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去日本京都旅游,一定要带上这本书

作者:酸菜鱼夫人

六年前,我曾随旅行团去日本一游,行程包括东京、大阪、京都三地。七天中,京都所占时间最短,只有半天,但却最让我难忘。

一直想着有机会再游京都,至今未得所愿,但是如今拿到这本《京都一年》,竟感觉满足了我的一部分奢望。

去日本京都旅游,一定要带上这本书

作者林文月用她那娴熟的文笔、敏锐的双眼及开阔的知识,将这座静谧、优雅又不失罗曼蒂克的古都,一点点剥开展露给读者看。

说到林文月,在台湾文化界可谓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她身兼研究者、文学创作者、翻译者三种身份,并且于这三个领域中都成绩斐然。《京都一年》是她第一部散文集。

她是台湾最早从事中日比较文学研究的开拓者,曾对日本古典文学作品进行翻译,如《源氏物语》、《和泉式部日记》。由此也可推测《京都一年》这本书中对日本民风民俗及历史文化推介的可靠性。

说到京都,就要提到日本历史上首个武家政权——平氏政权。这个政权于12世纪统治日本,并将都城设在京都,古称平安京。可惜,平氏政权仅维持20多年就被另一大武士集团——源氏所所取代,1192年,源赖朝在镰仓创建幕府,日本进入镰仓时代。在镰仓幕府时期,日本虽然将实质上的政治中心移至镰仓,但京都仍然是最大都市和天皇的居住地。

即使到了现代,京都府也一直是日本人的精神故乡,是日本文化的起源地、象征地,被称为“千年古都”。

林文月在1969年被派去那里搞研究,在那里生活了十个半月,得见京都的四季变化,饱览京都名胜。在文化研究之余,她随笔写下自己的观感,不只在当时的期刊发表,而且在30多年后,再被出版社邀约出书,足见此书的魅力。

去日本京都旅游,一定要带上这本书

她笔下的京都,正如她所言“像一个风情万种的少妇,接触越多,越体会到她的可爱,使人深深迷恋!”

01、京都,一个极力保留传统的现代文明都市

林文月说:“……今日的京都——一个保留古典遗迹的骄傲,同时又慷慨地兼容今日科学文明的都市”。

这是京都最突出的特点。

所以,在钢筋水泥筑就的高楼大厦之间,我们还可以寻觅到低矮而古老的日式木屋;既可以在欢腾的酒巴随爵士热舞,也可以在茶余饭香间听到三味线的弦音;既可以看到梳高髻、穿和服的舞伎,又随处可见染红发、穿迷你裙的时髦少女……

所有这一切,让京都展现出与东京和大阪不同的风貌,也是京都之所以为京都的原因。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京都人,永远不愿丢弃曾经的传统文化,因为那里流淌着他们的血脉和根基。

去日本京都旅游,一定要带上这本书

当然,最被大家熟知的就是歌舞伎表演。林文月在书中提到了她的两次观看经历。

第一次是在12月。这个月份会有集合了日本全国第一流歌舞伎的年终大表演,这个传统已经保持了300多年,很多京都人会觉得,如果没看过这场表演就不算过年了。

这一天,差不多是京都甚至来自全日本的各界女士会见的一次盛会,因此它们会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有的贵妇名媛甚至会为此盛事不惜一掷千金,彻底一展“穿倒在京都”的豪迈。

林文月第二次看歌舞伎表演是在樱花绽放的时节,她与友人来到有名的祇园。这里每年从四月一日到五月中旬,都会在四个场所表演——都舞、京舞、鸭川舞和北野舞,而京都人只有看过祇园的歌舞,才算度过隆冬。

这两件事,足见歌舞伎表演在京都民众心目中的地位。

02、庭园之美,最得意处竟在那厚重的青苔

日本人常自诩:上帝创造大自然之美,而日本人则创造庭园之美。这一点不是自恋,日本的庭园设计已经是一个专门的学问,为西方人士所折服。而京都庭园之丰富和美妙,又可称是日本之冠。

因此,参观京都的庭园必然是林文月的日程之一。

这一天,她和友人相约去参观了京都近郊的桂离宫。这里除了三个书院外,最著名的就是占了全部园地面积三分之一的池塘。

这池塘让林文月对日本的庭园之美有了最直观的认知。无论是多变的池形与小岛,还是有着不同样式和建材的小桥,以及斑斓的苔痕、丛生的芦苇、遍布的怪石,共同营造了一个匠心独具的艺术殿堂。

在日本呆得越久,林文月对庭园的喜爱也在日益增多,甚而成为了她寄托乡愁、聊解寂寞之处。

于是,她开始了庭园的巡礼,访遍京都市区和近郊的名庭名园。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莫过西芳寺。

去日本京都旅游,一定要带上这本书

西芳寺,以苔庭著称。当然,青苔是日本每个庭园不可缺少的景观,也是日本庭园的特色之一,只是西芳寺的苔最出色,而且多达四十余种。

所有的景物都设于厚厚的青苔中,台阶上、池沼边、小路间,都蔓延着密密茸茸的青苔。

“在那浓浓的青苔间,不知隐藏着多少兴亡盛衰的故事!”

03、京都的吃不在吃,更重视觉享受

说到吃,在日本还是以大阪为上。但是在京都,一样有饕餮之徒,他们更重在吃细腻精致的菜肴,更重在视觉享受上。

林文月告诉我们,想要吃一顿真正京都风味的餐食,在闹市区根本找不到,而是需要到那些小弄堂里的平房前去寻觅那些被称为“料理亭”的地方。

料理亭就是吃正宗日食的地方,都是木造的日式房屋,窄小的门面,拉开木门,可能还会垂着一幅蓝色蜡染的布幔。这样的景致我们在日剧里也是很常见了。

说到视觉享受,要从茶碗食具说起。一个好的料理亭用的茶具都是非常考究的陶瓷器具,一套大约价值在千日元以上。

第一道菜是冷盘,最常见的是生鱼片,再佐以时鲜蔬菜作点缀。比如,春夏之际,他们会把芋头新长出的茎摘下最嫩的一节,用沸水略烫一下,碧绿着放在精致的浅色瓷碟里,既养眼又爽口。

冷盘后,服务员会端上用讲究的木碗盛的一汤一菜。“越是大的料理亭,容器越大,也越精致,里面的食物相形之下也显得越‘渺小’了”。

京都的烹饪除了重视视觉美,还以素淡著称,甚至被东京和大阪人嘲笑“淡而无味”,但这却是京都人追求食物本汁本味的秘诀。

去日本京都旅游,一定要带上这本书

将这种素淡的特色发挥到极致的一款有名的料理叫作“汤豆腐”。大家有机会不防去尝一尝。

豆瓣上对这本游记书的推介很是准确:

“慢下来,去旅行;静下来,为生活。跟着作者细腻的笔触,仿佛能隐隐地呼吸到来自京都的气息,一起畅游京都之美。”

如果你正要去那里旅行,这本书当然不能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