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他是“开水白菜”的发扬者,毛泽东、周恩来都曾对他的菜品赞不绝口

作者:京报网

阿兹前一年——1960年,新中国事业兴旺发达。在服务行业,还有一件大事,党和政府首次向厨师、摄影师和理发师等72名优秀服务人员授予"技术员"称号。这是服务业首次开放。1960年1月26日,《北京晚报》在头版报道了这一消息。

他是“开水白菜”的发扬者,毛泽东、周恩来都曾对他的菜品赞不绝口

新中国首批"四大名厨",右起:王兰、罗国荣、范俊康、陈晟。

根据北京市档案馆的档案,可以找到当年72名技术人员的名字。其中,45位厨师,3位被评为特殊烹饪技师的厨师,他们是范俊刚,罗国荣和陈胜。事实上,早在20世纪50年代,罗国荣、范俊康、王兰、陈晟四位中国厨师,就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特约厨师"称号,他们被评为行业内"四大名厨"、"中国烹饪界四大名厨"等称号。

在新中国最早的"四大名厨"中,罗国荣的经历极具传奇色彩,他被当时的文化名人称为"四川菜的圣手",他还为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做过美味佳肴。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北京饭店的厨师之一,为党和国家的重大政治活动以及外交活动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他是“开水白菜”的发扬者,毛泽东、周恩来都曾对他的菜品赞不绝口

罗国荣(1911-1969)

"罗斯福"这个词传遍了整个酒吧

1911年12月19日,罗国荣出生于四川省新津县华源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新津,一直以来都有"名厨之家"的美誉,这里出现了一批名牌川菜。王海泉,近代川菜史上的一个著名家族,是四川的新津人。王海泉是清末四川省省长西良的家常菜,随西梁去了云南、贵州、北京等地,因为他南北走,见识广,精通各种美食,后来被封为"王者"。辛亥革命后,王海泉也离开了政府办公室,在成都创立了三合会公园。

由"名厨之家"、家庭出身的穷少年罗国荣,也选择了主厨行业。1924年初,经过多次介绍,罗国荣在三河园拜王海泉为师。在三合会园里,罗国荣辛苦劳作,匆匆忙忙地做家务,累了工作,王海泉还致力于教他厨艺和方式给别人。多年来,罗国荣学会了一门技能,成为了师傅最骄傲的徒弟之一。三年校艺期满,按规定做感谢老师酒,之前正式出老師,但罗国荣没有钱,整整四年也不能出老師。当时,他的大哥罗钦,下好棋,他找了一个当地富家赌棋,连赢三局,在这些资金中,罗国荣的谢老师宴会终于结束了,他终于可以独自闯入江湖了。老师之后,17岁的罗国荣到成都的富华公园上班,这也是罗国荣传奇人生的开始。

餐厅老板黄少清(新津人)也是四川菜史上的一代人,他为罗国荣提供了一个实践的平台。更重要的是,罗国荣在这里将"一切投入简"和"物贵,菜不二"的烹饪理念深深扎根于心中,为他未来改进的"煮白菜"等美食提供依据。

在富华园三年后,罗国荣来到名厨黄景林的餐厅:"阿姨"。黄景林被认为是现代川菜建国定型时期的关键人物,被后世誉为"烹饪艺术的第一位学术先驱",罗国荣接受了黄京林的指导,烹饪技艺与日俱增。

1937年,罗国荣离开姨妈的办公室,受雇于国民革命军第24军军长丁子和(刘文辉),在鼎泽的重庆花园担任厨师。此时,正当抗日战争爆发时,国民党高层、军人、文化界人士纷纷齐聚重庆,这些社会名人都是丁采赫的客人,这也为罗国荣提供了广阔的世界。罗国荣的第一手美食,很快在重庆小花园成名。

有一次,丁清河宴会张大千等文化名人,在公众在餐桌上适时见面的同时,还品尝了罗国荣的精致菜肴,有人诙谐地说:"今天的美国总统叫罗斯福,丁先生家里这个厨艺大师很厉害,他也姓罗,我想你可以叫他烹饪世界罗斯福。人群拍了又拍,从此,丫 ' 罗斯福 ' 传开了。

频繁的宴会,让罗国荣的厨艺越来越老练,然而,二十多岁的罗国荣明白,做菜不是最好的,只有更好,只有不断进步,才能成为真正的名厨。

抗日战争初期,时任国民党参议院议员(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张澜在重庆的一个小花园里住了一年半,张岚爱罗国荣的肝膏汤和蝴蝶海参。有时,罗国荣也会去张兰厅,征求菜品的建议。

"煮白菜"是众所周知的

1940年,如今家喻户晓的罗国荣离开重庆,回到成都开了一家餐馆:学生时代,经营高档川菜。后来,他在重庆开了一个分号。当时,重庆成为伴侣之都,重庆"时代"也成为高层宴会场所。

蒋介石曾多次品尝过罗国荣烹饪的美味。据罗国荣的徒弟、"国宝级烹饪大师"黄子云回忆说,蒋介石的味道比较清淡,罗国荣给他做了蒸鳗鱼、煮白菜、公主鸡、蝴蝶海参等菜肴,蒋介石很喜欢。

蒋介石非常喜欢鳗鱼,西南地区没有蒋介石喜欢吃的鳗鱼。后来,有人用飞机把蒋介石空鳗带到重庆,这时,蒋介石叫罗国荣到蒋介石在重庆黄山官邸、森林园官邸等地方做饭。每次他的菜都能让蒋介石满意,有一次,蒋介石还送给罗国荣一桶"555"香烟,作为奖励。

开业之初,孔祥熙曾派人带120元远洋,摆好两张桌子,孔祥熙吃得很满意。第二天,孔祥熙又送来了120元的海,让他做了两张桌子,给蒋介石送过去。蒋介石给自己留了一张桌子,送给了林森,林森是国民党元老,后来成为国民党政府主席。林森吃完饭后很开心,送给罗国荣送来了一块自己手写的《川菜圣手》十字架。

在这些美味佳肴中,罗国荣最经典的菜肴"煮白菜"从未缺席过。在重庆时,许多名人都品尝了这种美味的食物。张大千称赞"白菜开水"是"完美的川菜",白菜入口软渣,"开水"清新清爽。张大千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品味轻盈,神仙之间纯真"。

郭在重庆时,也称赞罗国荣为"西南第一"。在他品尝了"煮白菜"之后,也就是让罗国荣讲了这道菜的故事,听完后,郭沫若惊呼:"简看见丰富,复杂在于简单,堪称最好。"

著名书法家谢羽数量(新中国成立后曾任闽大学教授、中央文化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多次品尝罗国荣的菜肴后,将"煮白菜"、"口香菇肝酱汤"和"鸡皮冬笋汤"三道菜,比作"三喜堂"中的三宝在法律岗位上: 《博元台》、《快雪》和《中秋邮报》。

因为食物,谢和罗国荣保持着多年的友谊。1954年,罗国荣调到北京工作后,经常去看望谢先生。罗国荣还趁着休息时间做了一些送到过去的菜,感谢老绅士在品尝,每次赞美,称赞罗国荣是"善于把所有货都当成珍品的主人"。

值得一提的是,出身贫寒的罗国荣,是一个非常感性、感恩的人。在后来的荣耀中,他永远不会忘记帮助过他的人。他非常尊敬王海泉、黄少清、黄景林等人,他们把自己的艺术献给了自己。他也非常尊重他的哥哥,他支付了他的感谢晚宴费用。罗国荣一直支持着哥哥的生活,20世纪50年代罗国荣来到北京,他把大哥哥带到北京,照顾大哥哥的生活,直到1962年去世。

在国宴上赢得了很多精彩

1945年,在抗日战争胜利之际,双方在重庆就中国未来的发展举行了历史性会晤。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率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从延安前往重庆。

毛泽东等人抵达重庆的那天,蒋介石在林园邸举行了宴会。蒋介石知道毛泽东很热,所以他在宴会上准备了几道辣菜。虽然没有明确信息记录,当晚的宴会是罗国荣主厨,但作为"川菜的圣手"罗国荣,早已成为高层人士主持宴会的首选。

蒋介石为毛泽东举办宴会后,国民党重要人物举行宴会邀请毛泽东。据著名民主人士余立子的妻子傅学文介绍,在重庆逗留期间,贺丽姿、张志忠、张群等人曾与毛泽东、周恩来共进晚餐,宴会上的菜肴由罗国荣准备。毛泽东和周恩来都称赞了这些菜品,周恩来也用五个字来称赞罗国荣生产的蝴蝶海参:"又薄又光滑又新鲜"。

正是这个出身,后来改变了罗国荣的人生轨迹,让他从一个穷厨逐渐成长为一代国宴大师。1954年,罗国荣被调往北京。起初,罗国荣被派往中南海为毛主席服务,毛主席后来认为这么好的厨师应该为更多的人服务,所以他很快就被调到了北京饭店。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北京饭店是中国规模最大、设备最精良的酒店,也是承接外交事务服务和重大活动的第一场所,北京饭店举办了多场国宴,罗国荣成为国宴的厨师之一。

罗国荣刚到北京饭店上班,正好赶上印度第一任总理尼赫鲁访华,周总理在北京饭店主持宴会。国宴上的美味佳肴让涅鲁赞的嘴里充满了赞美。在国宴后的另一顿清淡晚餐上,罗国荣为尼赫鲁做了自己的菜:蝴蝶海参。在品尝了这道菜后,尼赫鲁称赞它是一件美味的艺术品。

1956年,印尼总统菅野访华,中国以最高标准接待。两位领导人见面时,毛主席说,在吃辣椒方面,我不如菅野总统好。于是,在北京饭店举行的一次宴会上,罗国荣油炸了一道川菜:宫宝鸡丁。菅野特别喜欢,一会儿一盘菜就要吃完了。这时,细心的周总理立刻派人通知厨房,马上再做一次。一般情况下,一盘宫鸡叮要用七八个鸡腿,不算太晚。还好,罗国荣刚刚切出了一只鸡汤。于是三五分钟后,又一只宫保鸡从锅里叮叮当当,于是菅野大吃一惊。宴会结束后,周总理亲自到厨房给罗国荣敬酒,对罗国荣说:"老罗,你今天的表现很好!"

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毛泽东、周恩来等国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5000人的盛大宴会,招待了80多个国家的嘉宾和全国各界人士。如此大规模的国宴,需要前台、后厨高度协调,不亚于一场战斗。当时,前台指挥是宴会设计大师郑连福,主厨是罗国荣、范俊康和王兰,他们从全国各地调来了两三百名烹饪大师,一起工作。由于组织得当,日程安排得当,这次史无前例的盛大国宴取得了圆满成功。周总理为工作人员敬酒,拍拍罗国荣说:"老罗,你当之无愧是个英俊人才!"

从1954年到1969年去世,罗国荣在北京饭店工作,15年的北京饭店,也是罗国荣一生最辉煌的时期,他拥有为众多名人烹饪美味佳肴的经历,铸就了传奇人生的著名厨师。

(原标题:毛泽东、周恩来都曾称赞过自己的菜品,"川菜圣手"罗国荣传奇人生)

来源:北京晚报

进程编辑: u019

版权声明:文字版权归新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继续阅读