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历史上最不该灭的王朝,别人都是“衰落而亡”,它却在强大中灭亡

作者:清尧乱拂月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历史上最不该灭的王朝,别人都是“衰落而亡”,它却在强大中灭亡

文|刘惟希

编辑|t

引言

隋朝在隋文帝杨坚的领导下,成功统一了南北朝的割据局面,实现了中国的再次统一。在大兴土木的基础设施工程、法制改革和文化繁荣的推动下,隋朝进入了一个相对强大而繁荣的时期。然而,正是在这个强大的时期,隋朝的命运走向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方向。

中国历史上的王朝往往经历盛极而衰的规律,但隋朝却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仅用38年就结束了自己的辉煌。

隋朝灭亡的瞬间,仿佛是一个巨大的风暴突然袭来,让这个曾经辉煌的帝国在顷刻间支离破碎。

历史上最不该灭的王朝,别人都是“衰落而亡”,它却在强大中灭亡

(昏君杨广影视形象)

这种急剧的崩溃让人们不禁思考,如果当时的统治者更注重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更加谨慎处理政策,隋朝是否能够继续保持其强大的地位,为中国历史带来更为长久的繁荣?

一、杨坚被过度神话了

我们现在评价隋朝的灭亡,常常会紧盯着杨广的罪恶,找出所有负面的词汇来批评他,为了罗列他的罪恶,甚至专门造了个成语叫“罄南山竹而难书也”。

而对于他老爹的开皇之治,却是无所不用赞美之词,仿佛他老爸隋文帝杨坚文治武功堪比千古第一圣人,是十全十美最伟大的皇帝了。

历史上最不该灭的王朝,别人都是“衰落而亡”,它却在强大中灭亡

(隋文帝杨坚)

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在心理学上有种解释叫做“对比效应”,即心理内容中一些对立的成分有因对比而加强的趋势。

比如客观地说,杨坚放历代皇帝里可能有个85分,绝对不是满分,但是和他儿子杨广20分比起来,那就是妥妥的满分了。

我们先来看一看杨坚是怎么建立隋朝的。

杨坚从登上北周朝廷权力最高点,到经典禅位当皇帝建立隋朝,前后仅用了十个月时间。

历史上最不该灭的王朝,别人都是“衰落而亡”,它却在强大中灭亡

(剧照)

仅仅有两种可能:

1、他是世不二出的天才,仅仅用10个月时间就清扫了朝廷内所有敌对势力,垄断了所有权力,并且也取得了皇上的信任得以火箭般飞升,然后成功封禅。

2、他运气好投了个好胎,在他之前他的父辈们已经耕耘多年把北周的朝廷掌控得差不多了,正好轮到他接位了,父辈碍于受皇上恩,不好动手,晚辈没心理负担。

历史上最不该灭的王朝,别人都是“衰落而亡”,它却在强大中灭亡

(杨忠)

史料指向后者。

早在西魏时,隋文帝的父亲杨忠就受到宇文泰重用,成为其手下的开府大将军之一。

而隋文帝的岳父独孤信则更是重量级,古代老臣的最高境界,一般就是三朝元老了。而独孤信不仅是三朝元老,甚至是三朝国丈,位列八柱国之一。

正因为杨坚出生于世家核心中的核心,隋代北周才能如此兵不血刃、过度平滑,因为这就是一次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转移。司马光都评价道“得国无有比此更易者”。

而杨坚对待如此配合的宇文家族,是怎么做的呢?他杀光了宇文泰所有的直系后代!

历史上最不该灭的王朝,别人都是“衰落而亡”,它却在强大中灭亡

(独孤信)

杀已禅位的前朝君主,是不仁;因为控制不了才杀人,是少智;且杀就杀了,做事也不做绝,居然漏了一个公主嫁到北边突厥,为日后酿成大祸,是无谋。

对外上,派自己的小儿子汉王杨谅和丞相高熲出征高句丽,结果却没有打赢,甚至可以说是惨败,被迫求和然后留下了这一个隐患,也让自己的儿子杨广日后有了一雪前耻向高句丽寻仇的动机。

就这样,杨坚为杨广留下了四个天坑:北边日后被公主游说向中原复仇的匈奴、东北的高句丽、心中怨恨的世家以及被杨广骗了选了他当继承人是最大的坑。

历史上最不该灭的王朝,别人都是“衰落而亡”,它却在强大中灭亡

二、子承父业

隋炀帝杨广继位后,也是秉持他父亲斩草要除根的理念,不过这次有不同的就是他对自己同父同母的亲哥哥杨勇下手了,他刚一即位称皇帝,杀了杨勇以及杨勇的所有儿子。

平定了内部能威胁到他的隐患,把皇帝的位置彻底坐稳了以后,他的目光转向外部威胁,开始对北方的敌对势力动手。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所以他开始修运河,没错,就是那条京杭大运河。

就这样,一条西起洛阳、北达幽州,南抵余杭,绵延两千七百多公里的大运河开始修建。

历史上最不该灭的王朝,别人都是“衰落而亡”,它却在强大中灭亡

(高句丽士兵)

像这种可以被称为文明奇观的巨大建筑群系,在古代的生产力下怎么说也要二三十年才能够建成完工。

可是急性子又好大喜功的杨广,为了也不知道是为了快速完成攻打北方的愿望,还是为了他下江南游玩的一己私欲,居然要求在10年内完工。后面又急得等不了频繁地增加征发民夫,最后7年就完工了。

七年完工,背后的血泪史,是两百万河滩上类似的民夫,和背后几百万个家庭的破碎。

历史上最不该灭的王朝,别人都是“衰落而亡”,它却在强大中灭亡

(京杭大运河)

在此期间民怨沸腾,农民起义频繁,正史上记载的就有瓦岗寨起义,山东王薄起义、河北窦建德起义等。如果参考演义小说的话,更是达到了“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之多。

好在他爹搞了科举制,大量底层百姓成为中下层官员,对朝廷还是十分感恩与忠心,基层控制能力也较强,面对纪律性不强零零散散的农民起义还是都压下去了。

这种官兵与起义军平衡对峙的局面,直到杨广远征高句丽才被打破,因为一股新的势力加入进来了——贵族集团。

历史上最不该灭的王朝,别人都是“衰落而亡”,它却在强大中灭亡

(关于修建大运河惨状的记载)

杨广再次征调大量兵力总共113万,对外号称200万,征讨高句丽。

以前兵力大多是民夫民兵里面出,但是因为修大运河都被他霍霍的差不多了,这次征调的兵力还有从各个亲王郡王封王里面抽掉的私兵府兵,相当于威胁到贵族集团自身的利益了。

关键是仗又打得臭,以几乎碾压式的兵力——30万陆军20万水军,结果战略失误中了高句丽的诈降之计,又被水攻,30万陆军直接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寥寥千人逃回后方。

这一举动让杨玄感和李密彻底忍无可忍,趁着大军北上,后方空虚,直接在洛阳起兵偷家了。

历史上最不该灭的王朝,别人都是“衰落而亡”,它却在强大中灭亡

(古代)

远在高句丽的杨广,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亲侄子和被重用的贵族居然也会背叛自己。

如果说遍地流民起义只是阶级矛盾的话,那么杨玄感起兵就预示着统治阶级内部也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了,贵族集团们对杨广意见也很大。

三、逃亡扬州

杨玄感之乱,打响了世家贵族集团反抗的第一枪,再加上杨广他爹当年干的事儿,本来就和贵族集团结了仇,现在杨广是真的笑不出来了。

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隋朝禁军的战斗力还是挺强的,靠着洛阳城墙坚固,硬撑住等到了杨广的回援,杨玄感兵败被杀。

历史上最不该灭的王朝,别人都是“衰落而亡”,它却在强大中灭亡

(洛阳)

但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杨广经过这一次折腾也不再信任洛阳,准备搬迁到自己的封地扬州,他在扬州经营多年,那里确实是他唯一完全能信得过的地方了 。

不过皇上抛弃首都而逃,民心会怎么想?此时那些靠科举上来的底层小官都纷纷劝杨广别去扬州了,就在京师稳定民心吧。

在他决定去扬州后,光是有史书着重记载的九品至六品以死谏上的官员就有四名,这些都是报他父亲杨坚的恩情从底层走上来的忠心官员。

但是杨广一意孤行,再次把最后支持他的科举基本盘也抛弃了。

历史上最不该灭的王朝,别人都是“衰落而亡”,它却在强大中灭亡

(剧照)

杨广再次巡幸扬州之举,不仅彻底失去了民心,甚至还失去了军队集团的支持。

杨广带着禁军南下后,导致大前方兵力空虚,仅剩下一万余人。

著名将领张须陀就带着这一万余人,分三批纵队,每批次约三千人,左冲右突,夜以继日,突围不止。然而最终也未能冲出包围圈。

更致命的是,之后在隋唐演义中大放异彩的秦叔宝、罗士信等未来的猛将,要么是在突围中被俘,要么是走投无路投了瓦岗。

最终,在扬州苟延残喘两年后,被自己的左右手之一宇文化及勒死,结束了罪孽深重的一生。

历史上最不该灭的王朝,别人都是“衰落而亡”,它却在强大中灭亡

(扬州)

我们现在总结一下为什么别的王朝都是衰而亡,隋朝却在强大中灭亡。

隋朝其实压根就不算灭亡,它的强大被唐继承下去并继续发扬光大。因为唐国公李渊,是杨广的表哥,其实是一家人。

杨广他爹杨坚是从贵族集团手里夺权的,然后让天下军事平衡失衡的也是贵族集团,最后勒死杨广的与文化及其实也是贵族集团。

可以看作隋朝并不是杨家的隋朝,而是贵族集团的隋朝,杨家不让贵族集团满意,就换一家来坐江山,于是就选了李家,即后来的李唐。

历史上最不该灭的王朝,别人都是“衰落而亡”,它却在强大中灭亡

(唐国公李渊)

参考资料

温景嵩.  隋文帝和隋炀帝——读史偶记.《求知导刊》,2013

杨津涛.  隋炀帝:大有作为和奢靡败家的统一体.《决策与信息》,2013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