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學生家長群裡天天打聽兒女成績:一位大學老師的不解與思考

大學生家長群裡天天打聽兒女成績:一位大學老師的不解與思考

侄子是武漢某大學的大一新生,作為他的大伯,及一所大學社會學系的教師,我本能地想窺視當下大學生家長們的興趣點何在,熱聊的話題有哪些,于是,我誤打誤撞也進了他所在專業的同學的家長群。

群設立之初是上一年八月中旬,家長們互相商量一下正式開學前,孩子們的電腦、手機、被褥等必備品的購置情況,及去學校的交通方式,學校所在的武漢市及湖北省旅遊打卡點等,有的家長相對熟悉,有的則相對陌生,互通有無,交流資訊,也是挺好的事。

但如今,一學期過去了,給我的最大感受是群裡的家長們聊得最多的是孩子的衣食起居等瑣事,尤其最近半個月,孩子們在大學的第一次期末考結束了,放假回家了,家長們互相打聽孩子們各科成績的消息此起彼伏,目不暇接。

國中生,或高中生的父母關心或重視孩子的成績,情有可原,畢竟成績關系到孩子的升學狀況。孩子進入大學了,還這麼關心孩子的成績,且幾乎隻關心孩子的成績,我以為這很不正常。不少家長吐槽,孩子放假一回家就反鎖房門玩遊戲,經常是睡到大中午才起床,起床後就約老同學外出遊玩,與家長的交流寥寥。自己洗衣服,幫忙做飯,與年邁的爺爺奶奶聊聊天、說說話的,更是少之又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孩子,倒是屢見不鮮。

這是現在的大學生應有的樣子與狀态嗎?家長們隻在乎孩子的成績,隻要成績好,其他都不重要;孩子們就是家裡的大少爺,全家人侍奉我,視我為家族裡的佼佼者與未來的希望。

在我看來,這是家庭教育的悲哀。衆所周知,大學生畢業後,發展得如何,發展到何種程度,與學習成績有關系,但絕不是隻與成績有關,也與其他要素強相關,譬如強健體魄、健康心理、獨立自主、邏輯思維、社交能力、團隊協作、勤奮踏實、堅忍不拔、迎難而上等。常識告訴我們,一個隻會背書、隻擅長考試、隻會考高分的人,多半會淪為書呆子,進入社會後大機率會吃盡各種苦頭。

上述道理家長們都懂,問題是他們在作為大學生的孩子們面前,卻是說一套,做一套,隻要求成績,隻強調成績,置其他重要且關鍵的人生經驗于不顧。

不隻是大學生,從幼稚園,國小,國中,到高中,很多孩子一直是家裡的“王者”,從爺爺奶奶,到外公外婆,到爸爸媽媽,家裡的所有人都對孩子的學習與成績傾盡全力,集中或聚集所有資源為孩子的學習創造條件。甚至部分經濟條件一般的家長,會選擇自己節衣縮食,最大限度壓縮自己的消費需求,但會給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各種貴重物品,各種名牌商品,都盡量給孩子配齊,生怕孩子在其他同學面前擡不起頭來。殊不知,部分孩子或許還不知曉或不懂得,這都是父母節衣縮食的結果,這都是父母辛辛苦苦賺來的辛苦錢,甚至覺得父母的這些付出都是理所當然的,和天經地義的。

毋庸危言,這是家庭教育的失敗,虛僞、虛假與攀比的價值觀在無形中傳遞,明明家裡經濟條件一般,但讓孩子感覺家境還不錯,不少孩子想當然地認為父母天生就虧欠我,父母為我讀書而付出是應該的。作為子女,我問心無愧,我不太需要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其實,這會讓孩子養成啃老成性的惡習,最終成為啥事都得倚靠父母的“巨嬰”或“脆皮”大學生。作為社會化的重要過程,父母不重視,或不夠重視,也不給機會讓孩子接受社會的淬煉與敲打,父母隻希望他們一心隻讀聖賢書,其結果顯而易見,進入社會,孩子們注定兩眼一抹黑,手足無措,一片茫然,各種不好的結果或失控的局面自然會不期而至。

我身邊就有一個真實的案例。前同僚(女)是廣州市委退休幹部,孩子兩歲時她便與前夫離婚,年輕時的她工作太忙,疏于陪伴與教育孩子,念國中的孩子在半年之内竟然先後轉學五次,然後依然是各種不适應,怎麼辦?她不得不送孩子去英國念書,費用高昂。作為退休人員,她隻得東拼西湊,四處借錢。問題是孩子去到國外,依然是各種不适應,先後讀了幾個預科班,還交了個女朋友,後面,女朋友跟他提分手,他居然選擇絕食;為了所謂的“放松心情”,他向他母親伸手要20萬塊錢,說他要買車,他要周遊歐洲,增長見識。無奈的同僚沒有辦法,總覺得虧欠他,隻得答應他的要求。

如實說,我聽了同僚的講述後非常義憤填膺,這樣的孩子還砸錢送出去幹嘛呢?有什麼必要送出去呢?即使學成歸來,又能如何?

很顯然,問題的根子出在家庭教育上,孩子在幼年時嚴重缺失家庭教育,到了後期,想通過出錢的方式進行适度彌補,結果非常不理想。

為了好好學習,為了考出好成績,部分家長不建議甚至強烈反對孩子在大學期間談戀愛,擔心戀愛影響學習,但待到孩子畢業後,他們卻要求孩子能夠立馬結婚、成家及生子。如實說,這是相當怪異的邏輯。不戀愛,不懂談戀愛,不會談感情,怎麼結婚,怎麼成家。

在不少家長眼裡,我供養你讀書及生活,我為你傾其所有,你就得聽我的,就得按照我說的去做,就得執行我的想法,他們難以了解當下年輕人的真實心态,也懶得嘗試去了解。如果孩子不認同他們的想法,他們就覺得孩子叛逆,孩子不聽話。

客觀地講,當下大學生中,存在恐婚、明确表達不婚或結婚但不生育的人不在少數。這個時候,如家長僅用言辭說教的方式強迫或逼迫他們相親及結婚,其效果一定不好。

作為父母,應該在婚戀教育方面做出努力。譬如,要想讓孩子相信婚姻及組建家庭的美好,那就得讓孩子從小感受到父母之間良好的相處方式、親密的夫妻關系。

反之,如果充斥孩子滿眼的都是父母經常不說話,經常吵架,父親回家就玩遊戲,母親一有空就刷視訊,以至于,一家人的常态是互不打擾,沒有或鮮有交流。試問,這樣的家庭氛圍如何讓孩子願意和敢于相信所謂愛情的聖潔,和所謂婚姻的美好?

我的意思是,降低當下年輕人的不婚率或拒婚率,家長們不妨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在夫妻關系方面做出改善,這或許是破解這一時代性難題的方略之一。

此外,很多孩子身上呈現了“斷親”的特征,與父母或其他親友交流甚少,甚至是“話不投機半句多”,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作為父母的你們天天不是忙工作,就是忙應酬,就是刷手機,你們不關心我,你們對我不聞不問,我要如何?我當然去尋求别的方式滿足我的需求,方式之一是求助于網絡,網絡魚龍混雜,良莠不齊,我當然會深受其影響,不管是正面影響,還是負面影響。

作為父母,你們不在我的社會化程序中發揮作用,網絡當然會趁虛而入,進而取而代之,“我變成了你們眼裡的壞孩子”,自然是順理成章的事。

這個意義上,熊孩子,壞孩子,不聽話的孩子,叛逆的孩子,很大程度上,就是父母的缺位(absence),父母的教育方式出現了嚴重問題。

總之,孩子進了大學後還有家長群,家長群裡熱議最多的是孩子的成績,這些事都不正常。我以為不正常的根源在于家庭教育出了問題,在道德教育、品質教育、價值觀傳遞、言傳身教等諸方面,很多家長表現不及格。

• (作者系廣州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姚華松

責編 陳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