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学生家长群里天天打听儿女成绩:一位大学老师的不解与思考

大学生家长群里天天打听儿女成绩:一位大学老师的不解与思考

侄子是武汉某大学的大一新生,作为他的大伯,及一所大学社会学系的教师,我本能地想窥视当下大学生家长们的兴趣点何在,热聊的话题有哪些,于是,我误打误撞也进了他所在专业的同学的家长群。

群设立之初是上一年八月中旬,家长们相互商量一下正式开学前,孩子们的电脑、手机、被褥等必备品的购置情况,及去学校的交通方式,学校所在的武汉市及湖北省旅游打卡点等,有的家长相对熟悉,有的则相对陌生,互通有无,交流信息,也是挺好的事。

但如今,一学期过去了,给我的最大感受是群里的家长们聊得最多的是孩子的衣食起居等琐事,尤其最近半个月,孩子们在大学的第一次期末考结束了,放假回家了,家长们相互打听孩子们各科成绩的消息此起彼伏,目不暇接。

初中生,或高中生的父母关心或重视孩子的成绩,情有可原,毕竟成绩关系到孩子的升学状况。孩子进入大学了,还这么关心孩子的成绩,且几乎只关心孩子的成绩,我以为这很不正常。不少家长吐槽,孩子放假一回家就反锁房门玩游戏,经常是睡到大中午才起床,起床后就约老同学外出游玩,与家长的交流寥寥。自己洗衣服,帮忙做饭,与年迈的爷爷奶奶聊聊天、说说话的,更是少之又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倒是屡见不鲜。

这是现在的大学生应有的样子与状态吗?家长们只在乎孩子的成绩,只要成绩好,其他都不重要;孩子们就是家里的大少爷,全家人侍奉我,视我为家族里的佼佼者与未来的希望。

在我看来,这是家庭教育的悲哀。众所周知,大学生毕业后,发展得如何,发展到何种程度,与学习成绩有关系,但绝不是只与成绩有关,也与其他要素强相关,譬如强健体魄、健康心理、独立自主、逻辑思维、社交能力、团队协作、勤奋踏实、坚忍不拔、迎难而上等。常识告诉我们,一个只会背书、只擅长考试、只会考高分的人,多半会沦为书呆子,进入社会后大概率会吃尽各种苦头。

上述道理家长们都懂,问题是他们在作为大学生的孩子们面前,却是说一套,做一套,只要求成绩,只强调成绩,置其他重要且关键的人生经验于不顾。

不只是大学生,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很多孩子一直是家里的“王者”,从爷爷奶奶,到外公外婆,到爸爸妈妈,家里的所有人都对孩子的学习与成绩倾尽全力,集中或聚集所有资源为孩子的学习创造条件。甚至部分经济条件一般的家长,会选择自己节衣缩食,最大限度压缩自己的消费需求,但会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各种贵重物品,各种名牌商品,都尽量给孩子配齐,生怕孩子在其他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殊不知,部分孩子或许还不知晓或不懂得,这都是父母节衣缩食的结果,这都是父母辛辛苦苦赚来的辛苦钱,甚至觉得父母的这些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和天经地义的。

毋庸危言,这是家庭教育的失败,虚伪、虚假与攀比的价值观在无形中传递,明明家里经济条件一般,但让孩子感觉家境还不错,不少孩子想当然地认为父母天生就亏欠我,父母为我读书而付出是应该的。作为子女,我问心无愧,我不太需要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其实,这会让孩子养成啃老成性的恶习,最终成为啥事都得倚靠父母的“巨婴”或“脆皮”大学生。作为社会化的重要过程,父母不重视,或不够重视,也不给机会让孩子接受社会的淬炼与敲打,父母只希望他们一心只读圣贤书,其结果显而易见,进入社会,孩子们注定两眼一抹黑,手足无措,一片茫然,各种不好的结果或失控的局面自然会不期而至。

我身边就有一个真实的案例。前同事(女)是广州市委退休干部,孩子两岁时她便与前夫离婚,年轻时的她工作太忙,疏于陪伴与教育孩子,念初中的孩子在半年之内竟然先后转学五次,然后依然是各种不适应,怎么办?她不得不送孩子去英国念书,费用高昂。作为退休人员,她只得东拼西凑,四处借钱。问题是孩子去到国外,依然是各种不适应,先后读了几个预科班,还交了个女朋友,后面,女朋友跟他提分手,他居然选择绝食;为了所谓的“放松心情”,他向他母亲伸手要20万块钱,说他要买车,他要周游欧洲,增长见识。无奈的同事没有办法,总觉得亏欠他,只得答应他的要求。

如实说,我听了同事的讲述后非常义愤填膺,这样的孩子还砸钱送出去干嘛呢?有什么必要送出去呢?即使学成归来,又能如何?

很显然,问题的根子出在家庭教育上,孩子在幼年时严重缺失家庭教育,到了后期,想通过出钱的方式进行适度弥补,结果非常不理想。

为了好好学习,为了考出好成绩,部分家长不建议甚至强烈反对孩子在大学期间谈恋爱,担心恋爱影响学习,但待到孩子毕业后,他们却要求孩子能够立马结婚、成家及生子。如实说,这是相当怪异的逻辑。不恋爱,不懂谈恋爱,不会谈感情,怎么结婚,怎么成家。

在不少家长眼里,我供养你读书及生活,我为你倾其所有,你就得听我的,就得按照我说的去做,就得执行我的想法,他们难以理解当下年轻人的真实心态,也懒得尝试去理解。如果孩子不认同他们的想法,他们就觉得孩子叛逆,孩子不听话。

客观地讲,当下大学生中,存在恐婚、明确表达不婚或结婚但不生育的人不在少数。这个时候,如家长仅用言辞说教的方式强迫或逼迫他们相亲及结婚,其效果一定不好。

作为父母,应该在婚恋教育方面做出努力。譬如,要想让孩子相信婚姻及组建家庭的美好,那就得让孩子从小感受到父母之间良好的相处方式、亲密的夫妻关系。

反之,如果充斥孩子满眼的都是父母经常不说话,经常吵架,父亲回家就玩游戏,母亲一有空就刷视频,以至于,一家人的常态是互不打扰,没有或鲜有交流。试问,这样的家庭氛围如何让孩子愿意和敢于相信所谓爱情的圣洁,和所谓婚姻的美好?

我的意思是,降低当下年轻人的不婚率或拒婚率,家长们不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夫妻关系方面做出改善,这或许是破解这一时代性难题的方略之一。

此外,很多孩子身上呈现了“断亲”的特征,与父母或其他亲友交流甚少,甚至是“话不投机半句多”,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作为父母的你们天天不是忙工作,就是忙应酬,就是刷手机,你们不关心我,你们对我不闻不问,我要如何?我当然去寻求别的方式满足我的需求,方式之一是求助于网络,网络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我当然会深受其影响,不管是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

作为父母,你们不在我的社会化进程中发挥作用,网络当然会趁虚而入,进而取而代之,“我变成了你们眼里的坏孩子”,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

这个意义上,熊孩子,坏孩子,不听话的孩子,叛逆的孩子,很大程度上,就是父母的缺位(absence),父母的教育方式出现了严重问题。

总之,孩子进了大学后还有家长群,家长群里热议最多的是孩子的成绩,这些事都不正常。我以为不正常的根源在于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在道德教育、品质教育、价值观传递、言传身教等诸方面,很多家长表现不及格。

• (作者系广州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姚华松

责编 陈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