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月随人归》|诗意创作下的阴晴圆缺

作者:终南影话

导演吴贻弓在继《城南旧事》后的又一作品《月随人归》,在开拍之初就引观众无限期待,以期吴贻弓能再续《城南旧事》的辉煌,带给电影界一股清新之气。电影改编自赵辛予小说《租妻》。故事讲述离家 36 年的张汉元为了满足父母的殷殷期望带着 “假妻子”,在中秋佳节前后从台湾回来探亲,遇见昔日因父亲不同意交往而被拆散的恋人林梦芸,与之破镜重圆的故事。导演在本部电影中继续保持他散文化的风格与艺术创作个性,在影院愈来愈重低级的刺激录像之际,吴贴弓向厌倦已久的观众,展示了一种淡雅的视觉魅力,较多运用空镜头和重复镜位等电影特殊表现手段,创造视觉节奏与韵律来达到银幕散文诗的审美意图,他精心设计了多达 27 个各式各样的月亮镜头来营造意境氛围,但在整体创作中不难发现有众多不协调之处,这种诗意也难免刻意,使月多了些“阴晴圆缺”。

《月随人归》|诗意创作下的阴晴圆缺

电影拍摄时,吴贻弓考虑到,“因为想在月亮上做点文章,因此全片设计了多达 27 个各式各样的月亮镜头,它们不仅大小有别,甚至希望色彩也不雷同。这就需要特技和摄影共同努力下一点功夫。各色月亮的出现不仅是为了点题或是起隐喻的作用,也不仅只是人物心情的烘托或渲染,更并非为了时间或场景的转换,我希望它们能成为一种贯穿全片的情绪链,甚至是一种蒙太奇段落的韵脚”。“我设想有些月亮画面要做一些夸张地处理,甚至是带有浪漫色彩的,绝不要囿于真实生活中是否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比例而有所顾忌。而比如说有的月亮我希望能拍到大得出奇的地步等等。总之,让我们在这一方面尽量大胆一点,把月亮拍出点拟人的情趣。所以,我们在电影中能看到贯穿始终的月亮意象,在林梦芸倚窗独望时;在张汉元吸烟独思时;在张汉元与林梦芸愉悦对谈时,月亮始终挂在天上伴在左右,通过各部门对这种规定情境气氛的着力营造和烘托,整个影片含有淡雅、清新、柔和的格调,使人赏心悦目。但这些月亮空镜头多则多矣,却缺少变化,都只是一轮圆月出现在各式各样的情境中,寄情不足亦没有情景交融之感,更惶说产生韵脚与旋律的效果。

《月随人归》|诗意创作下的阴晴圆缺

电影片名出自李白的五言古诗《下终南山过解斯山宿置酒》,原诗前四句为“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导演期望在月随人归时分,返顾人生漫长历程,体验其中思绪万千却无法言尽的“苍苍翠微”,充满了诗意哲理意境。《月随人归》故事也想通过一个从骨肉分离到归来团圆跨越海峡两岸的家庭,将视线聚焦于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并最终实现“和解”的主题。36年转瞬即逝,以前认为不能过的坎,重要的事情,但在如今看来似乎都不构成阻碍,只是多年的分离平添了些许无法言尽遗憾,。吴贻弓把历史的大背景——推到银幕以外,只着重表现此时由于彼时彼刻的缘故所造成的个人和家庭成员之间亲情的隔阂和沟通的过程。淡化了故事本身背景中由政治因素所带来的冲突。通过一个家庭中的情感纠葛,来表现海峡两岸关系的历史问题,将旧时政治与宗教问题巧妙地转化为家庭矛盾。但这种因宗教信仰导致的爱情破裂,在当时的上海似乎不够典型和可信,故事双方昔日相爱情景太虚,缺乏充分有力的细节明显铺垫不够,以致年后两人重逢似有千情万绪的交流却难以引起观众的认同和共鸣。

《月随人归》|诗意创作下的阴晴圆缺

《租妻》电影文本自身平淡流畅,难以有特点,导演也知它只是一幅日常生活平淡的画卷,希望有一些深层次的隐痛、苦恼和抵触,经过摩擦和碰撞,自然地触及其心灵上的不平静。但脱离特定的民族时代背景,这实在是一个太常见的爱情离合,缺少精彩的绝笔,没有动人的情节,甚至完全可以放人其它结构框架中就是一个平庸的通俗故事。它并不会惊天地、泣鬼魂。所以导演想通过故事就发生在身边来增加真实感,直截了当地把故事发生的地点点明为上海,而且径直就用上海的各个真实地名,比如美琪大戏院、南京路外滩、华联商厦等等。吴贻弓说选外景时,有人说外白渡桥旁边在造闸桥是个工地怎么办?我说拍进去也没关系。包括路边某某单位的标志或木牌,也不必更换,因为在我们拍摄的地点的确就有这么一个单位,比如吴兴路上的上海体育研究所等等。但是真实感增加,剧情中很多展开就显得非常不合理,不贴近生活,比如,为什么张汉元与家里一直有家信来往,却不知又不提到林梦芸婚姻状况;父母也知对林梦芸有亏欠,为何不撮合双方;即是如此见面后,一切也可说清楚,似乎不必做作地准备提前返台;假夫妻即便不能同睡一床,也不至于在宾馆要两套房间不开套间;因为父亲要一起办个席,又将一切都说明了等等。剧作上这方面的漏洞这种低级失误,特别容易引起观众的不信任。

《月随人归》|诗意创作下的阴晴圆缺

当然,《月随人归》电影筹备时间极为紧迫。从1990 年 7 月 16日开始修改文学剧本,到 1990 年 12 月 11 日送北京通过,前后共计 146 天。其中影片筹备 45 天、拍摄9 天,含送审在内,后期总共历时 42 天。相比而言,影片《城南旧事》单是酝酿和筹备就用了 154 天,没有好好打磨这或许是剧情漏洞,难以打动观众的原因之一,也或许是报着与《城南旧事》对比的心态对这部影片有了过高的期待,它并没有让人眼前一亮。

但影片在文学和音乐的辅助之下,构建出电影浪漫咏叹的基调,希望在如今的电影序列中能经常出现。

《月随人归》|诗意创作下的阴晴圆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