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談談形意拳的“遇敵好似火燒身”

作者:潇客的江湖

今天這個話題是一句經典拳訣:遇敵好似火燒身。基本上看到這句歌訣的人,都會注意在“火燒身”上,其實這句話的重點并不在此!不過還是先說一下火燒身吧:首先火燒身不是大火焚身!大火焚身則内外焦灼,關乎性命,舉動失措,己是無可奈何的地步,而拳學意義上的“火燒身”要求的是一種能瞬間調動全體靈動乃至激發身心潛能的導火索!未發時毫無迹相感觸,發時瞬間通透周身内外,如在毫無征兆、預防時被擊中中樞神經之某一處,而此處神經又足以影響全體神經,例如突被點燃的香煙頭觸及身體裸露處,若是碰到手臂,會讓人不由自主的猛甩手臂乃至上體,若是燙到神經叢,會讓人不做任何預備就突然蹦跳起來,是以比做“火燒身”,并非是真正的火燒身,若真如火燒身,就會隻顧着難受,哪還顧及拳法應用呢。

談談形意拳的“遇敵好似火燒身”

仔細想想,拳術要的是氣血在瞬間通透全身内外,也就是說先一刻還是“靜如處子”,下一秒便能“動如脫兔”了!

能夠動如脫兔,基礎是日常持之以恒如法合理的鍛練;客觀上也就是說當你身上已經具備了在瞬間調動周身全體氣血的能力,但往往臨場卻發揮不出應有的技術水準,是以關鍵不是火燒身,而是“遇敵”二字!

臨場對陣,大多數人隻是把對方當個對手而已,并非敵人,即便是個敵人,你面對敵人時的心理,都是決定能不能真正的“好似火燒身”一重要因素!更不要說你面對的是同門同學或是同道友人,任你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調動自身全部的功力,這是因為技術上的修為夠了,但心性上的磨練,還沒到家!

有句拳諺說:當場不讓步,舉手不留情!不讓步字還有被叫做“不讓父”的,父親都打?還有沒有天理?各位:若真是父子上場對陣,必有其因緣或各有目的如各為其主等等;若真顧念親情,又何必出面對陣?何況這兩句話也是個比喻:上了場還事事顧盼,技術便難以充分發揮,不能充分發揮,便是“上場不能火燒身”了。也隻有真正的高手,才能長住此地!傳說董海川和尹福交手,隻一伸手,便打掉尹福兩顆門牙,也算是“遇敵好似火燒身”的執行個體了。

上次提到另外兩句歌訣:打法定要先上身,手腳齊到方為真。此處的打法是指能夠技擊的功力,不是練拳練功的那個“打”法!想要“火燒身”,必須身上要先具有功力,就是身上要先練出功夫;手腳齊到是檢驗是否功力上身的一個标準,手腳一上一下也是個代表性說法,不用時,身心如常,有用功夫時,周身各處之意猶若将士出征,必能在第一時間亦或瞬間到位上身——注意是意,不在外面的動!極速的意動,超越大腦思維,才能激發肢體靈動!

這兩句話也有被解為:打人要先能上去身,手腳一齊去攻擊人——這有點玩笑了:打人當然要靠近目标了,這是基本常識,否則離人八丈遠,咋打?這說法不具思想性,不能算拳訣!

雖然把火燒身的意思說明白了,達不到仍屬于空談!就是下手用功,仍會有問題出現!比如一方面明白了理,以為可以埋頭拉車依法踏實用功不再問路了,走着走着就偏了;另一方面明白的這個理先入為主,在神識中占據主導,時刻不忘,反成執障!

佛在《金剛經》中開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世間一切現成影象,都是因為種種因緣所成的果,都是虛妄不真的!凡夫隻看到這個虛妄不真的果,卻不能了解因,是以看到的隻是空無自性的現象、卻執持為确定的真實,煩惱是以不斷;若能洞見因果,自然了知:道,在有無之間,若隐若現,一如如是——即見如來者:入佛知見!佛在這一方面是怎樣教導我們的呢?即此、離此!

仍拿一個形式比如三體式說吧:我們是要通過三體式這個形式、進入拳境,是以心中不要把保持形态當成目的!形态固然要保持,不然就不叫樁法了,但是憑什麼保持呢?不是要保持姿勢這個想法,而是思想活動比如三心合一!三心合一正确了,自會增強姿勢的穩健感,站的穩了,才能有更多的想法!

道是先天本然存在,而藝則是後天基于道之理法規律!是以你知不知道,道都不怪你——道不是為你而存在的;但你的一切必須合乎道的理規,因為你是為道而生的!然而關于道,人雖生活于其中,卻是“日用而不知”!所知道的,不過是對道的認知理念而已。廟院宮觀,是以載道傳道!修廟有功,莫求有德——失道後才求德!功存于自在,德生于無為!凡有所成,雖依人為,實仰神助!而神能依泥木而有靈者,不是希求供品于人,實其本意在造福人類!

凡人,唯誠可以通神,至誠可以感天!

是以為人處世,仁義禮智信,不可須臾離也!若有所失,在事或小,于道無益!

我們總說神明神明,要人敬畏!人但有絲毫起心動念,神即明察秋毫!

《華嚴經》也告訴我們“初心不改,方得始終”!初心是慕道,始終即道,如此則初心亦是道。

聖賢設教傳道,使人體會先天之自然,而回歸本性,此過程即是修道。

以道為原則,是華夏諸學的通通——武學亦不例外!武學為學,拳械為藝,合道之藝,謂之道藝。

在拳術的教學生涯中,老師父總是遇見新問題:學生都想一蹴而就、一動就得到整體勁力,而老師卻沒這個本事讓學者一上手就成為高手,看着學生局部拼命使力想逼出體内心想的東西,也是很無奈——法與理都說明白了,奈何學人不是了解偏了就是心太急,畢竟功夫是需要時間熬出來的,沒有三年,脫胎換骨就是空談!要知道學拳學的是方法,練的是規矩,得到的是體會,功成才有力!

老師把練功的身體局部乃至整體的動作要求教給你,這是方法;你老人家每一舉一動都依這個要求不出格,叫做練規矩;凡動靜合乎規矩,身心必有感動,就是體會——身體領會了方法要求,一舉一動都成了規矩,而規矩,就是功夫!

功夫不分動靜内外,練習的過程中卻要分别從動靜内外中體會得到!如靜,則擺個三體式,外形盡量不動,用意調整調适身體,就是練習内功。獲得的感覺有兩種,一是舒适,一是不舒适,舒适不用管!不舒适要用意調适!而調适總的原則就是:虛領頂勁即往遠處看,然後哪裡不舒适,就用意放松哪裡。

靜極生動,這時的靜指心,心靜則神安,神安則意閑,這個閑字,就是靜極而生的動意!閑字别了解錯了,可不是躺床上不動,閑是身心無事,近乎自然自在,可以依自己的心神本性思維而動,意态悠閑,氣行安然,就是動!不是亂揮手腳,亂劈亂砍叫做動!決不能把動靜分成對立的兩端!動來于靜,靜始自動,動是靜之體顯,靜是動之意平。我們看太極圓中的陰陽魚:陰盡陽生,陽盡陰生,變轉不已,這是先天自然規律;而況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使陰陽調和而各得其宜,是後天生化法則,“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

道非玄虛,然而人人不能“須臾離也”!就你嘴上不說,心中不想,道也未嘗一刻離你左右——沒了道,便沒了你!

為啥總拿三體式說事?先輩為啥說“萬法出三體”?你不去深思揣摩,如何體會得到?拳經不單是用來背的——學的真切,練的勤備,自然體會就深!

太上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拳訣據此說“三體生萬法”!但那是拳術學理,有學識即能明白,但學識是後天思維上的,明白了也不能起用!是以你個人得把這個學理通過方法身體力行“體會”到身心上,身心意識都要明白體認,把後天的學識回歸到先天本性上,自然恍然大悟:原來一與萬法,有與無竟然是沒有差別的!拼命的用力竟然是在打造後天個性,同時也是在阻礙回歸先天本性之路!可惜的是:幾乎人人都在後天路上奔馳太久,路途也是境觀不斷,何時何地才能醒悟?轉身?

再說一下動靜:就是萬萬不要以為“我”想幹啥就是動,“我”不幹了就是靜!“我”是個性,個性認知皆非,導緻之行為豈能為正?必要心意識神體一緻,自然而然,方知動靜者,即非動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