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年,以何姿态投身金融行業?

作者:中國青年雜志
青年,以何姿态投身金融行業?

青年,以何姿态投身金融行業?

文-李璞

2024年1月16日至19日,300多名省部級主要上司幹部在中央黨校,就關系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推動金融高品質發展進行專題研讨。習近平總書記在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推動大陸金融高品質發展”。

本次講話在談及金融強國時提到要具備一系列關鍵核心金融要素,其中就包括“強大的金融人才隊伍”。青年作為金融行業的主力軍,應該以怎樣的姿态投身金融行業,助力金融高品質發展呢?

金融青年要去标簽化

金融行業一直備受矚目,甚至一度被看作是繁華與成功的代名詞,身在其中的從業者也與“高起點”“高收入”“賺錢多”“體面且有前途”“精英階層”等标簽挂鈎,在這些标簽的吸引下,一大批青年趨之若鹜。

“我不是喜歡金融本身,而是喜歡這份工作的體面和高收入。”很多剛走出校園、涉世未深的青年是抱着這樣的想法走入金融行業的。即便在“限薪令”後,金融業還是具有一定吸引力。但是,目前的金融市場,尤其是在推動金融高品質發展的當下,需要的是以“賺錢為目的”的人才嗎?他們能勝任高品質發展要求和趨勢下的金融工作嗎?我想答案應該是否定的。

站在廣大青年個人職業發展的角度,我想說,如果我們對自己将從事的工作懷有熱情,而這份工作對社會有價值,對人民有貢獻,那麼這份工作就是體面的,值得投身的,而且也能獲得長期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收獲滿意的收入也是必然且坦然的。相反,如果你不熱愛,對金融工作沒有興趣,初衷隻是賺快錢、賺大錢,這份工作可能會慢慢“消耗”掉你的激情,這還不是最可怕的,如果你嘗到了快錢、大錢的甜頭,金融工作可能會讓你走向自我毀滅的終點。

我們回到金融行業本身,金融行業發展的目标絕對不是為了賺錢,中國金融在誕生之初就攜帶着服務社會、服務大衆的基因和使命。金融的本質是幫助資金的融通,讓需要用到資金的個人或企業,和手頭有閑錢需要理财的個人或企業,通過金融服務機構和從業者的撮合,獲得最有效率的比對。從資産端看,無論銀行、證券、保險還是信托,應當也必須履行支援實體企業發展、支援人民獲得幸福美好生活的責任。例如,普惠金融可以服務“雙創”,讓創業者獲得實打實的資金支援、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等;通過設計合理的房貸産品,既能讓老百姓可以較低成本地擁有首套房、改善房進而獲得歸屬感,又能有效杜絕加杠杆炒房的投機行為,這就是金融業服務“房住不炒”的展現。而從負債端看,銀行的儲蓄和理财産品幫助國民管理流動性,券商、基金通過資本市場服務合格投資者獲得風險收益、超額收益,保險則貫徹執行社會穩定器的職能,通過豐富的保險産品,解決醫療補充、養老補充、風險補償的問題,三者協同就是一個家庭财務穩健的有利保證。

在服務社會、服務大衆的過程中,實際上需要一個個具體的金融從業者去認真完成各自的工作,隻有當身在其中的從業者熱愛金融、具備金融專業知識、把握服務對象的痛點和需求時,才會真正落實金融服務社會的責任。是以,人才,是推動金融高品質發展的重要要素。

已經投身或準備好投身金融行業的青年,應該去掉外界對金融從業者的諸多标簽,轉變思維,不要單純奔着賺快錢、賺大錢的目标,身處這個行業需要肩負一些責任。同時,也要放開思維,中國金融行業的出現和發展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老一代人已經完成了金融普及的任務,現在面對日益複雜的經濟環境,需要金融青年發揮聰明才智,推動中國金融高品質發展。

我很喜歡一句話,年輕人走向未來,更決定未來的走向。

服務利他,專業賦能

2018年,黃奇帆在上海交大上海進階金融學院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講,他說:“金融本質上就是具有中介性質的現代服務業,每一位金融從業者,都需要用知識創造價值,用勞動赢得客戶,用調查分析規避風險,都必須沉心靜氣下真功夫、苦功夫。”

我認為這是一個合格金融青年的做事标準。

身處服務行業,應該是服務屬性在前,金融屬性在後,但在實際工作中,很多人會順序颠倒,比如在沒有做任何服務、沒有了解客戶需求時,就給客戶推薦金融産品、金融方案。這也不是未來金融行業需要的人才。

金融客戶需要的是怎樣的服務?首先是利他,不需要能言善辯,而是永遠站在客戶的角度考慮問題,滿足客戶的需求,隻有利他才能持續獲得客戶的尊重和信任;其次是專業知識,能給出問題的解決方案。

舉個保險行業的案例,在有些人眼裡,保險可能處在金融鄙視鍊的底端,因為在刻闆印象裡,保險從業者大多是通過打電話或上門推銷來賣出保單。但讓我欣喜的是,最近五年,我看到很多保險青年在用“服務”為客戶創造價值,實際上,新一代青年早已擺脫過去的傳統展業模式,他們的工作流程是與客戶建立信任關系—了解客戶資訊、挖掘需求—分析客戶财務、家庭情況給出解決方案—成交後提供售後服務。整個流程都是站在客戶的角度出發,發現他們的真實需求,給出專業的解決方案。

當然,這個工作流程背後是需要專業知識和能力做支撐的。比如風險管理的能力,怎麼做保單整理,怎麼做産品組合;資産管理的能力,既要懂基礎的現金流規劃,也要懂更高階的資産配置邏輯和信托架構設計;客戶服務的能力,包括保全理賠、争議解決、融通賠付等等。

一以貫之,在金融高品質發展的背景下,行業需要的是這種具有服務意識,且有過硬專業素養的青年隊伍。

是以,青年們請做好準備,踏入金融行業,并不是結束,而是開始,是不斷學習的開始,是不斷遇到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開始,是持續精進專業技能的開始。

做好準備,迎接發展

回顧剛剛過去的2023年,金融行業迎來了多項改革推進,比如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召開,明确建設金融強國目标;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組建,金融監管架構由“一行兩會”變為“一行一總局一會”;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全面落地,等等。今年的專題研讨又再次強調“推動大陸金融高品質發展”。

這些“大事”可能并不會與我們個體産生直接的影響,但在大勢所趨的發展程序中,每個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共同推動行業的發展。可以确定的是,我們已經處在金融高速發展的關鍵節點,金融青年們做好準備,迎接發展。

具體要做哪些準備呢?

首先最基礎的是敬畏法律、堅守底線。習近平總書記在開班式上強調了“五個不”:誠實守信,不逾越底線;以義取利,不唯利是圖;穩健審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創新,不脫實向虛;依法合規,不胡作非為。

金融行業是需要和錢直接打交道的,要堅守住法律底線和職業底線,對誘惑說不。

其次是接受新鮮事物,了解運用各種工具。比如AI,現在有些金融從業者已經開始借助AI實作投資組合和财務分析,未來AI的運用範圍會更廣,青年應該跟上時代的潮流。

另外,保持終身學習的态度,提高技能,武裝自己。在基本技能上,要積極思考、認真研究,尤其要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文字和語言表達能力、适應能力。服務行業都是需要通過溝通與表達,與外部建立直接聯系,同時,如果不能适應行業和公司的變化,也很難獲得進步。在專業技能上,不同的崗位對專業技能有不同的要求,比如保險公司需要懂客戶經營、懂保險産品、懂風險規劃。

在任何時候,更專業的自己都是最好的依賴,相比行業變化的不确定性,提升自己就是唯一可以把握的确定性。

最後,作為金融行業的“老炮兒”,我想對青年再唠叨一句,未來的金融行業,也許不會再續寫“财富自由”的故事,請你打消來金融行業賺大錢的念頭,穩紮穩打、踏踏實實地提高自己的專業度,真真正正去服務好老百姓,相信這個行業最終會給你想要的一切。

青年,以何姿态投身金融行業?

(作者系IFA獨立理财顧問協會中國區發起人、晟睿投資創始合夥人,得到APP邏輯思維理财專欄主理人、吳曉波頻道《财富曉說》欄目出品人)

監制:皮鈞終審:陳敏審校:劉曉 劉博文編輯:張斯絮 楊映锴(實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