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那一年李白、杜甫初遇,真的如日月同辉吗?

作者:周三川

李白、杜甫在744年的夏天在洛阳相识,这个说法自清初钱谦益在《钱注杜诗》卷十《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提出后,被闻一多、郭沫若等大师级人物采用后,成了学界的主流说法之一。但是,一些斗筲之辈却将这个说法和历史事实上画上等号,还在不看电影情节的情况下,斥责《长安三万里》不尊重历史!

那一年李白、杜甫初遇,真的如日月同辉吗?

《长安三万里》

杜甫的成名之路

事实上,杜甫是去世几十年后,才小有名气。至于“诗圣”之名,就更晚了,这是七八百年之后了。这不仅仅是李白比杜甫大11岁,在诗坛辈分上,李白也整整先于杜甫一个时代。那就是,他们将分别代表安史之乱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唐朝。其次,李白的佳作,在安史之乱以前大多已经写出,且广为认可;而杜甫的佳作,则主要产生于安史之乱之后,更无人推崇。

而杜甫的诗作,是元稹、韩愈和白居易等人推崇之后,文人墨客才逐渐重视起来,但这个时候,杜甫已经去世半个世纪了!然而,杜诗真正受到广泛重视,已经是在宋以后了。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

到了明代,杜甫逐渐有了“诗圣”之名。孙承恩(1481—1561)在《古像赞》中称赞杜甫“诗圣惟甫”。费宏(1468—1535)《题蜀江图》有句“杜从夔府称诗圣”。王穉登(1535—1612)《合刻李杜诗集序》云:“诗者有云,供奉之诗仙,拾遗之诗圣。圣可学,仙不可学。”王嗣奭(1566—1648)《梦杜少陵作》中说:“青莲号诗仙,我翁号诗圣。”

那一年李白、杜甫初遇,真的如日月同辉吗?

《长安三万里》

闻一多先生口中的“李、杜相会”

闻一多先生《少陵先生年谱会笺 》 “天宝三载甲申 ” 条下简单说到: “是年夏,初遇李白于东都。”而在《唐诗杂论》之《杜甫》篇,闻一多用了更多的语言:

写到这里,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因为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假如他们是见过面的)没有比这两个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我们再逼紧我们的想象,譬如说,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那么,尘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遥拜,说是皇天的祥瑞。如今李白和杜甫——诗中的两曜,劈面走来了,我们看去,不比那天空的异端一样的神奇,一样的有重大的意义吗?……可惜关于李杜初次的邂逅,我们知道的是一成,不知道的九成。我们知道天宝三载三月,太白得罪了高力士,放出翰林院之后,到过洛阳一次,当时子美也在洛阳。两位诗人初次见面,至迟是在这个当儿,至于见面时的情形,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也许是李邕的筵席上,也许是洛阳城内一家酒店里,也许……但这都是可能范围里的猜想,真确的情形,恐怕是永远的秘密。

请大家仔细品读闻一多先生的这段话,到底是在表达什么?核心思想又是什么?难道只为了强调李白、杜甫相识的城市是洛阳?

那一年李白、杜甫初遇,真的如日月同辉吗?

《长安三万里》

电影《长安三万里》中的“李、杜相会”

电影剧情:(1小时35分钟开始)高适受李白邀请来到京城长安,在李白家门口碰到了杜甫。杜甫对高适说了一句,“他(李白)呀,一定又流连于曲江那个胡姬酒肆”!于是,杜甫带高适在酒肆里寻找李白。但是,在后续的画面中,并没有出现李白、杜甫二人交流的情节,仅仅只有两人同框的画面。

导演(或编剧)为什么这么安排剧情?在之前的文章里,我认为导演(或编剧)只是想告诉观众,李白、杜甫早就认识了!但是,后来翻阅了一些历史学家的著作,也看一些网友点评,发现了另一个很通俗易懂的观点,即:此时的李白,早已名满长安,杜甫自然认识李白,就像我们认识刘德华,认识周杰伦一样,我们虽然认识这些明星,但我们和明星明显不是朋友!而李白、杜甫在长安的这次“见面”,就像是我们在商场见到了自己喜欢的明星!因为,杜甫给李白写了近二十诗,但李白只回了三首。正因为如此,自改革开放后,很多学者都认为,杜甫只是李白的一个“粉丝”!

《长安三万里》的导演肯定认可闻一多先生的观点,否则他不会在洛阳路演现场承认这一点!而且,这电影的主角是高适,电影内容是高适回忆他与李白的过往。其次,不论李白与杜甫相识于何地,高适都不在场。因此,电影中的“李、杜见面”并不是二人初次相遇!

那一年李白、杜甫初遇,真的如日月同辉吗?

《长安三万里》

结语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齐名,是大唐诗坛的双子星,这是千余年后文人对他俩的高度认可和赞美!而在唐朝,不要说其他人了,就是杜甫自己本人,也不会觉得他和李白齐名!可是,他俩真的很有才,也肯定认识,至于认识时的具体情形是如何,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言“李杜初次的邂逅,我们知道的是一成,不知道的九成”。但他俩相识的情形,值得我们“蘸饱金墨,大书而特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