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被忽视的青少年抑郁:生病的孩子,首先有个生病的家

被忽视的青少年抑郁:生病的孩子,首先有个生病的家

前几天,看到这样一则新闻。

贵阳一位13岁的男孩患上了重度抑郁,不仅对学习不感兴趣,对玩也提不起劲。

患上抑郁症本来就很痛苦了,在他确诊后,他的妈妈还一直在旁边抱怨:

“你有啥好抑郁的,我们挣点钱,全都给你花了,我们现在这么辛苦,不都是为了你吗?

我们一天天的压力多大啊,你还抑郁了,你愁死我算了。”

看到这一幕,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在这个家里,男孩是病得最轻的。”

有时候,真正生病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2023年3月,有这样一则新闻:

杭州有一女孩因小升初不适,成绩一落干丈。

但父母只奇怪孩子的成绩怎么突然这么差,却并没有重视孩子提出不想上学、想去看病的诉求。

甚至于在孩子出现自杀倾向被确诊为抑郁症,并开始服用抗抑郁药后,母亲还擅自停掉了孩子的药。

女孩的父母都是国内顶尖大学毕业的,但他们对孩子的抑郁行为产生不解,将孩子推向了心理疾病的深渊。

由于家长对孩子成长规律的认知不足,造成孩子心理问题的家庭比比皆是。

明明是家长出了问题、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可所有的负面结果都要由孩子来承担。

这种父母有“病”,孩子吃药的情况,何时才能终止?

01每个陷入困境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生病的家庭

这世间最大的伤害,是打着“为你好”的旗号,潜移默化的伤害你。

似乎在父母嘴中,“为你好”这个正确、体面且不可反驳的理由可以成为很多家长的辩护词,成为孩子的紧箍咒。

孩子但凡是有反抗意愿,就会被扣上“不听话”、“不懂礼貌”、“没有良心”的帽子。

知乎上有位心理咨询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母亲带着十几岁的女儿来做心理咨询。

面对咨询师,她开始一样一样数落起孩子的不是:

女儿早恋,抽烟,在学校跟同学打架,跟老师吵架,偷同学东西,破坏学校设施,还往同学水杯里放蟑螂……

女儿听后忍不住爆了句粗口,母亲也炸了,两人在咨询室吵了起来。

后来,母亲拂袖而去,留女儿一个人进行心理咨询。

被忽视的青少年抑郁:生病的孩子,首先有个生病的家

在女孩妈妈的描述里,女孩仿佛天生劣骨、油盐不进,然而,在咨询师长期深入地了解下,背后的真相才浮出水面:

女孩其实小时候很乖巧,但她的父母冷漠又自私,像踢皮球一样把她踢来踢去,并因此吵架。

爸爸工作忙,陪她最多的是妈妈,但妈妈总是抱怨,说她的存在就是个麻烦。

妈妈的管教方式简单粗暴,动不动就劈头盖脸地打骂她。

而且妈妈心胸狭窄,因为和一楼一户人家有矛盾,没事就故意往人家院子里扔垃圾,还总是洋洋得意。

有一次她往楼下扔垃圾时被对方逮个正着,邻居上门理论,妈妈先是死不承认,后来被逼急了,竟指着正在客厅写作业的女儿说:小孩子不懂事扔的……

原来,女孩暴力叛逆的行事风格,和对他人的敌意,都来自父母多年来的“言传身教”。

其实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父母,他们喋喋不休地控诉着孩子的种种问题,期待咨询师可以替他们解决。

但每次深入了解就会发现,孩子身上问题的根源,往往在父母。

可是这些父母从不承认是自己的问题,更不会主动改变。

这就是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剧:明明是父母有病,却要孩子吃药。

02孩子身上的问题,其实都是替父母背下的锅

还有一位心理咨询师也分享过一段经历。

一次值班时,一位妈妈带着14岁的儿子冲进来就问他:

“能不能帮忙看看我儿子为什么沉迷网络?”

“他一天到晚,不是玩手机,就是打开电脑和别人连线打游戏,我实在没办法了,不知道要怎么治他。”

孩子全程低着头,一句话都不说。

被忽视的青少年抑郁:生病的孩子,首先有个生病的家

咨询师说:“能让我跟孩子单独聊聊吗?”

妈妈离开后,咨询师问孩子:“你有什么想跟我说的吗?”

孩子这才抬起头,略带委屈地说:

“爸爸妈妈他们都忙着工作,不怎么理我。”

“我喜欢跟网上的朋友一起打游戏、一起聊天的感觉。” 

咨询师又问:“那你有没有对父母说过你的想法呢?”

孩子又低下了头:“说过好几次了,可他们根本不相信,还说这些都是借口。”

李玫瑾教授曾说过:

当你发现孩子很难教育时,其实问题很早就有了。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大人造成的,孩子的每种心理或行为问题,一定和父母的行为有关,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

很多时候,孩子身上的问题,其实都是替父母背下的锅。

所有的问题,看似是孩子的,投射出来却是父母对自己的焦虑、担心、不接纳。

孩子也不是父母用来炫耀、获得面子的工具。有病的父母,养不出快乐的孩子。

只有父母认清和孩子之间的边界,从孩子的世界里抽离出来,孩子才不用替父母“吃药”,才能安然地长大,享受属于自己的幸福和自在。

很多时候,父母总是习惯性的控诉孩子存在的种种问题,而深入了解之后,就会发现这些问题的背后,往往是父母的问题。这也导致很多家庭,明明有病的是父母,到头来吃药的却是孩子。

03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教育问题的折射

电视剧《女心理师》中,有一位来访者叫蒋静。

在妈妈面前,她是个乖巧可爱的女孩儿,30岁了还对妈妈言听计从;

可是一旦离开妈妈的视线,她马上变得格外叛逆,去酒吧打妈妈最讨厌的架子鼓。 

她还有神经性暴食症,总是控制不住地暴饮暴食,但吃多了又怕胖,吃完就开始呕吐。

蒋静如此“分裂”且痛苦的根源,就在于她的母亲。 

被忽视的青少年抑郁:生病的孩子,首先有个生病的家

从小到大,从穿衣打扮,到饮食起居,交什么朋友,她都被母亲全方位监督控制。

母亲还特意配了一把她房间的钥匙,方便随时进出。

甚至强行找出她可能藏有少女心事的日记本,在客人面前读出来。

哪怕等到她成年之后,这种控制也从未停止。

有一次,蒋静瞒着妈妈,和朋友去玩架子鼓,妈妈发现后,愤怒地把鼓槌扔在地上:

“你要做个乖乖女,远离这些穿着不三不四、披头散发的朋友!”

“我让你敲架子鼓了吗?你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你做什么都得告诉我!”

妈妈的强势,压迫得蒋静喘不过气来,她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别等孩子长大了,才后悔你现在做的太多》一书中指出:

孩子身上的每一个问题,都是父母某个问题的折射。

一个暴力十足、心理扭曲的孩子,背后一定站着同样崇尚暴力、脾气暴躁的父母。

一个抑郁、悲观的孩子,背后一定有着高期待、爱控制的父母。

可悲的是,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多少父母的眼睛只盯在了孩子身上,对自己的错误却毫无察觉。

被忽视的青少年抑郁:生病的孩子,首先有个生病的家

教育学家曾说过:“我认为教育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怎么教育孩子,而是怎么当父母。”

自以为是的家长,只会试图控制孩子,把孩子一步步推向深渊。有智慧的父母,通过改变自己,去治愈孩子、重塑亲子关系。

家长野蛮式的入侵和管控,只会逼迫孩子建造更坚实的铜墙铁壁,就好像自己的隐私被偷窥了一样,那种无法言说的羞耻感。

传统教育中将家长的这种自主行为叫做爱,将孩子的被迫接受叫做懂事。家长不应该将自己的想法、欲望强加到孩子的身上。只有家长真正长大后,才能懂得何为爱孩子。

写在最后:

这个世界上,有两类父母:

一类是“吃老本型”父母,他们使用过去自己接受的一套教育方式来培养孩子,孩子表现不好,他们通常只会认为是孩子出了问题;

另一类是“自省型”父母,他们会去探索与时俱进的教育方式,假如孩子表现不好,他们会反思,然后寻找更好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育儿是一场不断自省的修行,养的是孩子,修的是自己。

白岩松曾说过:“我认为中国教育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怎么教育孩子,而是怎么当父母。”

自以为是的家长,只会试图控制孩子,把孩子一步步推向深渊。

有智慧的父母,可以通过改变自己,去治愈孩子、重塑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