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有美人兮:单仰萍越剧谈艺录》:不辜负,是我对舞台的承诺

作者:头条读书君

1980年3月,新编越剧传奇剧《孟丽君》在上海人民大舞台公演。王文娟饰孟丽君,丁赛君、曹银娣饰皇甫少华,金美芳饰元成帝,孟莉英饰荣兰,周宝奎饰皇太后,钱妙花饰太师,徐天红饰孟士元,一时大师云集,盛况空前。这里所列举的众多名字,在当时及后来的越剧观众心目中,是不可复制的天团阵容。

如果说,林黛玉是王文娟贡献给中国戏曲电影艺术的经典形象,那么孟丽君则是王文娟贡献给越剧舞台艺术的巅峰巨制。

这年,王文娟54岁,对于越剧旦角演员来说,已是艺术创作的高龄时期,而且孟丽君这个人物在舞台上几乎都是以小生的形象出现,但又不同于越剧擅长的才子佳人的女小生形象,要成功塑造这一艺术形象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凭借出神入化的表演、新颖悦耳的唱腔,《孟丽君》很快征服观众,连演数月,场场爆满,广受好评。由著名越剧作曲家金良创作的《孟丽君》中的许多精彩唱段,既好听又好唱,既感人又富有新意,在观众中广为传唱。可以说,《孟丽君》的成功演出,进一步确立了王派唱腔在越剧流派中的地位。

1989年,即将在两年后卸任红楼团团长一职并退休的王文娟,将《孟丽君》全剧亲授给弟子单仰萍,红楼团建团后全本《孟丽君》首次复排的重任,就这样压到了年仅27岁的她的肩头。

《有美人兮:单仰萍越剧谈艺录》:不辜负,是我对舞台的承诺

越剧《孟丽君·班师回朝》

我的老师一生主演了许多不同题材的剧目,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舞台艺术形象,可以说,前半生是以《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登上了越剧艺术的巅峰,后半生则是以《孟丽君》中的孟丽君作为丰碑,为世人所敬仰爱慕。老师的艺术人生堪称完美。身为老师的嫡传弟子,我有幸在她的教诲下,既传承了《红楼梦》,又接下了《孟丽君》这一重任,内心充满着感激。

从桐庐到上海,从县剧团到红楼团,从演绎浙江民间传说的《春江月》《桐花泪》到殿堂级、国家级的典藏作品《红楼梦》《孟丽君》,是我以前想也不敢想的越剧之“梦”、王派之“梦”,当然,我自己也知道,除了幸运,把《孟丽君》传授给我,是因为老师希望我在舞台上更加灵动些,更加有性格一些。

老师对我的爱护,常常都是以这种只有她和我师徒两个人懂得的“严”传身教的方式存在的。从零开始,从无到有,重新拓开唱腔、身训、表演、人物、行当,掌握王派舞台艺术“性格”演员的要领,这是老师为我指定《孟丽君》的根本原因。

仙羽的重檐,暖晴的光拂过晨星的风。她天街独步,鹤宇轩昂,衣冠礼乐,典领百官。丞相邦之重,非贤谅不居。外有战乱纷扰,内有忧患倾轧。安乐的元成帝最不耐烦上朝,各怀心事的臣工做各样的文章,字那么多而纸那么轻,时常欢喜的元成帝忽而就生气了:那么依丞相之见呐——

朝会往往因为这个问句画上句号,元成帝至少还有一个优点,矫情写在脸上却还能听人劝,庸而不昏已是难得。

位列三公之首,调和天下鼎鼐,少年丞相孟丽君,俊朗如天上的明星,温润如昆仑的白玉。元成帝从来都没想过,得此集智慧与才华于一身的贤士俊才,须透支上天多少眷顾和厚爱。

孟丽君在剧中,绝大部分时间是官生。从林黛玉到孟丽君,这个跨度,不是一般的大,应该说,是天和地的差别了。

我们越剧女小生,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极具代表性,且有独特审美内涵和艺术魅力的。《孟丽君》的表演手段和技巧是有难度的,孟丽君之所以是孟丽君,不是草桥结拜、十八相送的祝英台,也不是三试才子、乔妆诗郎的苏小妹,她是天子重臣、调理朝政的郦丞相。林黛玉、祝英台和苏小妹这些我以前演绎过的人物身上,没有可以借鉴给孟丽君的经验。

开排之前,老师就让我先去学小生的台步。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正阳老师对我说,一个演员,台上功夫好不好,身上稳不稳,就看脚下溜不溜。这说的就是戏曲演员在舞台上台步的重要性。作为官生,孟丽君的台步,是我要拿下的第一门功课。人物出场不用说话,不用唱,甚至不用你亮相,只要你脚步抬一抬,官靴底子亮一亮,这个人物有没有,观众和内行就都知道了。

《有美人兮:单仰萍越剧谈艺录》:不辜负,是我对舞台的承诺

小生台步帅气、精神,看似很简单,好像也蛮容易学,可是我一练吧,全不对了。虽然我个子比较高,孟丽君的扮相对我来说比较讨巧,但是几位老师看过我的排练、演出之后,觉得我整个身段还是“软”,不够硬朗。孟丽君大多数时间,是穿蟒袍,托玉带,如果功架太软,怎么还像一个天子重臣,一个能令满朝文武信服的丞相?观众的视觉感受也会质疑,这个丞相能理国事吗?老师也马上指正我,托着玉带的手,不应该是塌懈的,而是要一直端着的。

所以排练的时候,我就更加用心仔细观察其他几位小生演员的台步,并要求她们帮助辅导我练习。怎么抬膝,怎么出脚,怎么钩脚面,怎么露靴底。梗头、立腰,还有眼神和亮相。边看边学,慢慢地,“丞相”孟丽君的感觉越来越好起来。

同时,老师为了提升我们独立自主的创作意识和人物表演的准确度,首排时还为我们请来了著名京剧导演马科老师,在马老师的指导和引领下,我们逐渐靠近人物状态,走进人物内心。也是在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下,我开启了塑造人物的新阶段。

孟丽君化身丞相的第一次出场、第一个亮相,是我每次演出最期待的。一声“臣领旨——”,提襟,端带,转身,正冠,亮相!

号炮响,鼓乐鸣,幡卷东风,喜少华,得胜归,威振三军。

不枉我三年履险伴帝君,扑朔迷离掩芳容。

不枉我保他出征赴边戎,国仇家冤铭心中。

喜盈盈招唤贤契上朝去——

对于孟丽君来说,此时的她,既有与恋人少华久别重逢后的无限欣喜,三年履险的多少感慨,亦有代皇帝迎接少华凯旋的荣耀使命,更有丞相元帅回朝复命的庄重礼数。这是全场的焦点,也是全剧的亮点!是观众对孟丽君的期望,更是我对“孟丽君”每一场演出所展现的兴奋、敬畏与期待!

没有人知道她从哪里来,正如没有人知道她会向哪里去。

在旁人口中,一个女子的故事无关痛痒。只有身披风霜的少华,生怕她受了委屈含恨死了。朝会的人都在笑,看别人的伤疤总是趣味无穷的。

她静静地看着他,听他把她的委屈说给人们听。千里万里从彩云之南到这里,她是为了他。他愈是焦急,她的心愈是安然。

1980年3月,老师首演《孟丽君》之后,同年7月就录制完成了这部戏的舞台艺术片。这是我观摩学习老师这部戏的最重要的资料之一,艺术片忠实地记录了老师塑造人物时的每一个表情细节,这在观看现场演出时是不太容易把握、记住的。每次看这部片子,我都会为老师处理细节的手法而折服,细腻到精致、精妙、精彩。

作为一部宫廷轻喜剧,《孟丽君》第一场就是天子临朝、群臣舌战的“群戏”。孟丽君的台词不多,却是戏剧矛盾的焦点,也是群臣舌战的核心。天子请她作指教,大臣们要她拿主意。孟丽君的主客观反应是非常繁复的,无论是喜是悲,内心泛起阵阵涟漪甚至是波澜,她都要侃侃而谈,应对自如。一个点头、一声叹息,或是一个意味深长的仰天大笑……这些细节是剧目赋予人物的特征,都需要我们通过基本功和对戏曲技巧的全面掌握,通过自己对人物的理解,把这些演活、演细,演得没有表演痕迹,做到人物真实。

作为孟丽君和皇甫少华久别重逢后的第一次正式见面,与少华有直接关联的那几处细节,孟丽君的情绪和表达也各有不同。比如,代敬御酒时,敬天、敬地已毕,当回身放下酒杯,与少华四目相对的那一刻,她的心中有赞许,有深情,有爱意。但对少华的反应,她眼中闪过的是一丝担忧和顾虑,继而马上恢复平静。

当少华在皇帝面前申诉孟家冤屈,告白陈情时,孟丽君听得是很入神的。此时孟丽君的情绪随着少华的诉说,陷入对骨肉分离的回忆、回味之中,虽然伤感,却是含蓄、克制的。直到少华直言“愿以己之功,折他(孟父)之罪”时,孟丽君猛地站起,紧紧握拳,暗暗点头。这个反应,是丞相的,也是孟丽君自己的。少华的热忱和毫无保留,深深地打动了她——孟家的不白之冤,是她心底里最深的痛。第二次同为条件反射的起身,是当少华坚定地道出“我就找她一辈子”的豪情壮语,她眼睛里写满了感动——少华的深情厚谊,是她心中最大的慰藉。这一场里,还有一个亮点,是孟丽君的那一大段念白:

臣闻说从前有一孔门弟子名唤曾参,他父母每次举棒打他,他是小棒打愿挨,大棒打逃走。他父母问他这是为何,曾参答道:小棒打不会有伤,大棒打可致夭亡,若将孩儿打死,岂非要加重父母的过错?如此,他父母再也不使大棒了。万岁,曾参之言,推此及彼举一反三,那冤狱受刑好比大棒打子,孟丽君若不逃走,岂非也要加重朝廷的过错?孝子事亲,大棒可走;忠臣事君,冤狱可逃。此乃先辈圣人之遗训也。

我们戏曲中的大段念白,是很考验演员功力的。要念得字字清晰、声声入耳,有情有理,声情并茂,要让观众听得清,还要听得懂。编剧吴兆芬老师要求我,这一段念白要逐字加强,由慢而快,迭迭推进,念到“此乃先辈圣人之遗训也”时,掷地有声,孟丽君情绪激扬且激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借古论今的表达,也是她内心中自我情感的宣泄。我记得,那年在台湾演出,演到这里的时候,剧场里异常安静,等到我一气呵成,念完这段念白时,全场立即响起热烈的掌声,我心里一下子就踏实了。

《孟丽君》,可能是最接近莎士比亚宫廷喜剧的越剧作品。平庸的皇帝,聒噪的弄臣,女扮男装的姑娘,忍辱负重的忠良,忠贞不渝的爱情,啼笑皆非的误会,欲盖弥彰的陷阱,滑稽与危险,讽刺与智谋,可以在莎翁的同类作品中找到许多相似的元点。善良的编剧和观众,总会让集美貌及智慧于一身的女主最终赢得这一场原本属于男子的争斗。

《孟丽君》,可能是最与众不同的越剧作品,却是最越剧的。易装的女主角,无时无刻不在用越剧自己的方式传递着她的内心与表达,无论她是站在舞台的中央,抑或是暂坐于舞台的侧座;无论她是全场的焦点,还是舞台上的聆听者。这是一部以她的名字来命名的作品,无论她在舞台的哪一个位置,全世界,为她而来。

情节的复杂,更需要我们用无数细节去搭建人物的状态和灵动性,这是原著的魅力,是老师创作人物的功力,是孟丽君最吸引人的地方,是我在表演中不断揣摩、修正、调整的重点。而且,现在的很多年轻观众会反馈给我,她们看戏就喜欢看这些点,她们是会抠细节的。(笑)观众对舞台的认知、对演员的要求是很高的,甚至是越来越高。一个演员好不好,不仅要看你的重头戏,你在台上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艺术和观众考验你的时刻。我想,最好、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把戏演好。

不辜负,是我一直以来对舞台的承诺,也是对观众的。

《有美人兮:单仰萍越剧谈艺录》:不辜负,是我对舞台的承诺

《有美人兮:单仰萍越剧谈艺录》

单仰萍 著 张檀 整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