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科研平台巡礼① | 保卫渔业“芯片”,把产量提上去、价格“打”下来!

作者:西部重庆科学城
科研平台巡礼① | 保卫渔业“芯片”,把产量提上去、价格“打”下来!

开栏语

2024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西部(重庆)科学城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正在着力构建“3238”现代产业集群体系,加快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截至2023年底,科学城已累计引进重大科创平台43个、累计新增人才1100 余人、市级以上科创平台增至340个,6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重组,市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增至94家,新孵化科技企业57家,科创动能显著增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和发展动能,经济持续保持良好增长态势。

新年伊始,我们开设“科研平台巡礼”专栏,将深入科学城各大平台采访调研,展示最新创新成果,探讨典型运营模式,以及他们是如何吸引和培养人才,以科创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我们也将关注科研平台与产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关注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赋能科学城乃至重庆经济社会发展。

欢迎持续关注。

苏轼有诗赞曰:“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吃鱼、养鱼在大陆有着悠久历史,但是鱼类人工养殖久了,品质会逐渐下降,必须不断选育确保鱼类种质“基因库”稳定。

水产种业是现代渔业发展的“芯片”,是渔业科技创新水平的集中体现,是现代渔业发展的决定性要素。同时,水产种业已成为大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全国水产品物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庆位于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过渡地带,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在全国生态安全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重庆地域内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充沛的水热条件及众多的河流,造就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长江上游是长江鲟、四川华鳊等珍稀、特有鱼类天然的卵苗孕育所和种质资源的基因库。

在这里,城与江、人与江、鱼与江的关系都密不可分。在位于西部(重庆)科学城的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科研人员正在用科学的精神延续着这段不解的情缘,一场保卫现代渔业发展“芯片”的战斗,正在进行……

新成果:提高长江特有鱼种产卵次数

科研平台巡礼① | 保卫渔业“芯片”,把产量提上去、价格“打”下来!

▲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雷键 摄

隆冬时节,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水产团队的实验室内却暖意融融。淡淡的鱼腥味弥漫在空气中,随着多台水下循环系统、制氧设备发出的声响,生生不息的蓝色希望正在这里被科研人员守护着、孕育着。

科研平台巡礼① | 保卫渔业“芯片”,把产量提上去、价格“打”下来!

▲王志坚教授(左二)带领团队人员查看鱼类繁育情况。雷键 摄

“鱼类育种很困难,有的鱼类,比如鲟鱼类,十几年才性成熟。我们将目光锁定在了重点攻克鱼类性周期的调控上。”西南大学副校长,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水产种质资源库团队负责人王志坚教授一边说着,一边指了指身旁的鱼缸架,顺着教授指尖的方向,一群群充满活力的四川华鳊正在水中欢快地游着。

科研平台巡礼① | 保卫渔业“芯片”,把产量提上去、价格“打”下来!

▲王志坚教授(左)介绍四川华鳊。雷键 摄

这些看似普通的鱼,凝结着整个水产团队历时近7年的研究成果——实现了对长江特有鱼的可控繁育。

科研平台巡礼① | 保卫渔业“芯片”,把产量提上去、价格“打”下来!

▲研发团队成员查看记录鱼类繁育情况。雷键 摄

四川华鳊是长江上游的特有鱼种,在野外一年只能繁殖1—2次。该团队在对其移养驯化成功后,攻克的第一个难关是四川华鳊的人工繁殖。不懈地努力,最终实现了其人工催产且受精率、成活率高达90%以上。

科研平台巡礼① | 保卫渔业“芯片”,把产量提上去、价格“打”下来!

▲鱼缸架中的四川华鳊。雷键 摄

科研人员通过对水温的处理,以及在控制催产时间进行催产和组织学观察等方式,实现了繁殖周期调控。经分析统计,繁殖周期缩短到14天/产卵。换言之,王志坚教授和其团队实现了长江上游的特有鱼种四川华鳊的可控繁育,其有效年产卵次数提高至20次以上。

科研平台巡礼① | 保卫渔业“芯片”,把产量提上去、价格“打”下来!

▲显微镜下科研人员观察鱼卵。雷键 摄

“通过提高鱼类产卵次数,就会有更多种质创制资源,这是进行基础研究的基石,也是实现我们进行种质创制的重要前提。可以说,四川华鳊人工繁殖周期调控的成功,为其它经济鱼类性周期的调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王志坚教授自信地说。

新目标:3年内把高价鱼的价格“打”下来

科研平台巡礼① | 保卫渔业“芯片”,把产量提上去、价格“打”下来!

▲研究团队查看实验鱼繁育情况。雷键 摄

渔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走规模化、标准化道路,而种质创制就是满足其产业发展的“高速路”。

科研平台巡礼① | 保卫渔业“芯片”,把产量提上去、价格“打”下来!

▲研究团队养殖的大鲵。雷键 摄

“三年内,我们要让长江里的翘嘴鲌和岩原鲤,变得便宜。”王志坚教授说出了团队的新目标。

育种技术创新支撑着水产种业发展。要获得高性状品种,必须提高育种创新能力,该团队将把更加优质、鲜美的水产品送向市民餐桌。同时,让更好看、更易饲养的观赏鱼走进千家万户的鱼缸。

科研平台巡礼① | 保卫渔业“芯片”,把产量提上去、价格“打”下来!

▲研究团队繁育的鱼类。雷键 摄

“有人觉得我们研究的是转基因,这是一种误解。”在聊到创制种质资源意义时,王志坚教授有些急切地说,“我们是通过对其基因进行重新编辑,使其达到我们的预期目标。打个比方,就像把长头发剪下来编个花再接回头上去,并没有改变本质。”

科研平台巡礼① | 保卫渔业“芯片”,把产量提上去、价格“打”下来!

▲研究团队对鱼卵进行处理。雷键 摄

而这个“编花”的过程,却是枯燥且漫长的。王志坚教授和他的团队在实验室里度过了无数个日夜,他们需要从大量的样本中筛选出提高鱼类抗病性、抗逆性、生长速度等优良性状的基因。这个过程就像是在浩瀚的宇宙中寻找一颗特定的星星,需要耐心和毅力。

科研平台巡礼① | 保卫渔业“芯片”,把产量提上去、价格“打”下来!

▲研究团队繁育的其他鱼类。雷键 摄

然而,一旦找到了这些基因,他们就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进行“编花”,从而创制出具有优良性状的种质资源。

科研平台巡礼① | 保卫渔业“芯片”,把产量提上去、价格“打”下来!

▲王志坚教授开心地介绍养殖的大鲵。雷键 摄

采访结束时,王志坚教授深情地说,“我从小就长在长江边,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保护和利用水产资源做出贡献。”而这份家国情怀,也是整个水产团队共同的理想。为此,水产团队于2023年还建立了长江上游(重庆)水产种质资源库,收集整理了长江上游地区的水产种质资源,这将助力长江上游鱼类种质资源延续,进一步提升大陆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能力。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习近平总书记对种业振兴念兹在兹,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为种业改革发展指明方向。

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由西南大学与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协同共建,是聚焦生物育种战略服务国家种业振兴的重要创新平台。经过两年来的建设和运行,已汇聚油菜、马铃薯、家蚕、水产、罗非鱼、柑橘、青蒿、茶树、杨树等多个重要特色物种开展种质创制与利用研究,组建了500余人的研发队伍,攻克了一批创制育种关键技术,申请发明专利40余项,创制种质资源素材4000余份,支撑长江上游种业发展的专业化平台效能不断提升。

西部(重庆)科学城将为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做好全方位服务,支持研发种质创制关键的核心技术,通过规模化、工程化、智能化的创制手段,打好“组合拳”,锻造“中国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生物安全贡献科学城的智慧和力量。

END

总编:邓晓伟丨副总编:李昊阳

主编:李童彤丨责编:王倩

记者:王柯岚、雷键 | 编辑:范兴欣|校对:周翌

科研平台巡礼① | 保卫渔业“芯片”,把产量提上去、价格“打”下来!

重庆高新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

2024,起飞!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