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邱浩航在光明区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作者:宝安日报
邱浩航在光明区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邱浩航在光明区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2023年工作回顾

一年来,区政府锚定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奋斗目标,加快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推动光明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较好完成区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经济增长快速稳健

初步预计,规上工业增加值1006.97亿元,增长9.2%;固定资产投资1089.71亿元,增长1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9.24亿元,增长8.9%;全口径税收收入258亿元,增长24.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9.21亿元,增长35.2%。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全部超预期完成年度目标。

产业能级稳步增强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预计实现925亿元,增长10%。未来产业企业超过140家,总估值超过320亿元。上市公司增至32家,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925家,国高企业突破2000家,专精特新企业增至751家,其中“小巨人”企业56家,入选“2023年全国工业百强区”。全年引进落地项目864个。

创新动能更加强劲

光明科学城规划布局的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取得系列重大突破,在建和运营数达到20个。全社会研发投入首次突破100亿元。94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院士团队达27个,高层次人才达2541人。参与国家、省、市重点科研项目超过200个,获市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10项。新增PCT国际专利申请251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4万件,同比增长24%。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扎实推进重点改革项目19项,推出改革举措80余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30余项,其中3个改革项目面向全国推广。入选全国首批信访工作法治化试点区县、2023中国社会治理百强县前三强,基层治理“小分格”模式获评全国2023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新增外资项目170个,同比增长77.1%;实际利用外资8724万美元,同比增长244%。举办国际生物科技创新与投资大会、全球传感器发展大会、中国新能源光明峰会等国际性交流活动近30场。

城区品质日益提升

新建成公园16座,全区绿道、碧道、远足径郊野径总里程超过350公里。空气质量优良率96.7%,达到历年最优水平。新建道路19.4公里、非机动车道50.7公里,改造慢行系统36.4公里。8个建设项目获绿色建筑深标铂金级认证、全市智能建造试点。

民生事业扎实推进

九大类民生支出159.6亿元,同比增长13.1%;全面完成十大类26项民生实事。新增民生设施用地86.8公顷。新改扩建学校9所、幼儿园11所,新增公办基础教育学位1.67万座。中山七院二期、市中医院光明院区、区人民医院新院区等5个医疗卫生重大项目加快推进。筹集建设保障性住房1.2万套、供应分配1.1万套。举办精品文艺演出150余场、高端体育赛事60余场、惠民文化活动8000余场。

1

大力推动光明科学城建设

  • 创新载体加快建设

深圳建市以来投资最大的科学设施、世界顶级的第四代先进光源大科学装置通过国家发改委窗口指导并开工建设,超算二期机房楼封顶,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材料基因组三大装置正式运营。深圳医学科学院正式落户光明,顺利去筹成立,与深圳湾实验室一体化永久场地建设项目正式开工。光明生命科学大数据中心试运行,特殊环境材料设施、中国计量院深圳创新院、市药检院光明分院开工建设。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全面建成,深圳理工大学(筹)一期主体封顶。

  • 大院大所加快引进

定量合成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南科大光明高等研究院揭牌启用,香港理工深圳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中兵智能创新研究院(深圳)、中农科兰兽研深圳生物制品前沿创新中心、武汉理工深圳研究院等9个重点项目签约落地。

  • 成果转化能力持续提升

市级以上创新平台新增33个、区级孵化器新增6个。全市率先试点“合成生物”“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市区联动重点专项,推动企业承接17项市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创新联合体数量突破50个。引育技术经纪人123人,全年认定登记技术合同391份,成交额约47亿元,增长91%。

  • 科学影响力不断增强

首届光明科学城论坛圆满举办,吸引35名国内外院士、3000多名产学研代表共议科技前沿发展趋势,全网阅读量超过10亿人次;2023深圳企业创新发展大会顺利召开,云集70多家央企,共话协同创新、融合发展。

2

扎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 招商稳商工作卓有成效

举办招商交流活动36场,引进世界500强项目10个、中国500强项目5个、上市公司项目22个、国企项目10个、专精特新企业23家、国高企业29家,合计注册资本206.6亿元,预计可实现年产值434亿元以上。德国西门子、德融宝、莱茵、俄罗斯诺里尔斯克等一批跨国企业项目落地光明,国药、中兵、海尔、美的、柯力传感等央企和龙头企业在光明布局,深圳农产品、深能环保等企业总部落户光明。

  • 有效投资持续扩大

新开工重点项目135个,总投资419亿元。工业投资265亿元,增长25.9%。光明科学城核心片区完成投资219亿元,明湖智谷片区完成投资71.5亿元。招商局光明科技园作为全国首批REITs扩募资产,成功上市募集资金。

  • 消费潜力加速释放

雅高美爵等3家高端酒店启动运营,光明N次方公园、海吉星农产品批发市场建成开业。新增首店、国潮小店等79家。持续挖掘“产销一体化”新动能,动员百强工业企业设立销售公司25家,实现销售额136亿元,同比增长418%。

3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重点产业集群加速壮大

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规模突破2000亿元。新材料产业集群规模突破1200亿元。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规模突破500亿元。合成生物产业新招引培育企业32家,总量增至92家,集群总估值270亿元以上,增长136.8%。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新招引培育企业21家,总量增至50家,集群总估值50亿元以上,增长210%。

  • 科技金融加快成长

发起“百亿级”光明科学城母基金,落地总规模75亿元的智能传感器、合成生物、脑科学3支市级产业基金,设立光明致远、软银欣创医合等子基金。光明引导基金入选中国最佳政府引导基金50强、大湾区母基金直投30强。光明科技金融大厦启用,集聚国投证券、力合金融、招商致远等金融机构20家。

  • 产业空间保障有力

持续开展“5+8”连片产业用地攻坚,释放产业用地102公顷,供应产业用地9宗27.2公顷。集中打造6个平方公里级新型产业社区,明湖智谷智能传感产业社区规划产业建筑面积197.4万平方米,释放产业用地29.4公顷,一期全面动工建设;新兴湖科技产业社区完成土地整备,释放产业用地61公顷;白花科创谷半导体产业社区基本完成土地整备,释放产业用地56公顷。荣胜工业园、东江科技园等11个“工业上楼”项目开工建设,新增产业用房179万平方米。

4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改革进一步深化

深圳湾实验室、中山七院纳入深圳市首批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单位,完成60件专利转让授权。建立生物医药特殊物品出入境联合监管机制,累计保障光明科学城重点科研物资进口380批。

  • 开放进一步扩大

开展港澳科技项目光明行等活动5场,引进优质创业项目11个,为港澳青年提供就业岗位145个,深港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在孵企业达42家,光明科学城香港运营中心入驻香港科技园。中山七院国际医疗中心正式运营,为港澳台人士、外籍人员提供国际标准医疗服务。

  • 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新增政务服务秒报秒批事项16项、免申即享事项31项;搭建“开办企业一窗通”网上受理平台,服务2.1万家企业;首创重点产业项目“光明政帮办”全流程服务模式,完成6个产业项目“拿地即开工”。创新实施“园长制”“小分格”基层抓经济新机制,帮助园区新落户企业154家,帮助企业减租1500余万元,新增纳统产值136.3亿元。

5

不断提升城区功能品质

  • 重点片区加快建设

光明中心区规划设计方案逐步完善,深圳科技馆(新馆)主体封顶,深圳国际美术馆(暂定名)主体工程加快建设,科学公园一期北翼建设加快推进,科学城体育中心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凤凰广场地标建筑群落成,凤凰城站超级商圈基本形成、环境品质持续改善,华强创意园有效盘活利用,释放8万平方米优质产业空间。

  • 区域交通持续优化

轨道13号线二期(北延)工程、6号线支线二期全线洞通。光明城站往返香港列车班次恢复至每日10趟。市政路网加快完善,建成通车34条、新开工29条、新立项30条、打通断头路8条,路网总里程达到736.8公里。开通“追光巴士”线路10条,优化调整公交线路57条。

  • 城区运行更加安全

高标准完成首批城中村供用电安全整治,新增变压器102台、敷设更新电缆500余千米,供电负荷密度提升1.7倍。新建市政中压燃气管道20.9公里,新增管道天然气用户10.3万户,管道覆盖率提升至90%。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火灾亡人事故、自然灾害事故实现“三个零发生”。

  • 城区治理更加智慧

建立数字化标识体系,城市部件数字建档超过20万个,入选2023年中国互联网大会数字论坛“数字政府业务场景先锋实践”典型案例。上线基层治理数字化平台2.0版,高效处置各类网格巡查事项51.4万条,办结率超过99.8%,入选全国2023数字政府创新成果与实践案例。

6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人居环境品质持续提升

制定出台“山水连城”综合规划,“五园连通”示范项目加快建设,新贯通绿道8.9公里、碧道6.7公里、远足径郊野径80公里。虹桥公园荣获“中国钢结构金奖”,远足径郊野径规划设计获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自然保护类卓越奖。

  •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深入实施河湖长制,新建污水管网7.3公里,新增污水零直排小区342个,辖区25个河流断面水质全面达标。排查整治永久基本农田1029亩、回收统管4000亩,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1922亩。

  • 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持续提高

与深能、深燃集团深化光伏领域合作,全年新增装机容量3.8万千瓦。新建超充站14座、充电桩2791个,充电设施数量突破1万个。新增绿色建筑263.7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193万平方米,建设超低能耗和近零能耗建筑4.5万平方米。

7

努力塑造现代城市文明

  • 文明城市创建取得新成效

打造虹桥自然教育中心、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等1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实现四级阵地全覆盖。新增注册志愿者9636名,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2.1万场。

  • 文化事业取得新进步

田园音乐节、户外公演秋日序曲、小草音乐节等惠民活动反响热烈。启动历史文化资源梳理工程,持续寻找光明记忆,《岁月祠堂》《沿着茅洲河》被国家图书馆收录馆藏,新增迳口麒麟舞、宋代点茶等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 体育事业展现新风采

深圳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二期、红花山体育中心改扩建工程等4个项目主体封顶。新增运动场地42处、室外智能健身设施9处。光明半程马拉松赛、环深圳·光明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十大体育赛事精彩纷呈。

  • 文旅产业释放新活力

打造夜间灯光秀、夜色烟火步行街等文旅消费新场景12处。开展光明都市田园美好生活节等活动500余场。全年共接待游客751.2万人次,同比增长54.5%。

8

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

  • 教育方面

实施教师队伍精准培养计划,新增高级教师54人、中级教师1500余人、幼师244人。持续提升教学质量,开发名品课程1513节,教学成果获评市级以上奖项49项。大力发展特色教育,新增校外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各5处。

  • 医疗方面

中山七院二期加快建设,市中医院光明院区竣工验收,区人民医院新院区、区中心医院二期、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主体封顶。新建家庭病床891张,新增家庭医生141名,社康服务绩效考核连续三年全市第一。

  • 住房方面

全年供应居住用地8.7公顷,新开工住房面积112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保障性住房项目7个、面积44万平方米,建成房源8065套。全年供应可售型人才房1383套、公租房1430套、保租房4996套。

  • 就业方面

举办招聘活动187场,提供就业岗位12.7万个;发放稳就业补贴6352万元,惠及4.8万人。光明科学城人才港正式开园,进驻嘉驰国际、智联招聘等优质人力资源机构18所。

  • 养老方面

光明福利院开业运营,新增养老床位377张。实施家庭病床和家庭养老床位“两床融合”试点,完成家庭适老化改造302户,在28家社康中心开展智慧家庭病床服务。

  • 托幼方面

新增托育机构13家、社区托育点2个,新增托位1027个,增长79.6%。成功创建省级儿童友好实践基地1个、市级基地20个、市级儿童友好学校6所。

  • 社会保障方面

发放补助资金3500万元,惠及生活困难群众1.5万人。实施“善行光明”救助计划,开展曙光助学、重病救助等公益项目16个。

  • 帮扶协作方面

全面完成“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31个重点事项和67项重点任务,强化与汕头金平、汕尾城区帮扶协作,大力推动田阳、田林乡村振兴。

9

着力提升政府自身建设水平

政治建设更加有力

主题教育深入开展

依法行政扎实推进

廉政建设不断深化

同时,统计、档案、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双拥、国防动员、人防、国家安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商联等工作也取得了新进展。

2024年工作安排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市委七届六次、七次全会及市委七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工作安排,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新质生产力,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按照区二届二次党代会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区委“1+2+3+4”工作体系,大力实施“十大行动”,以更大力度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科研经济先行地、创新人才集聚地,加快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区,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在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建设中激发新动能、夺取新胜利、塑造新优势,以实际行动展现新作为、干出新业绩、作出新贡献。

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力争完成1100亿元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8%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8%以上,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1.全力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

●大力推进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建设运营

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综合粒子设施场平工程,基本建成超算二期,推动鹏城云脑Ⅲ、材料科学园开工,同步开展核心技术预研,提前谋划设施联动应用。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信息中心、中国计量院深圳创新院、市药检院光明分院,推动光明生命科学大数据中心投入使用。推动出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与光明科学城联动发展工作方案,建立“一园一城”联动机制,加快建设光明科学城河套创新中心、深圳园区光明分园,落地建设香港科学园光明基地,建成光明科学城香港运营中心。

●大力推进大院大所引进合作

推动香港理工深圳产业科技创新研究院、武汉理工深圳研究院加快建设。力争引进落地中国计算工程研究院、中国化学大湾区科技创新研发中心、兰州大学深圳研究院、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等项目5个以上。强化大院大所资源链接合作,开展攻关合作项目10个以上。

●大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大力支持企业自主研发,扩大各类研发补助、应用场景等资源要素覆盖面;支持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牵头组建任务型创新联合体,开展共性技术、颠覆性技术攻关;支持中小企业通过委托开发、组建技术创新联盟等方式,攻克细分领域前沿核心技术。

●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积极争取光明国际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开工建设,加快建设大科学装置集群中试转化基地。推动广新控股集团加快建设工业微生物与生物智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全年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平台20个以上,新增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基地2家以上,新引育技术经纪人50人以上。

●大力推进创新生态建设

继续实施“人才高地计划”,加快集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科技型企业家,力争新引进院士团队2支以上,科研人才1000人以上。加快建设“科学家谷”,力争科学公馆主体完工,科旅之家基础工程开工,早日为科学家提供学术交流合作的高品质配套。

2.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打造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启动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集聚区规划建设

编制光明科学城科技创新集群规划,集中布局重点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研发总部、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小试基地、科技服务机构、知识产权交易等平台资源,打造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孵化于一体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集聚区。努力打造前沿技术开放创新策源地和科技成果交易转化试验地,加快实现“四链”深度融合,培育壮大科研经济。

●聚焦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拓展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优势,实现产业集群规模2300亿元以上。做强新材料产业,实现产业集群规模1300亿元以上。做大医疗器械产业,实现产业集群规模600亿元以上。大力发展智能传感器产业,实现产业集群规模150亿元以上,努力打造全国最大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培育做优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业集群规模35亿元以上。

●着力培育未来产业

加快发展合成生物产业,孵化集聚企业120家以上、估值10亿元以上企业12家,打造“隐形冠军”“独角兽”后备队,实现集群估值400亿元以上,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合成生物产业高地。发展壮大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动态完善脑科学领域重点企业项目招引清单,孵化引进创新型企业60家以上,实现集群估值80亿元以上。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业,全年新增金融机构10家以上。鼓励融资模式创新,力争金融业增加值、银行存贷款余额均增长20%以上,努力建设全市科技金融示范区。大力发展软件信息服务业,实现软件信息服务业增长20%以上。支持优质制造业企业向前端研发设计和后端用户服务延伸,培育先进制造综合服务提供商10家以上。

●持续推动产业空间提质增效

聚焦四大先进制造业园区、三大总部经济集聚区,大力实施“5+8”连片产业空间攻坚行动,释放产业用地55公顷以上。加快推进旧工业区综合提升、产业用地提容、产业用房纳管等工作,筹集高标准产业空间不少于400万平方米。加强产业空间信息化管理,绘制产业空间“一张图”,实现全区574个产业园区动态精准匹配。

3.全力支持和服务各类市场主体,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大抓招商引资

全年新引进企业400家以上,其中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及专精特新等优质企业60家以上,新增纳统产值不少于200亿元。大力培育优质市场主体,新增“个转企”130家以上、规上企业100家以上、国高企业100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00家以上、“小巨人”企业20家以上、上市企业5家以上。

●精细服务企业

实施高成长性骨干企业“一企一策”定制化服务,组建企业服务专业团队,提供全链条全周期专业支持。做优“光明店小二”企服品牌,建立企业诉求清单化、闭环式管理机制,用心用情用力挂点服务企业,开展“我帮企业找市场、找资金、找空间、找人才”活动160场以上。

●优化营商环境

出台法律服务业支持政策,推动法律服务业集聚发展。加快建设光明科学城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心门户网站,深化与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合作,持续完善专利预审、知识产权评估交易等服务。

4.全力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加快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

●切实抓好头号工程

紧紧围绕“百千万工程”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加强统筹谋划和总体规划,完善指挥部调度体系,制定出台2024年度重点工程任务和具体举措清单,加快打造东周社区、新羌社区等一批“百千万工程”示范社区。

●积极推动“三大工程”

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全年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不少于4000套,建成不少于4000套,供应不少于4000套。坚持“拆、治、兴”并举,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加快实施羌下旧村、合水口2个拆除新建类项目,新开工红星村、瓦窑头村等6个整治提升类项目,完成圳美华侨新村等4个以上老旧小区改造。

●积极发展科技农业

支持光明海吉星“菜篮子”基地建设,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全流程溯源管理,谋划建设大湾区农产品国际供应链运营中心。高标准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培育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和技术创新型农业企业2家以上。

●积极做好对口帮扶

扎实开展省内对口帮扶协作,启动汕头金平、汕尾城区“飞地”园区建设,引进联东U谷等优质园区运营商,联合招引产业项目5个以上,加快城区捷胜集贸市场、中心小学教学楼扩建等民生项目建设,推动金平(光明)科创孵化中心、城区创新岛(光明)“反向飞地”园区建成运营。

●积极壮大集体经济

加强集体产业空间高效利用,支持社区股份公司与国企合作开发社区征返地、留用地等集体用地,加快薯田埔、根竹园留用地开发建设,打造东坑、塘家“工业上楼”等一批合作示范项目。

5.全力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快打造高质量高颜值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区

●大力提升城区综合品质

持续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10亿元以上、新型基础设施投资140亿元以上。加快完善高端商业、酒店、餐饮等配套设施,推动星河CocoCity、光明温德姆酒店等商业项目加快建设,积极引进山姆会员店、开市客、盒马等高端零售品牌,加快打造“虹桥1958”、长圳“夜市一条街”等一批特色商业街区。

●大力推进重点片区开发

加快推动光明中心区建设,稳定光明中心区规划设计方案,建成深圳科技馆(新馆),加快建设深圳国际美术馆(暂定名)、科学公园等地标项目,启动“科学方舟”土地整备工作。全力推动光明云谷加快建设,优化提升片区整体规划,明确空间、产业、研发、配套服务功能总体布局和分期实施路径。全速推进明湖智谷开发,加快推进一期产业、居住、交通功能板块建设。

●大力提升综合交通功能

全力推进通兴路(西环路—光侨路)建设攻坚,打通西部组团生活性主干道。畅通内部交通循环,新增立项道路30条、开工18条、完工20条以上,打通断头路7条,完成道路慢行系统改造14条。开工建设公明综合车场,新增优化公交线路30条。

●大力推进智慧城区建设

加快建设极速宽带先锋城区,新建改造5G基站800个以上,新增千兆宽带家庭用户5万户。加快建设通用人工智能先锋城区,积极争取国家算力总调度中心、国家级人工智能训练场地落户,新增一批人工智能全域全时应用场景。

●大力推进韧性城区建设

加快建设坚强可靠输配电网,新建关键电缆通道20公里以上,基本完成城中村供用电安全整治工程。加快推进燃气调压站及次高压支线建设,新建市政中压燃气管道5公里,新增管道天然气用户2万户。

6.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打造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共生的绿美光明

●着力打造绿色田园都市

加快实施“山水连城”计划,新建绿道碧道20公里以上,贯通145公里远足径郊野径,打造骑行径示范段12公里、高品质林荫道17条。高水平打造“FINE光明”公园生活品牌,推出新城公园花田喜“市”、科学公园大湾区科技节等公园活动76场以上。

●积极稳妥推进节能降碳

加快清洁能源项目建设,推动光明燃机电厂一期全部投产,新增气电装机容量200万千瓦。谋划打造新的近零能耗建筑项目,建成4个超低能耗建筑,新增绿色建筑20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150万平方米。

●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实施“微克行动”,强力开展工地、道路、泥头车、建废处理场4大类污染源分类整治。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一体推进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稳定达标,创建污水零直排小区65个。

7.全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加快打造现代城市文明新风貌

●积极开展文明城市创建

优化“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新增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全年开展文明实践活动3500场以上,持续打造“文明大讲堂”等特色品牌,实施文明创建痛点堵点攻坚项目6个以上。

●创建特色体育品牌

加快推动场馆建设和周边环境提升,基本建成光明国际马术中心,启用深圳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二期,建成竞速小轮车、自由式小轮车运动场地。加快建设完善体育设施,建成启用茅洲河体育艺术中心、红花山体育中心、玉塘文体中心,加快马田文体中心立项。

●丰富优质文化供给

持续开展“乐享艺术生活”“光明剧荟”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开展精品剧目展演100场以上、惠民文化活动3000场以上。修订文化产业扶持系列政策,支持影视、动漫等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打造影视科技基地。

●加快发展文旅产业

支持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平台化运作+产业化布局”发展,推动影视拍摄、直播、演艺经济等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打造影视产业基地。持续办好缤纷生活节等“四季”系列文旅活动,运营“光明礼”品牌,推出“畅享光明”“欢乐购”“美食节”等促消费活动。

8.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民生幸福新标杆

●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继续大力支持深中、深实验、深外、深小、市教科院等辖区合办学校高水平办学。进一步大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争取与港中文、北理莫、深高等名校合作办学。新改扩建中小学校7所,新增中小学学位1.18万座。新改扩建幼儿园5所,新增幼儿园学位1890座。

●高水平建设健康光明

力争中山七院二期主体封顶,市中医院光明院区上半年开业运营,区人民医院新院区主体基本建成,开工建设玉塘社区医院。支持中山七院做强国际医疗中心、市中医院光明院区开设国际中医医疗部、区人民医院通过“国际版三甲医院”评审。

●全力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坚持就业优先,深入开展春暖光明、追梦光明、技能光明等就业品牌服务,开发安置类公益性岗位促进就业,组织招聘活动70场以上,发布招聘岗位5万个以上,持续引进培养技能人才。拓宽普惠婴幼儿托育服务,新增托位1400个以上。

●全力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做深做实基层治理“小分格”,构建“500米群众诉求服务圈”,搭建“调援裁诉”一体化服务平台,完善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机制。持续优化区级民意速办平台,完成与基层治理数字化平台、智慧巡检系统、企业服务门户等平台功能整合,实现基层治理事项自动识别、统一处置、智能回访。

●全力打造平安光明

强化电动自行车规范管理,深入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专项整治,持续推进“机非分离”,进一步保障非机动车通行路权,全年新增“机非共板”等非机动车道100公里以上。加强食品药品全链条监管,切实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编辑 王雨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