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孙策死亡疑云:或因曹操与江东势力合谋,寒门逆袭付出高额血酬

作者:江樵品史

孙策之死,是三国初期继衣带诏之后的又一起谜案。

这次意外死亡改变了历史:孙策死前倾尽东吴之兵,打算一举攻占广陵,进军徐州,威胁许都。若能成功,被袁绍孙策两面夹击的曹操,很有可能危在旦夕。

随着孙策的死亡,所有相关计划都化为泡影。

伴随着着这次死亡,同样有着诸多疑点:为什么曹操的谋士郭嘉能够事前精准预测到孙策之死?为何可能性事件被郭嘉断定为必然会发生?刺杀孙策的,是被孙策所杀的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他们是如何得知孙策行踪的?

有人说,领导者要善于拉一帮、打一帮、赶走一帮,这样才能够确保地位的稳固。

职场新势力孙策在江东快速发展,同时引发与兄弟部门江东英豪,以及对手曹操的激烈竞争。

可孙策为抓住袁绍号召群雄讨伐曹操的风口,进一步激化各方矛盾,促使竞争对手和自己兄弟部门团结起来,稀里糊涂地陷入内忧外患的危险境地。

于是孙策便继孙坚之后,又掉进血酬定律之中,并再一次为之付出了高额的代价。

孙策死亡疑云:或因曹操与江东势力合谋,寒门逆袭付出高额血酬

孙策遇刺

狂怼江东势力,失了人和

我们先从江东势力说起。

当时与孙策形成对抗的江东势力大致有三个:

东汉朝廷势力,比如刘繇、王朗等人。这些人已经在孙策平江东之战中被击败,被驱逐出了江东;

江东地方豪帅,比如严白虎、祖郎、太史慈等人。这些地头蛇并没有与孙策对抗的强烈意愿,所以被孙策采取蚕食瓦解的策略;

江东世家大族,以“顾陆朱张”为首的江东豪门大族们,有钱有地有人,在江东根深蒂固,是最难应付的对手。

因为孙策之前追随袁术,因此最初江东各方势力大多将孙策当做是袁术侵略江东的爪牙,向来对其没什么好感。

这也可以理解,孙家本是江东草根,祖辈以种瓜为生。而孙策也只是继承了父亲孙坚破虏将军的官职。在东汉末年,破虏将军只是五品的杂号将军。要让众多江东豪杰通通听命于他,似乎也不太现实。

但孙策却心急火燎地采取了霹雳手段,对所有势力都全力打压。他攻打庐江,使陆氏宗族一百多人死了一半;在会稽,又杀了周氏的周昕;随后还发动了“诛戮英豪”事件,杀了一大批江东名士,包括周昕、盛宪、高岱、于吉等人。

这便埋下了祸根。

孙策死亡疑云:或因曹操与江东势力合谋,寒门逆袭付出高额血酬

孙策平江东

一些江东士人纷纷逃走,转而投奔曹操,比如徐奕、陈矫、徐宣等。当然也有一些人留在江东,并与曹操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许贡。

许贡是东汉朝廷的吴郡太守。被孙策击败后,又转投到山贼严白虎那。之后严白虎又被孙策击败,两人只得投奔在余杭的许昭。

因为不甘心就这样输给孙策,许贡便在公元197年左右,设了一个局。

他向朝廷上表,认为孙策骁勇冠世,指出放任孙策势力坐大,对朝廷以及曹操来说将终成大患,提出以皇命召孙策到朝廷任职的主张。

孙策骁雄,与项籍相似,宜加贵宠,召还京邑。若被诏不得不还,若放於外必作世患。

这样一来,就会让孙策陷入一个进退两难的死局:

如果孙策任京官,那么寄人篱下,就跟刘备投奔曹操后一样很难有所作为;

如果孙策拒绝,等同于要与汉朝朝廷公开决裂。而江东境内就会有军阀将领奉皇命而反抗孙策,孙策在江东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而许贡就可以揭竿而起,重新占得一方天地。

但很不幸,此表被孙策截获,孙策找许贡来对质,许贡推说没有上表,孙策于是命令武士将许贡绞杀。

可这件事却影响深远:

1、许贡肯定和曹操联系紧密,能够站在朝廷或是曹操的角度考虑问题,动用朝廷资源给孙策挖坑。

2、许贡公元197年前后写此表后不久,公元198年曹操提出与孙氏互结婚姻,结为儿女亲家,并礼聘孙策之弟孙权、孙翊到朝廷来任职。名为任职,实为扣为人质。这与许贡之计有异曲同工之妙,似乎是同一人的思路。

3、许贡预见了孙策必将与曹操产生冲突的未来。

于是孙策与江东各方豪杰之间的矛盾,成了一个随时可以爆发的隐患。

孙策死亡疑云:或因曹操与江东势力合谋,寒门逆袭付出高额血酬

过于强势的孙策

曹操的里应外合

有关后来许贡门客的复仇,会令人不禁产生疑问:

许贡是公元197年前后被孙策所杀,但许贡的门客为何要选择在三年之后才报仇?

这便不得不联系起官渡之战。  

公元200年正月,衣带诏东窗事发,董承等人被杀。袁绍奉衣带诏讨伐曹操,刘备、孙策等人纷纷起兵响应。

公元200年四月,曹操正在官渡与袁绍大将颜良、文丑对战时,却听到了一个令他大吃一惊的消息:孙策正北上进攻广陵郡。广陵是扼制江东势力的重要关口。一旦广陵失守,孙策就能够威胁整个徐州,甚至可以乘势向许都进军。

但此时曹操将所有的兵力都投进了官渡战场,根本无法抽出兵力援救广陵。

前一年,广陵太守陈登在胆战心惊中抵挡住了吴军的两次进攻。但这第三次进攻,是孙策本人亲自挂帅,大军浩浩荡荡一路向北。甚至因为此次军队规模颇大,导致出现了军粮一时未到位的情况,孙策不得不进驻丹徒等待军粮到位后再挥师北上。

如果此时让曹操在北边与袁绍顶级战将鏖战的同时,还要拨出一部分兵力南下抵抗孙策,天知道会发生什么!

节骨眼上,谋臣郭嘉淡淡地说了一句:

策轻而无备,性急少谋,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

神奇的是,郭嘉说出这句话后不久,孙策果然被许贡的门客所杀。

孙策死亡疑云:或因曹操与江东势力合谋,寒门逆袭付出高额血酬

官渡之战

建安五年四月四日(200年5月5日),孙策在丹徒山中打猎。他骑的是一匹快马,扈从骑兵被远远的甩在后面。这时忽然碰到了三个人,这三人都是被孙策所杀的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三人欲为许贡报仇。

孙策问:“你们是什么人?”三人回答说:“我们是韩当的士兵,在这里射鹿。”孙策说:“韩当的士兵我全部认识,从没见过你们。”说完,孙策向其中一个射箭,那个人随着弓弦的声音而倒下。余下二人当即弯弓搭箭,向孙策射箭。在对射之中,孙策的面颊中了箭。这时,后面的扈从骑兵寻找到孙策,将刺客全部杀死。

有人会感到诧异:郭嘉为什么能够如此神机妙算,算中了孙策就一定会被刺杀呢?为何这次足以影响历史进程的复仇,偏偏不早不晚,非得选择孙策打算北上时动手?并且此时许贡已经死了三年,其势力应该荡然无存,那么三个门客是如何得到孙策行踪的信息,从而提前设伏?

要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不妨从受益人着手。

孙策死了,肯定曹操会最受益,毕竟解除了后方之忧。其次孙策喋血,孙氏实力必然受损,江东英豪能够摆脱打压,趁机恢复一波。

那么我们不妨这样假设:

1、许贡门客自身缺乏信息、缺乏身份掩护,要想蒙混过关,在孙策必经之路上设伏,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曹操方必然会参与。因为许贡与曹操联系紧密,在许贡被杀后,许贡的门客或投奔曹操阵营,或在曹操阵营支持下继续从事反孙的活动。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样才能够保证关键时刻,具备专业刺客的素养,能够一击必中。

3、江东豪族也通过自己的关系,为刺客提供各种便利。很难想象,一场如此精准的刺杀会没有本土势力的支持。想当年张良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就是因为缺乏始皇车队的实时信息,只砸中了车队的副车,终告失败。

而这些刺客能够清楚地知道孙策所率军队信息,谎称自己是韩当的士兵,以此为掩护避开沿途队伍,接近孙策,那么肯定是得到了来自吴军内部的帮助。

此外,郭嘉还曾明确地指出:“(孙策)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可见郭嘉对江东豪族的复仇行为了解得十分清楚,所以能够在关键时刻将之作为孙策必被刺杀的重要支持论据提出来。

这样一来,事件脉络就清晰了:

江东英豪早就在谋划复仇的方案,而正好此时孙策打算进攻曹操,曹操欲将之除去而后快。于是郭嘉等人于江东人士联络合作,共同完美地完成了对孙策的刺杀。

至于为何要找许贡门客,亦或是甩锅给许贡门客?

因为许贡是曹操和江东英豪间的一股独立势力,许贡已死,许贡门客被杀,即便继任的孙权想要追查也无从下手。而幕后各方便得以全身而退,隐匿于许贡三门客舍生取义的烟雾之中。

孙策死亡疑云:或因曹操与江东势力合谋,寒门逆袭付出高额血酬

孙策遇刺

父子两代都死于刺杀

孙策的死,让人不由得想起他的父亲:孙坚。令人感到诧异的是,孙坚也是死于刺杀。

公元192年,袁术派孙坚征讨荆州,攻打刘表。刘表派黄祖在樊城、邓县之间迎战。孙坚击败黄祖,乘胜追击,渡过汉水,包围襄阳。刘表闭门不战,派黄祖乘夜出城调集兵士。黄祖带兵归来,孙坚复与大战。黄祖败走,逃到岘山之中,孙坚追击。黄祖的部将从竹林间发射暗箭,孙坚中箭身亡。

孙坚之所以遭受如此激烈的反击,也和他过往不无关系。他对荆州垂涎已久,曾借口讨伐董卓,在北上的路上大肆消灭附近的地方势力,先逼死了荆州刺史,后又斩杀了南阳太守。有这些劣迹在先,刘表肯定是欲除之而后快。所以在无理由斩杀荆州官员,在荆州拉满了仇恨值后,孙坚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并不冤枉。

但孙坚在追击中被杀也疑点重重:为何不会像曹操那样有几名得力将领如影随形地保驾护航?孙坚的护卫随从为何会毫无存在感?除了孙坚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外,有没有其他内部的纷争和矛盾?

孙策死亡疑云:或因曹操与江东势力合谋,寒门逆袭付出高额血酬

孙权接班后才摆脱接连被刺的诅咒

寒门逆袭能避开高额的血酬代价吗?

孙策之死,像意外又不像意外。很难不说这其中隐藏着“血酬”的味道。

所谓血酬,就是生命与生存资源交换的逻辑。孙家人都是草根出身,没有什么生存资源,于是就开始了前赴后继的“交换”。先是父亲孙坚奉袁术命,率军征荆州刘表,为刘表部将黄祖兵士射杀。随后又是儿子孙策响应袁绍号召,率军讨伐曹操,被江东势力许贡的门客所杀。虽然为其家族子弟此后经略江东提供了基础,但孙坚孙策父子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因为出身草根,缺乏生存资源和人脉资源,为了开辟自己的一方天地,就只能靠自身实力怼天怼地怼空气,导致最后拉了仇恨,树下了众多仇敌。最后不得不付出高额的血酬代价去解决问题。

这似乎是个无解的死局。难道没有避坑的方法了吗?并非如此。

可以参考下曹操的崛起之路。同样出身低微的曹操,因为门第不高,在讨伐黄巾军和讨伐董卓的过程中,曹操连军队规模都不敢超过袁绍袁术等豪门将领。

但曹操在随后的发展中巧妙地利用了各种矛盾:豪强与豪强的矛盾,大豪强与中小豪强的矛盾,豪强与草根的矛盾。“挟天子以令诸侯”,争取到了众多中小地主和草根人才的广泛支持,并联合孔融、荀彧等豪族,最后朋友多多的、敌人少少的,击败了袁绍袁术等豪族,统一了北方。

只有懂得尽量避免树敌,合理利用矛盾,才能够争取到人和,从而在有风口的天时下,合理发挥自身优势,从而找到逆袭的有效途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