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艺评丨杨雅健、刘晓平:征观于象,意气通合

作者:日常恶魔
艺评丨杨雅健、刘晓平:征观于象,意气通合
艺评丨杨雅健、刘晓平:征观于象,意气通合

《230伏电压系列作品》布面油彩 2012年

征观于象,意气通合

——李冰峰油画语言的意象之美

文/杨雅健 刘晓平

凡美术界人士都知道,中国画强调的是线条是意象之美,而油画突出的则是色彩是抽象之美。然而,作为一名融合中西美术技法的画家,其作品往往能表现为一种特定的思维方式,能圆融地表现出中西艺术的特长,李冰峰的油画就具有此特点。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首创“意象”这一概念:“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这只对中国画而言,而“意象”说体现在油画创作之中,则可表现为一种特定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画面氛围、情境的营造之术。艺术家李冰峰的油画创作即是在自身的理性和感性间,寻求到一个拥有无数丰富意义生成的意象建构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可将其油画创作视作一种对意象场域的建构。一言以蔽之,在他独有的意象场域之中,物与心构成一种始源关系,而意象的作用便是作为某种澄明之物的存在实现这一关系的视觉化。其油画表现的根本还在于色彩,只是他较娴熟地掌握了中西艺术融通的巧妙运用。

艺评丨杨雅健、刘晓平:征观于象,意气通合

《230伏电压系列作品》布面油彩 2012年

李冰峰出生于拥有“三千奇峰,八百秀水”之美称的湘西秀丽之城——张家界。这里以峰称奇、以谷显幽、以林见秀,画家吴冠中就曾提笔写道其“如获失落在深山的明珠”,尤见他对此地的欣喜与热爱。正如其名“冰峰”一样富有韧劲,生长于这片壮丽宏奇的峰林沃土之中,李冰峰自然如山峰般裹挟着一份与生俱来的诗性意气与坚劲,一如他在艺术创作上长期以来的勤奋驰骋。他为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充满真诚,在社会上他是一个很原则的人,有棱有角也有峰;对艺术的追求却充满坚毅和韧性,有一种不达目心不死的决心和毅力。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他先后求学于怀化师专和湖南师范大学,主修油画专业。如果说早年丰富的湖湘求学经历使他深得家乡地域文化艺术的滋养,那么北上于宋庄的博闻强识便成为李冰峰艺术创作一个新的触发器。2010年,他前往北京宋庄并留驻于此学习油画创作,以此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似乎是蓄势待发,有了湖湘良好艺术创作氛围和北上创作观念碰撞的多重加持,当他持续在客观物质景象中游观与细察,实则早已惊觉到一种内在艺术生命力的暗涌,抑或者说是一种智性的好奇,促使他不断地勘探着对意象场域的语言建构。他虽致力于油画的学习与创作,但在其学习与创作的过程中,他始终关注着中国画意境的营造与构思,思考着中国画意境的创造在一幅画的作品中的灵魂作用,自己在创作的过程中,因而十分注重作品的意象美的营造氛围。

艺评丨杨雅健、刘晓平:征观于象,意气通合

《230伏电压系列作品》布面油彩 2012年

2012年,李冰峰创作了《230伏电压》系列作品,这是他在较早时期于宋庄创作的一批油画作品。通篇来看,这一系列作品气势恢宏,并且已初具鲜明的艺术语言风格,格调统一,在点线面及色彩语言布排上极富个性化的构成感和节律感。诗性的激越,则是我对此系列作品最直观的体会。画面中,“灯泡”这一原有物象幻化为恍如穿梭在宇宙汪洋时空中的恢弘心象,细品之,则时而如作品主题般狂放行歌,时而又如浅浅娓语般铺陈开来,使观者徜徉于对现实和梦幻交织的世象中,似乎也能镂刻出他所意指的抒情密语和心境独白。但他将画命名为“230伏电压”却另有深意。据悉,选择截取灯泡爆炸的刹那瞬间来描绘,正是喻指了他当下生活中所承受的某些压抑、愤怒和无奈之情。通常情况下,一个灯泡所能承受的最大电压是220伏,一旦超过这个阙值便会立刻爆炸,而将这一现象以意象性的艺术构建方式进行创作,似乎更能贴切而生动地表达他当下无法压制的内心感受。

或许是对意象思维的不断开拓与探索,李冰峰逐渐领会了在艺术创作中应该如何学会去归纳、整合、提炼与取舍,并试图以最单纯的艺术语言去呈现画面效果与情感,这也是他早期在艺术探索上形成的一种意象性场域的审美创作经验。譬如,他于2016年创作了一大批风景意象油画作品,如《迷离峰林》《在路上》《宁静的客栈》等等,均体现了他对意象油画语言的思考与建构。正如他将所见的山林风景命名为“在路上”“迷离峰林”“宁静的客栈”所显示的那样,他对“树林”“小道”“房屋”“山水”等等具象情境有着别样的情致表达,它们俨然化作他心中理想世界和事物的象征,充满了审美意象的艺术生命力。

在进行了大量的油画创作后,为了寻求自身艺术发展更为深厚的现代性,他将目光移向了“人”的主题,希冀通过聚焦当代中国人的多元面孔,能够使作品的语言表现和精神内涵都得到更为广泛的拓展。2017年,李冰峰创作了《人物头像》系列油画作品。首先从形式上来看,与以往不同,“模糊”化的处理手法是其画面中最显而易见的变化特点,相比具象的、清晰化的人像刻画处理,“模糊”似乎更易于表达人物某种内在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而在此基础上,画面中出现的划痕、焦炭感以及印痕等等的肌理效果在强明暗的色调控制下,更是凸显出一份强烈的视觉震撼力量,直击人心。不难发现,他有受到多种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流派的熏陶,但对于他而言,油画创作不单单是以他山之石来磨炼自身的绘画技法,更重要的是他在不断寻求抽象与具象语言之间契合点的同时,又思考着应如何将这些养分充分融汇到意象性的中国表现之中,最终实现意象油画民族化的最佳结构形态。

艺评丨杨雅健、刘晓平:征观于象,意气通合

其次,从画面主体的行为表现上来看,画中人物的“凝视”似乎具有更深层的可解读性。在我看来,这亦是李冰峰面对当今多元而复杂艺术文化现象所做出的一种回应与实践。在创作过程中,他显然在异质性的艺术文化表现中产生出一种另类的主体性,他既吸收又抵牾,既融合又超越,“凝视”则是他对西方艺术权力话语的某种宣泄与挑战。他将中国人的角色身份置入了画面当中,尽管画中人物看似是“被凝视”的状态,实际上却是作为了主动的“凝视者”,其中包含了他对“凝视-被凝视”语义关系的悄然置换,重新赋予了画面主体人物与凝视者的权力关系,以此升华为中国油画民族化表达的一种新的意象寓言形式。

不难发现,对于如何将日常生活图像资料置于一种意象化、人文化的文本语境当中,使之重具新的艺术力量,是李冰峰近些年于艺术创作思考上的转型。从2018年起,他陆续创作了多幅以《青春的记忆》为名的系列油画作品。而因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表现,其中的《青春的记忆NO1》这幅作品还曾入选了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倘若说早期的意象油画创作建立了他对审美意象的认识与把握,那么当叙事的元素再次进入到他的绘画创作当中,加之意象场域化的经验反拨,则自然而然地演变为他对自身心象剧场的抒情状绘。由《青春的记忆》这一系列作品可以见出,他显然受益于其早期意象油画创作所积淀的一套抒情编码,将脑海中特定的古典与今事、逝去的与当下的片段定格为审美化的具有时间式意味的画面空间,使之调和为一种叙事性的意象化统合。

艺评丨杨雅健、刘晓平:征观于象,意气通合

而为之命名为“青春的记忆”,恰恰也是他对生命内在本质的注解。面对这一人人都无法回避的崇高命题,他并非只是简单表现生活的物象,而是更为深切思考着如何通过画面当中的人物去诗性化地诉说与生命有机相关的一系列字眼:时间、历史与记忆。质言之,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他将日常的时间与空间一同卷入画面中,使之构成一个崭新的“时空体”,因而在画面当中,无论是热闹的街区还是宁寂的个人角落,它们实际上都作为了一个“时间的地点”。

艺评丨杨雅健、刘晓平:征观于象,意气通合

如若说画面中所捕捉的人和景瞬间流动的动作象征着一种永恒与无限,那么网格式的“碎片化”则是李冰峰有意而为之对“生命”“时间”的有限圈定,加之模糊虚化的艺术手法处理,如此一来便将画面的独白意味更为深层地延宕开来,使主题表现升华至更高的历史刻度上,从而实现了对既定意象抒情编码形式的新突破。这让人不免有所尝味:我们似乎是站在了具有时间寓意的碎片之外,静静地任凭自己失陷于画面的意象中,从当下的现实时间的体悟忽而转移至对往昔时空消逝的怅惘之中,历史和记忆之感油然而生。

艺评丨杨雅健、刘晓平:征观于象,意气通合

此外,在我看来,正所谓“任何形式的诗学总是关注着意义的建构”,除了对生命与时间流逝的思考以外,这一系列作品亦是李冰峰社会诗学式的一次集中自我呈现,它们彰显出一种典型的剧场化语言特征,而他所关注的意义则是对于现代生活的感受和探问。在“心理-剧场”的认识体系中,社会空间的剧场化源于人类潜意识认知世界的符号性冲动,而对于艺术家来说,它既是一种符号和现实的转换,是对现实生活的符号化处理,又暗示着能量的贯通,隐射出艺术与心灵之间的对应关系。因此在他的这一系列作品中,艺术创作同日常生活交织在一起,而通过剧场化的艺术语言表现方式,他将生命经验的本真感受嵌刻进剧场形式的画面中,实现了揭示社会空间种种审美与伦理意味的可能。

与传统的主题性美术创作有所不同的是,李冰峰不啻关注日新月异的都市生活图景,最重要的还是他能够在谱绘现代社会文明的同时,更富锐度地切入具体的微观视角,尤其是诊察和挖掘当下社会文明的情绪心理危机。譬如,在《青春的记忆》这一系列作品当中,虚化了的场景,恰是暗含着人物心境的多重隐喻,他正是要挖掘来自不同阶层的人们的生活情节来表达他们现实所存在的一系列感受:时间的焦虑、生命本然的孤独、虚无的醉生梦死、热闹与冷寂的对立交织……恰恰是这些具有存在主义意味的时刻,赋予了他如剧场化般生活画面形而上的意蕴。这种绘画的剧场化,好比凝固的舞台场景造型,其空间张力使之从单纯的艺术创作过渡到了社会文本,从而导向了一种观看和文化意味。譬如,作品《青春的记忆NO9》所描绘的画面不仅摹写出了人们的行为原型和外在形态,同时还勾勒出一份灵魂与精神意涵的象征存在,画中模糊的人物并非单向度的,而是一个群像式的、符码化的存在,“她”即承载了孤寂与愁苦的都市人群这一群像符号。

艺评丨杨雅健、刘晓平:征观于象,意气通合

由此看出,李冰峰的创作愈渐趋向于一种社会性的人文表达,他是对世间万象进行暗喻和反省的图式记录,他即是这样活生生地锲入人的感性生活,真切而内在地将其置身于自身生命之流中,从而透视人的生存,设置人类生存环境意象美的营造,让读者的思维不只是停留在抽象的画面语言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在一个很可能十分普遍平庸的生活主题之上不同凡响地鸣奏艺术语言的变奏曲,同时也实现了来自他时间重构下的这份对艺术创造甚至是生命诗学的本真与永恒之思,使其作品既富有色彩语言的表现,也富有意象之美的言说,使画作既有画面语言的思想,也有画面蕴藏的意象诗意的余韵,让人回味无穷!(文中图片皆为作者提供)

艺评丨杨雅健、刘晓平:征观于象,意气通合

刘晓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中华文学旅游诗歌委员会主席、湖南省散文学会荣誉副会长、湖南省诗歌学会荣誉副会长、张家界国际旅游诗歌协会主席, 张家界国际旅游诗歌节创始人。现有文学著作15部,其散文作品入选中国新编全日制中学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三课,其诗作被中国诗歌学会原会长,《人民文学》原主编韩作荣,称之为“城市与乡村的寓言”。 其作品获国家级文学奖二十余次,2018年被评为“全国十佳实力诗人”,2019年获“全国第二届土家族文学奖”,2020年获紫荆花诗歌一等奖,2021年获阿克苏诗歌奖,2022年获金鸽诗歌奖和季羡林生态散文奖,2023年获诗刊社等主办的“国际诗酒文化奖”,是湖南省首届“德艺双馨” 艺术家奖、张家界市人民政府授予“突出贡献” 奖的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