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口服GLP-1RA司美格鲁肽片登陆中国,强效降糖兼具多重代谢

作者:国际糖尿病
口服GLP-1RA司美格鲁肽片登陆中国,强效降糖兼具多重代谢

2024伊始,喜讯传来!近日,口服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司美格鲁肽片(诺和忻®)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用于成人2型糖尿病治疗。这意味着,GLP-1RA类药物将进入口服时代!对此,司美格鲁肽片中国注册临床研究的牵头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王卫庆教授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发表了对司美格鲁肽片获批的寄语及其未来临床应用的期待。

作为糖尿病领域备受瞩目的降糖新药,近年来GLP-1RA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综合治疗提供了简化方案,受到国内外各大指南的认可。但是,多肽类药物通过胃肠吸收、实现口服,一直是药物研发历程上的难题。借助“SNAC吸收促进剂”创新技术,司美格鲁肽片突破技术壁垒,实现GLP-1RA类药物经口服途径给药的历史性跨越,成为全球首个且目前唯一*的口服GLP-1RA。SNAC的促吸收作用可将口服给药途径的司美格鲁肽分子的生物利用度提高约100倍[1]。司美格鲁肽片每日口服给药,即可强效降糖,获得平稳的血药浓度曲线。

口服GLP-1RA司美格鲁肽片登陆中国,强效降糖兼具多重代谢

司美格鲁肽片中国注册临床研究的牵头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王卫庆教授表示:“作为一款口服降糖药,司美格鲁肽片可以帮助更多2型糖尿病患者克服注射障碍,更早获得GLP-1RA类药物的降糖效果。研究显示,该药物在中国队列人群中展现了较强的降糖效果,且安全性良好。这为司美格鲁肽片在中国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持,同时也极大增加了中国临床医生的用药信心。”

司美格鲁肽片的全球系列3期临床研究——PIONEER研究覆盖广泛2型糖尿病人群的不同病程阶段,在11 505例具有多种治疗背景特征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验证了司美格鲁肽片的疗效和安全性,证实了其显著的降糖效果和减重、降压、调脂等多重代谢调节能力[2-13]。其中,PIONEER 11研究显示,中国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司美格鲁肽片单药治疗后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达标率最高达92.3%[14]。

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高达1.4亿,居全球之首[15]。然而,大陆2型糖尿病患者在血压、血脂和血糖管理方面的综合达标率大约仅5.6%[16],而2型糖尿病合并超重或肥胖的患者比例已超过60%[17]。因此,合并多种代谢异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综合管理迫在眉睫。

口服GLP-1RA司美格鲁肽片登陆中国,强效降糖兼具多重代谢

司美格鲁肽片中国注册临床研究的牵头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表示:“司美格鲁肽片在中国的研究和国际上其他国家开展的司美格鲁肽片相关临床研究观察到的疗效高度一致,同样展现出该药物在中国人群中强大的降糖效果,并能更好地综合管理包括体重、血压和血脂在内的多种代谢指标,从整体水平调节代谢,全面改善多重代谢紊乱。经过近20年来临床证据的积累,GLP-1RA类药物已经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药物之一。司美格鲁肽片在中国的获批,将有望推动GLP-1RA类药物更为广泛的早期临床应用,更好地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

此外,PIONEER 6研究结果证实,对于合并心血管疾病或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司美格鲁肽片具有心血管安全性[8]。大型心血管结局研究——SOUL研究将进一步探索司美格鲁肽片的心血管获益。

作为全球首个且目前唯一*的创新口服GLP-1RA,司美格鲁肽片以其独有的口服便利性,可强效降糖,兼具多重代谢获益,助力患者提升治疗依从性。相信随着司美格鲁肽片在中国的获批上市,其有望引领中国口服降糖药治疗的新标准,以高效简便的治疗方案,推动GLP-1RA类药物在更广泛2型糖尿病人群中早期应用,助力血糖优质达标**与疾病综合管理,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目标的早日实现助力赋能。

*截至2024年1月

**优质达标:HbA1c<7%、无严重或确证性低血糖且无体重增加

参考文献

1. Buckley ST, et al. Sci Transl Med. 2018; 10(467): eaar7047.

2. Aroda VR, et al. Diabetes Care, 2019; 42(9): 1724-1732.

3. Rodbard HW, et al. Diabetes Care. 2019; 42(12): 2272-2281.

4. Rosenstock J, et al. JAMA. 2019; 321(15): 1466-1480.

5. Pratley R, et al. Lancet. 2019; 394(10192): 39-50.

6. Mosenzon O,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9; 7(7): 515-527.

7. Husain M, et al. N Engl J Med. 2019; 381(9): 841-851.

8. Pieber TR,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9; 7(7): 528-539.

9. Zinman B, et al. Diabetes Care. 2019; 42(12): 2262-2271.

10. Yamada Y,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0; 8(5): 377-391.

11. Yabe D,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0; 8(5): 392-406.

12. PIONEER 11: Weiqing Wang, et al. 2022 IDF. E-poster presentation.

13. PIONEER 12: Linong Ji, et al. 2022 IDF. E-poster presentation.

14. PIONEER 11, data on file.

15. IDF Diabetes Atlas, 10th edn.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2021.

16. Ji L, et al. Am J Med. 2013; 126(10): 925. e11-e22.

17. Ji LN, et al. BMC Public Health. 2013; 13: 602.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