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谈谈形意拳的“遇敌好似火烧身”

作者:潇客的江湖

今天这个话题是一句经典拳诀:遇敌好似火烧身。基本上看到这句歌诀的人,都会注意在“火烧身”上,其实这句话的重点并不在此!不过还是先说一下火烧身吧:首先火烧身不是大火焚身!大火焚身则内外焦灼,关乎性命,举动失措,己是无可奈何的地步,而拳学意义上的“火烧身”要求的是一种能瞬间调动全体灵动乃至激发身心潜能的导火索!未发时毫无迹相感触,发时瞬间通透周身内外,如在毫无征兆、预防时被击中中枢神经之某一处,而此处神经又足以影响全体神经,例如突被点燃的香烟头触及身体裸露处,若是碰到手臂,会让人不由自主的猛甩手臂乃至上体,若是烫到神经丛,会让人不做任何预备就突然蹦跳起来,所以比做“火烧身”,并非是真正的火烧身,若真如火烧身,就会只顾着难受,哪还顾及拳法应用呢。

谈谈形意拳的“遇敌好似火烧身”

仔细想想,拳术要的是气血在瞬间通透全身内外,也就是说先一刻还是“静如处子”,下一秒便能“动如脱兔”了!

能够动如脱兔,基础是日常持之以恒如法合理的锻练;客观上也就是说当你身上已经具备了在瞬间调动周身全体气血的能力,但往往临场却发挥不出应有的技术水平,所以关键不是火烧身,而是“遇敌”二字!

临场对阵,大多数人只是把对方当个对手而已,并非敌人,即便是个敌人,你面对敌人时的心理,都是决定能不能真正的“好似火烧身”一重要因素!更不要说你面对的是同门同学或是同道友人,任你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调动自身全部的功力,这是因为技术上的修为够了,但心性上的磨练,还沒到家!

有句拳谚说:当场不让步,举手不留情!不让步字还有被叫做“不让父”的,父亲都打?还有没有天理?各位:若真是父子上场对阵,必有其因缘或各有目的如各为其主等等;若真顾念亲情,又何必出面对阵?何况这两句话也是个比喻:上了场还事事顾盼,技术便难以充分发挥,不能充分发挥,便是“上场不能火烧身”了。也只有真正的高手,才能长住此地!传说董海川和尹福交手,只一伸手,便打掉尹福两颗门牙,也算是“遇敌好似火烧身”的实例了。

上次提到另外两句歌诀:打法定要先上身,手脚齐到方为真。此处的打法是指能够技击的功力,不是练拳练功的那个“打”法!想要“火烧身”,必须身上要先具有功力,就是身上要先练出功夫;手脚齐到是检验是否功力上身的一个标准,手脚一上一下也是个代表性说法,不用时,身心如常,有用功夫时,周身各处之意犹若将士出征,必能在第一时间亦或瞬间到位上身——注意是意,不在外面的动!极速的意动,超越大脑思维,才能激发肢体灵动!

这两句话也有被解为:打人要先能上去身,手脚一齐去攻击人——这有点玩笑了:打人当然要靠近目标了,这是基本常识,否则离人八丈远,咋打?这说法不具思想性,不能算拳诀!

虽然把火烧身的意思说明白了,达不到仍属于空谈!就是下手用功,仍会有问题出现!比如一方面明白了理,以为可以埋头拉车依法踏实用功不再问路了,走着走着就偏了;另一方面明白的这个理先入为主,在神识中占据主导,时刻不忘,反成执障!

佛在《金刚经》中开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世间一切现成影象,都是因为种种因缘所成的果,都是虚妄不真的!凡夫只看到这个虚妄不真的果,却不能了解因,所以看到的只是空无自性的现象、却执持为确定的真实,烦恼因此不断;若能洞见因果,自然了知:道,在有无之间,若隐若现,一如如是——即见如来者:入佛知见!佛在这一方面是怎样教导我们的呢?即此、离此!

仍拿一个形式比如三体式说吧:我们是要通过三体式这个形式、进入拳境,所以心中不要把保持形态当成目的!形态固然要保持,不然就不叫桩法了,但是凭什么保持呢?不是要保持姿势这个想法,而是思想活动比如三心合一!三心合一正确了,自会增强姿势的稳健感,站的稳了,才能有更多的想法!

道是先天本然存在,而艺则是后天基于道之理法规律!所以你知不知道,道都不怪你——道不是为你而存在的;但你的一切必须合乎道的理规,因为你是为道而生的!然而关于道,人虽生活于其中,却是“日用而不知”!所知道的,不过是对道的认知理念而已。庙院宫观,所以载道传道!修庙有功,莫求有德——失道后才求德!功存于自在,德生于无为!凡有所成,虽依人为,实仰神助!而神能依泥木而有灵者,不是希求供品于人,实其本意在造福人类!

凡人,唯诚可以通神,至诚可以感天!

所以为人处世,仁义礼智信,不可须臾离也!若有所失,在事或小,于道无益!

我们总说神明神明,要人敬畏!人但有丝毫起心动念,神即明察秋毫!

《华严经》也告诉我们“初心不改,方得始终”!初心是慕道,始终即道,如此则初心亦是道。

圣贤设教传道,使人体会先天之自然,而回归本性,此过程即是修道。

以道为原则,是华夏诸学的通通——武学亦不例外!武学为学,拳械为艺,合道之艺,谓之道艺。

在拳术的教学生涯中,老师父总是遇见新问题:学生都想一蹴而就、一动就得到整体劲力,而老师却没这个本事让学者一上手就成为高手,看着学生局部拼命使力想逼出体内心想的东西,也是很无奈——法与理都说明白了,奈何学人不是理解偏了就是心太急,毕竟功夫是需要时间熬出来的,没有三年,脱胎换骨就是空谈!要知道学拳学的是方法,练的是规矩,得到的是体会,功成才有力!

老师把练功的身体局部乃至整体的动作要求教给你,这是方法;你老人家每一举一动都依这个要求不出格,叫做练规矩;凡动静合乎规矩,身心必有感动,就是体会——身体领会了方法要求,一举一动都成了规矩,而规矩,就是功夫!

功夫不分动静内外,练习的过程中却要分别从动静内外中体会得到!如静,则摆个三体式,外形尽量不动,用意调整调适身体,就是练习内功。获得的感觉有两种,一是舒适,一是不舒适,舒适不用管!不舒适要用意调适!而调适总的原则就是:虚领顶劲即往远处看,然后哪里不舒适,就用意放松哪里。

静极生动,这时的静指心,心静则神安,神安则意闲,这个闲字,就是静极而生的动意!闲字别理解错了,可不是躺床上不动,闲是身心无事,近乎自然自在,可以依自己的心神本性思维而动,意态悠闲,气行安然,就是动!不是乱挥手脚,乱劈乱砍叫做动!决不能把动静分成对立的两端!动来于静,静始自动,动是静之体显,静是动之意平。我们看太极圆中的阴阳鱼:阴尽阳生,阳尽阴生,变转不已,这是先天自然规律;而况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使阴阳调和而各得其宜,是后天生化法则,“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道非玄虚,然而人人不能“须臾离也”!就你嘴上不说,心中不想,道也未尝一刻离你左右——没了道,便没了你!

为啥总拿三体式说事?先辈为啥说“万法出三体”?你不去深思揣摩,如何体会得到?拳经不单是用来背的——学的真切,练的勤备,自然体会就深!

太上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拳诀据此说“三体生万法”!但那是拳术学理,有学识即能明白,但学识是后天思维上的,明白了也不能起用!所以你个人得把这个学理通过方法身体力行“体会”到身心上,身心意识都要明白体认,把后天的学识回归到先天本性上,自然恍然大悟:原来一与万法,有与无竟然是没有区别的!拼命的用力竟然是在打造后天个性,同时也是在阻碍回归先天本性之路!可惜的是:几乎人人都在后天路上奔驰太久,路途也是境观不断,何时何地才能醒悟?转身?

再说一下动静:就是万万不要以为“我”想干啥就是动,“我”不干了就是静!“我”是个性,个性认知皆非,导致之行为岂能为正?必要心意识神体一致,自然而然,方知动静者,即非动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