应该去掉外界对金融从业者的诸多标签,转变思维,不要单纯奔着赚快钱、赚大钱的目标,身处这个行业需要肩负一些责任。同时,也要放开思维,中国金融行业的出现和发展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老一代人已经完成了金融普及的任务,现在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需要金融青年发挥聪明才智,推动中国金融高质量发展。

我很喜欢一句话,年轻人走向未来,更决定未来的走向。

服务利他,专业赋能

2018年,黄奇帆在上海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他说:“金融本质上就是具有中介性质的现代服务业,每一位金融从业者,都需要用知识创造价值,用劳动赢得客户,用调查分析规避风险,都必须沉心静气下真功夫、苦功夫。”

我认为这是一个合格金融青年的做事标准。

身处服务行业,应该是服务属性在前,金融属性在后,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人会顺序颠倒,比如在没有做任何服务、没有了解客户需求时,就给客户推荐金融产品、金融方案。这也不是未来金融行业需要的人才。

金融客户需要的是怎样的服务?首先是利他,不需要能言善辩,而是永远站在客户的角度考虑问题,满足客户的需求,只有利他才能持续获得客户的尊重和信任;其次是专业知识,能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举个保险行业的案例,在有些人眼里,保险可能处在金融鄙视链的底端,因为在刻板印象里,保险从业者大多是通过打电话或上门推销来卖出保单。但让我欣喜的是,最近五年,我看到很多保险青年在用“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实际上,新一代青年早已摆脱过去的传统展业模式,他们的工作流程是与客户建立信任关系—了解客户信息、挖掘需求—分析客户财务、家庭情况给出解决方案—成交后提供售后服务。整个流程都是站在客户的角度出发,发现他们的真实需求,给出专业的解决方案。

当然,这个工作流程背后是需要专业知识和能力做支撑的。比如风险管理的能力,怎么做保单整理,怎么做产品组合;资产管理的能力,既要懂基础的现金流规划,也要懂更高阶的资产配置逻辑和信托架构设计;客户服务的能力,包括保全理赔、争议解决、融通赔付等等。

一以贯之,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行业需要的是这种具有服务意识,且有过硬专业素养的青年队伍。

所以,青年们请做好准备,踏入金融行业,并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是不断学习的开始,是不断遇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开始,是持续精进专业技能的开始。

做好准备,迎接发展

回顾刚刚过去的2023年,金融行业迎来了多项改革推进,比如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明确建设金融强国目标;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组建,金融监管架构由“一行两会”变为“一行一总局一会”;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全面落地,等等。今年的专题研讨又再次强调“推动大陆金融高质量发展”。

这些“大事”可能并不会与我们个体产生直接的影响,但在大势所趋的发展进程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共同推动行业的发展。可以确定的是,我们已经处在金融高速发展的关键节点,金融青年们做好准备,迎接发展。

具体要做哪些准备呢?

首先最基础的是敬畏法律、坚守底线。习近平总书记在开班式上强调了“五个不”: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

金融行业是需要和钱直接打交道的,要坚守住法律底线和职业底线,对诱惑说不。

其次是接受新鲜事物,了解运用各种工具。比如AI,现在有些金融从业者已经开始借助AI实现投资组合和财务分析,未来AI的运用范围会更广,青年应该跟上时代的潮流。

另外,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提高技能,武装自己。在基本技能上,要积极思考、认真研究,尤其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适应能力。服务行业都是需要通过沟通与表达,与外部建立直接联系,同时,如果不能适应行业和公司的变化,也很难获得进步。在专业技能上,不同的岗位对专业技能有不同的要求,比如保险公司需要懂客户经营、懂保险产品、懂风险规划。

在任何时候,更专业的自己都是最好的依赖,相比行业变化的不确定性,提升自己就是唯一可以把握的确定性。

最后,作为金融行业的“老炮儿”,我想对青年再唠叨一句,未来的金融行业,也许不会再续写“财富自由”的故事,请你打消来金融行业赚大钱的念头,稳扎稳打、踏踏实实地提高自己的专业度,真真正正去服务好老百姓,相信这个行业最终会给你想要的一切。

青年,以何姿态投身金融行业?

(作者系IFA独立理财顾问协会中国区发起人、晟睿投资创始合伙人,得到APP逻辑思维理财专栏主理人、吴晓波频道《财富晓说》栏目出品人)

监制:皮钧终审:陈敏审校:刘晓 刘博文编辑:张斯絮 杨映锴(实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