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苗沛霖:近代军阀第一人,坑惨太平天国的三姓家奴

作者:莽子说
苗沛霖奸猾残酷,能御其下,凡有征调,莫敢少迕……多诈数,喜反侧……其占地不甚多,力不能抗大敌,而招携贼捻,皆能如意而进退之。——李鸿裔

苗沛霖,字雨三,安徽凤台人。苗沛霖出身农家,自幼发奋攻读,但多次科举皆不仕,三十多岁才补为凤台县学生员,遂被时人轻视。苗沛霖在凤台县学依旧刻苦读书,并尤爱研习兵书,且颇有造诣。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陷南京占据江南,同时期,捻军亦纵横中原,清廷深陷南北两线作战的困境。

苗沛霖:近代军阀第一人,坑惨太平天国的三姓家奴

为此,清廷下诏各地官绅自行组织团练,以“保卫桑梓”名义,打击太平军和捻军。苗沛霖遂在凤台武家集倡言“筑寨”“积粟”“治兵”,但因威望不足,无一响应之人。这给初出茅庐的苗沛霖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通过此事苗沛霖知道在乱世中只有实力才是王道,道德是最无用的东西。

在凤台“吃瘪”后,苗沛霖便跑到雉河集投奔捻军领袖张乐行,因苗沛霖熟悉兵法,为捻军出谋划策,被捻军内部尊为“红笔师爷”,张乐行也尊称其“苗先生”。在捻军中混了一段时间后,苗沛霖发现捻军实属一群乌合之众,终难成大事,遂背叛捻军,重回凤台打出“御捻”的旗号,重申“筑寨”“积粟”“治兵”的六字方针。因苗沛霖在捻军时的威名,凤台以及凤台附近的州县民众纷纷前来归附,实力大振。成为“连圩数十,拥众数千,沛霖之名震两淮”的一方豪强。

苗沛霖:近代军阀第一人,坑惨太平天国的三姓家奴

彼时太平军、捻军与清军在两淮进行着残酷的拉锯战,苗沛霖便在三股势力之间纵横捭阖,时而归降太平军、时而归降清军,时而归降捻军,可谓晚清版的吕布是也。苗沛霖也趁机发展自己的势力,成为一个拥兵十余万,割据皖北的一方诸侯。

史载:“南通光(州)、汝(宁),西薄归(德)、陈(州),东逾州来,北尽黄河之浒,连圩数千,众数十万,讼狱大小皆口决,县令守符玺而已”苗沛霖还确立了“高筑墙、广聚粮、先灭贼、后称王”的方针,割据之势已成。
苗沛霖:近代军阀第一人,坑惨太平天国的三姓家奴

咸丰十年(1860年)八月十七日,当时归降清军的苗沛霖趁英法联军攻陷北京之际,举兵叛清,攻取正阳关、三河尖、临淮各关隘,一时间两淮震动。咸丰十一年(1861年)正月,苗沛霖派人到庐州联络太平天国后期第一名将英王陈玉成,并奉太平天国正朔,归降太平天国。洪秀全册封苗沛霖为奏王(全称“兵部正夏僚顶天扶朝纲扫北奏王”),并指示苗沛霖协同陈玉成联合作战。

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清军云集皖北,苗沛霖见清军势大,于暗中与钦差大臣胜保联络降清。陈玉成对此一无所知,苗沛霖以商议进兵方略为由,邀请陈玉成到自己的防区开会,于会间擒获陈玉成,并将陈玉成解送胜保军营。胜保素知陈玉成威名,欲招降陈玉成,陈玉成严词拒绝,并大骂苗沛霖,不久后,陈玉成被清军斩杀。陈玉成死后,太平军的战斗力直线下降,2年后,太平天国覆灭。

苗沛霖:近代军阀第一人,坑惨太平天国的三姓家奴

陈玉成死后,太平军实力大跌,再加上捻军首领张乐行父子也被僧格林沁击杀。大清帝国的形势一片大好,僧格林沁素知苗沛霖狡诈,早就想拔掉这个隐患。而苗沛霖也知道自己树大招风,再加上此前降而复叛的前科,早晚被清廷处理。于是,苗沛霖在同治二年(1863年)三月十五日,联络捻军悍将宋景诗再次叛清。斩杀署颍上知县濮炜、署凤台知县蔡锷、主事秦承埙、知县吴景春、怀远典史魏文潮等,两淮再次大乱。

苗沛霖反清后,清廷召在山东与捻军作战的僧格林沁赴安徽征讨苗沛霖,并集中湘军、淮军精锐从征,皆归僧格林沁节制。十月二十六日,僧格林沁督傅振邦、陈国瑞、王万清等部在蒙城大破苗沛霖所部,阵斩苗沛霖。十月二十九日,清军攻陷苗沛霖老巢凤台,擒杀苗沛霖妻徐氏、儿子苗连生。寿州、颍上、正阳关等地苗沛霖旧部悉数归降清军,至此纵横皖北十余年的苗沛霖集体全军覆没。

《剑桥中国史》作者费正清评价道:“苗沛霖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军阀,一个毫无原则的武夫,能随时与任何人结盟,并以制造分裂为自己的事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